中查找“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关于妇女节的起源和发展
- ·下一篇文章:相关灯具的起源和发展
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单词是汉语词汇,拼音为w n,基本意思是记录思想、交流思想或承载语言的图像或符号。今天,我学习了边肖介绍字符的起源和发展。
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两河流域的泥板
文字是语言的记录。人类语言起源于10-5万年前,最早的文字历史只能追溯到7000年前左右。有了文字,人类的知识就可以不失真地被记录和传承。因此,文字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的社会文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发挥了任何媒体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两河与古埃及写了很久。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建立奴隶制城邦时,发明了文字,从象形文字开始,后来为了书写方便,演变成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在两河流域已经使用了几千年。他们用一块湿泥板作为文字载体,用一根小木棍或芦苇杆在上面按一些笔画形成文字。因为这些笔画有小的倒三角形,所以叫楔形文字。粘土板在阳光下或烤箱中干燥后可以储存很长时间。当时政府和寺庙里有很多泥板,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大约3万多块。如谷和牛:
古埃及纸莎草纸
古埃及人的书写技巧与两河不同。尼罗河三角洲盛产一种叫做莎草纸的芦苇状植物。人们把砂纸草切成适当长度的小块,切开,压平,排列整齐,连成块,晒干,再做成草纸。他们用芦苇杆当笔,蘸上蔬菜汁和黑烟灰做成的炭笔墨水,然后就可以在草书上写字了。因为草书容易长霉变质,想要存活几千年,没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储存环境是不可能存活的。因此,草书成为当今世界罕见的文物。例如,有两卷用僧侣语言书写的草书:一卷藏在伦敦博物馆,名为rhind papyrus,另一卷藏在莫斯科博物馆。两卷草书的时间是公元前1850年到公元前1650年,相称于中国的夏朝。其中,埃尔伯斯草书最为著名。它是一幅宽30厘米、长20.23米的杰作,记录了许多疾病和治疗方法。古埃及也有将象形文字写在羊皮上,或者刻在石碑和木头上的史料,藏在世界各地。
殷墟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
清末光绪二十五年秋,在京清廷任国子监(相称于中央教育机构行政长官)的王得了疟疾,派人到玄武门外菜市口的大仁堂中药房买回一剂中药。他无意中看到一些符号刻在一味叫做“龙骨”的药上。龙骨是几十万年前古脊椎动物的骨骼。怎么会有雕刻符号?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王曾研究过古代的石刻和石刻,仔细一看,发现它们不是普通的刻痕,很像古代的文字,但它们的形状既不是大印章,也不是小印章。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进行深入研究,他派人到大仁堂,以22块银子的高价购买了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后来,他通过古董商范等人进行了搜寻和购买,总共收集了1500多件。
经过对这些龙骨的仔细研究和分析,他认为它们不是“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壳和动物骨骼。他从甲骨文上的刮痕中逐渐辨认出“雨”、“日”、“月”、“山”、“水”四个字,进而找出商代几个国王的名字。所以这些古文字刻在动物骨头上是肯定的。此后,这些刻有古文字的甲骨文在各行各业引起了轰动,学者和古董商竞相寻找。
1900年7月,侵略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率领皇室仓皇出逃,王彻底失望。他对家人说:“我义不能存!”然后他写了一个亡命之徒
后来,人们把最先发现甲骨文的王叫做,“甲骨文之父”。1989年秋,甲骨被发现后,为纪念王的功绩,在他的家乡烟台市福山区修建了纪念馆。
王殉难后,收集到的甲骨大部分转给了挚友刘铁云。刘进一步收集了5000多块甲骨文。1903年,他拓印了《铁云藏龟》这本书,并首次出版了甲骨文。不久,学者孙犁撰写了第一部甲骨文专著《契文举例》。
甲骨文发现后,在学术界引起轰动。古董商为了垄断财源,对甲骨文的来源秘而不宣,后来又谎称来自河南汤阴、卫辉。直到1908年,学者罗振宇第一次到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就派亲戚到安阳买货,亲自到安阳实地考察。先后收集了近两万块甲骨文。1913年,选取2000多块,编成《殷墟书契》,然后发表《殷墟书契菁华》,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继罗振宇之后,许多著名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陈、于、胡厚煊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证和研究,并形成了一个专题,——骨学。
在甲骨文被确认之前,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农夫在耕作的同时,一直在自己的地里挖掘古代甲骨文。据说第一个在中医店里卖甲骨文当药材的人是一个叫李成的理发师。有一次,他患了脓肿,没钱就医买药,就把这些甲骨文碾成粉末敷在脓肿上。没想到流出的脓被骨粉吸干了,发现骨粉有止血作用。从那以后,他收集它们,把它们描述成龙骨,卖给中医商店。
经过众多学者和专家的研究,所谓龙骨其实是商代的一种占卜工具。占卜之前,人们把龟甲和牛的肩胛骨看得干干净净,然后在甲骨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的时候,他们先把要问的东西跟鬼神说清晰,然后用烧着的木树枝把深窝或凹槽烧到一定程度,露出甲骨文相应部位的裂痕。因此,占卜者根据裂缝的长度、厚度、平直度和隐含的外观来判断事物的吉凶、成败。卜筮后,用刀把卜筮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筮附近,即为卜筮。刻有甲骨文的甲骨妥善收藏在坑内作为档案,然后流传后世。甲骨文发现的故事,后来被称为“一块甲骨文惊天下”的奇迹,谱写了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的传奇篇章。
殷墟的发现
甲骨的位置被发现后,从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战役爆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队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斌、李记、梁思永等人的主持下,在小屯村进行了15次考古发掘,历时10年。不仅发现甲骨文24900多枚,而且商代晚期出土了大量贵重的宫殿、祠堂和墓葬,殷墟成为世界著名的古文化遗址,再次震惊中外学术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学家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发掘,大致明确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殷墟位于安阳市西北郊区,以小屯村为中央。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长约5公里,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洹河南岸的小屯村是王寅居住的宫殿区,现已发掘出数十处宫殿基地,其中最大的一处占地5000平方米。何欢河北部是王寅的陵寝区,已发掘出十几座大型墓葬、一千多座小型墓葬和大量祭祀坑。两个甲骨文档案和手工作坊如铸铜、制玉、制
1976年春,在小屯村以北100米以西的宫殿区附近,发掘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女将军墓。据甲骨文记载,傅浩是商王吴鼎的皇后。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爆发战役,双方相持不下,傅浩自告奋勇,要求出兵。武丁犹豫不决,占卜之后,决定派傅浩出兵,取得了重大胜利。之后,吴丁做了她的总司令。从此,她远征西方,打败了身边20多个独立的小国。有一篇甲骨文说,傅浩在羌族作战时指挥了一支13万人的庞大队伍,这是商朝迄今为止已知的外国士兵人数最多的一次。府壕墓是殷墟出土的唯一保存完好的殷朝墓葬。许多出土物品上都刻有铭文。它是商代王室唯一能用甲骨文和历史文献进行验证,从而确定墓主身份和年代的墓。
发现甲骨文的意义
商代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文献记录,现在甲骨文已经成为一门引人注目的世界性学科,有500多名中外学者从事研究,发表专著和论文3000多篇。对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都有重要意义。
从商代甲骨上文字的发现和鉴定,发展成为距今3000多年、距今600多年的朝代。多么惊人的发现!就这样,20世纪20年代的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可信历史始于西周的“疑古”思潮,并完全予以否定。
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反映了商代占卜的繁荣。从国家大事到私生活,如祭祀、气候、收割、征伐、狩猎、患病、生育、外出等。皇室贵族都求神指教,从而知吉凶,决定罢手。因此,占卜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占卜官。有铭文的甲骨文作为国家档案保存,堆在坑里。因此,甲骨文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反映了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1899年首次发现甲骨至今,据学者胡厚煊统计,已出土甲骨15.46万余枚,其中mainland China 9.76万余枚,台湾3万余枚,香港8.9万余枚。此外,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家已收藏26700余件。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文上大约刻有4500个单字,到目前为止已经读出了大约2000个字。
汉字萌芽较早,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器上发现各种雕刻符号,成为汉字的雏形。经过两三千年的孕育和发展,汉字在商代达到了基本成熟的阶段。甲骨文有一定的体系和严格的规则,描述精美,内容丰富,在古代汉字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去研究古代汉字的主要依据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甲骨文比《说文解字》早1500年,来源于直接出土的文物,可信度较高。它们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纠正《说文解字》的错误,解决青铜器铭文中的突出问题都有很大的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的竹简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信息量增加。在百家争鸣中,社会和文化经历了空前的繁荣。这个时候倘若用甲骨文记录文字,显然是愚蠢的,厚重的。我们的祖先找到了书写材料的替代品:“竹片和木板”。他们把竹子和木头切成窄而平的块,并在表面上写字。竹子叫竹简;用木头做的叫木简,也叫版椽。
简的长度从三英尺长到五英寸短不等
我们的祖先在竹简上写字的时候,用绳子或丝线把竹简按顺序编辑成竹简。每个卷都是一个卷。“书”字本身就像一串竹简。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孙膑的《孙子兵法》,最早写在竹简上,后来流传千古。
毕升活字印刷
雕版印刷兴起于初唐,实现了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与过去相比,它不仅生产书籍更快,而且印刷量也很大,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思想文化。宋代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的黄金时代。大英博物馆的《金刚经》是海外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失落文物之一。1900年由英国人从敦煌欺骗性购买,公元868年印刷。《金刚经》被认为是世界上保存最早的有确定日期的雕版印刷。方法是用切肉刀把《金刚经》的全文刻在大木板上。倘若不小心刻了几个字,整页都会变废为宝。
北宋1041-1048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根据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毕升的活字印刷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1)在粘土制成的小方块上刻下个别文字,用火硬烧,变成陶器活字。平时这些陶器活字都是用纸袋包装,按照读音和韵母的顺序排列在木格里。(2)根据手稿挑出所需的陶器活字,排列在铁板上,涂上一层油蜡和纸灰,放在火上烘烤,然后用另一块铁板压平。铁板冷却后,排列好的字固定在铁板上,这就是排版。(3)油墨印刷。印完后,把铁板放回火上烧。当油脂和蜡融化后,可以挑出活字,放回纸袋中,放入木隔箱中重复使用。
然而,一些欧洲人曾经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归功于古腾堡。约翰内斯古腾堡是西德人。他大约在公元1440-1448年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比毕升发明陶器活字印刷术晚400年。活字印刷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像任何发明创造一样,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有其社会需求、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到北宋,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有必要迅速而大量地传播信息。活字印刷的诞生是为了解决这个社会需求带来的问题。
中国在雕刻技术上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是在北宋的清朝,可以说是印刷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可惜没有得到广泛普及。明初,中国印刷术传入欧洲,并以最新技术发展成活字印刷术。19世纪初,“出口”变成“内销”,西方印刷术传入中国。目前已引进电子排版制版技术;中国也发明了电脑汉字排版系统,书籍、杂志、广告、包装的形式美也发生了变化,逐渐进入现代水平:激光排版印刷技术、彩色胶印技术、激光复印印刷技术等等。
蔡伦造纸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麻纤维纸。质地粗糙,数量少,成本高,难以推广。
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都城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良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造纸。极大地提高了纸张质量的生产效率,扩大了纸张的原料来源,降低了纸张成本,开辟了纸张替代竹丝的前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关于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古书记载,《后汉书蔡伦传》说:“自古书起,编竹筒;用它的叫纸。贵简朴不方便人。伦很有创意,用树皮、麻头、布、渔网当纸。”晚辈
造纸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原料的分离,即原料在碱液中通过沤制或蒸煮脱胶,分散成纤维;第二种是制浆,即将纤维切割捣成浆;第三种是造纸,即将纸浆浸泡成浆料,然后用钓鱼造纸机(竹席)将浆料捞出,使浆料在钓鱼造纸机上交织成薄薄的湿纸;第四种是烘干,即将湿纸烘干或烘干,取下即成纸。汉代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四个步骤基本保持不变。即使在现代,生产工艺和中国古代造纸方法也没有根本的区别。
7世纪初(隋末唐初)造纸术开始东传朝鲜、日本。在8世纪,它被引入阿拉伯,然后是巴格达;10世纪到大马士革和开罗;11世纪传入摩洛哥;13世纪传入印度;从14世纪到意大利,意大利的很多城市都建起了造纸厂,成为造纸术在欧洲传播的重要基地,然后传播到德国和英国;16世纪传入俄罗斯和荷兰;17世纪传到英国。19世纪传入加拿大。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普及,文字的载体成本大大降低,实现了知识在平民中的普及,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
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两河流域的泥板
文字是语言的记录。人类语言起源于10-5万年前,最早的文字历史只能追溯到7000年前左右。有了文字,人类的知识就可以不失真地被记录和传承。因此,文字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的社会文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发挥了任何媒体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两河与古埃及写了很久。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建立奴隶制城邦时,发明了文字,从象形文字开始,后来为了书写方便,演变成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在两河流域已经使用了几千年。他们用一块湿泥板作为文字载体,用一根小木棍或芦苇杆在上面按一些笔画形成文字。因为这些笔画有小的倒三角形,所以叫楔形文字。粘土板在阳光下或烤箱中干燥后可以储存很长时间。当时政府和寺庙里有很多泥板,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大约3万多块。如谷和牛:
古埃及纸莎草纸
古埃及人的书写技巧与两河不同。尼罗河三角洲盛产一种叫做莎草纸的芦苇状植物。人们把砂纸草切成适当长度的小块,切开,压平,排列整齐,连成块,晒干,再做成草纸。他们用芦苇杆当笔,蘸上蔬菜汁和黑烟灰做成的炭笔墨水,然后就可以在草书上写字了。因为草书容易长霉变质,想要存活几千年,没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储存环境是不可能存活的。因此,草书成为当今世界罕见的文物。例如,有两卷用僧侣语言书写的草书:一卷藏在伦敦博物馆,名为rhind papyrus,另一卷藏在莫斯科博物馆。两卷草书的时间是公元前1850年到公元前1650年,相称于中国的夏朝。其中,埃尔伯斯草书最为著名。它是一幅宽30厘米、长20.23米的杰作,记录了许多疾病和治疗方法。古埃及也有将象形文字写在羊皮上,或者刻在石碑和木头上的史料,藏在世界各地。
殷墟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
清末光绪二十五年秋,在京清廷任国子监(相称于中央教育机构行政长官)的王得了疟疾,派人到玄武门外菜市口的大仁堂中药房买回一剂中药。他无意中看到一些符号刻在一味叫做“龙骨”的药上。龙骨是几十万年前古脊椎动物的骨骼。怎么会有雕刻符号?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王曾研究过古代的石刻和石刻,仔细一看,发现它们不是普通的刻痕,很像古代的文字,但它们的形状既不是大印章,也不是小印章。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进行深入研究,他派人到大仁堂,以22块银子的高价购买了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后来,他通过古董商范等人进行了搜寻和购买,总共收集了1500多件。
经过对这些龙骨的仔细研究和分析,他认为它们不是“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壳和动物骨骼。他从甲骨文上的刮痕中逐渐辨认出“雨”、“日”、“月”、“山”、“水”四个字,进而找出商代几个国王的名字。所以这些古文字刻在动物骨头上是肯定的。此后,这些刻有古文字的甲骨文在各行各业引起了轰动,学者和古董商竞相寻找。
1900年7月,侵略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率领皇室仓皇出逃,王彻底失望。他对家人说:“我义不能存!”然后他写了一个亡命之徒
后来,人们把最先发现甲骨文的王叫做,“甲骨文之父”。1989年秋,甲骨被发现后,为纪念王的功绩,在他的家乡烟台市福山区修建了纪念馆。
王殉难后,收集到的甲骨大部分转给了挚友刘铁云。刘进一步收集了5000多块甲骨文。1903年,他拓印了《铁云藏龟》这本书,并首次出版了甲骨文。不久,学者孙犁撰写了第一部甲骨文专著《契文举例》。
甲骨文发现后,在学术界引起轰动。古董商为了垄断财源,对甲骨文的来源秘而不宣,后来又谎称来自河南汤阴、卫辉。直到1908年,学者罗振宇第一次到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就派亲戚到安阳买货,亲自到安阳实地考察。先后收集了近两万块甲骨文。1913年,选取2000多块,编成《殷墟书契》,然后发表《殷墟书契菁华》,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继罗振宇之后,许多著名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陈、于、胡厚煊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证和研究,并形成了一个专题,——骨学。
在甲骨文被确认之前,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农夫在耕作的同时,一直在自己的地里挖掘古代甲骨文。据说第一个在中医店里卖甲骨文当药材的人是一个叫李成的理发师。有一次,他患了脓肿,没钱就医买药,就把这些甲骨文碾成粉末敷在脓肿上。没想到流出的脓被骨粉吸干了,发现骨粉有止血作用。从那以后,他收集它们,把它们描述成龙骨,卖给中医商店。
经过众多学者和专家的研究,所谓龙骨其实是商代的一种占卜工具。占卜之前,人们把龟甲和牛的肩胛骨看得干干净净,然后在甲骨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的时候,他们先把要问的东西跟鬼神说清晰,然后用烧着的木树枝把深窝或凹槽烧到一定程度,露出甲骨文相应部位的裂痕。因此,占卜者根据裂缝的长度、厚度、平直度和隐含的外观来判断事物的吉凶、成败。卜筮后,用刀把卜筮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筮附近,即为卜筮。刻有甲骨文的甲骨妥善收藏在坑内作为档案,然后流传后世。甲骨文发现的故事,后来被称为“一块甲骨文惊天下”的奇迹,谱写了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的传奇篇章。
殷墟的发现
甲骨的位置被发现后,从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战役爆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队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斌、李记、梁思永等人的主持下,在小屯村进行了15次考古发掘,历时10年。不仅发现甲骨文24900多枚,而且商代晚期出土了大量贵重的宫殿、祠堂和墓葬,殷墟成为世界著名的古文化遗址,再次震惊中外学术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学家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发掘,大致明确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殷墟位于安阳市西北郊区,以小屯村为中央。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长约5公里,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洹河南岸的小屯村是王寅居住的宫殿区,现已发掘出数十处宫殿基地,其中最大的一处占地5000平方米。何欢河北部是王寅的陵寝区,已发掘出十几座大型墓葬、一千多座小型墓葬和大量祭祀坑。两个甲骨文档案和手工作坊如铸铜、制玉、制
1976年春,在小屯村以北100米以西的宫殿区附近,发掘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女将军墓。据甲骨文记载,傅浩是商王吴鼎的皇后。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爆发战役,双方相持不下,傅浩自告奋勇,要求出兵。武丁犹豫不决,占卜之后,决定派傅浩出兵,取得了重大胜利。之后,吴丁做了她的总司令。从此,她远征西方,打败了身边20多个独立的小国。有一篇甲骨文说,傅浩在羌族作战时指挥了一支13万人的庞大队伍,这是商朝迄今为止已知的外国士兵人数最多的一次。府壕墓是殷墟出土的唯一保存完好的殷朝墓葬。许多出土物品上都刻有铭文。它是商代王室唯一能用甲骨文和历史文献进行验证,从而确定墓主身份和年代的墓。
发现甲骨文的意义
商代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文献记录,现在甲骨文已经成为一门引人注目的世界性学科,有500多名中外学者从事研究,发表专著和论文3000多篇。对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都有重要意义。
从商代甲骨上文字的发现和鉴定,发展成为距今3000多年、距今600多年的朝代。多么惊人的发现!就这样,20世纪20年代的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可信历史始于西周的“疑古”思潮,并完全予以否定。
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反映了商代占卜的繁荣。从国家大事到私生活,如祭祀、气候、收割、征伐、狩猎、患病、生育、外出等。皇室贵族都求神指教,从而知吉凶,决定罢手。因此,占卜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占卜官。有铭文的甲骨文作为国家档案保存,堆在坑里。因此,甲骨文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反映了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1899年首次发现甲骨至今,据学者胡厚煊统计,已出土甲骨15.46万余枚,其中mainland China 9.76万余枚,台湾3万余枚,香港8.9万余枚。此外,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家已收藏26700余件。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文上大约刻有4500个单字,到目前为止已经读出了大约2000个字。
汉字萌芽较早,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器上发现各种雕刻符号,成为汉字的雏形。经过两三千年的孕育和发展,汉字在商代达到了基本成熟的阶段。甲骨文有一定的体系和严格的规则,描述精美,内容丰富,在古代汉字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去研究古代汉字的主要依据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甲骨文比《说文解字》早1500年,来源于直接出土的文物,可信度较高。它们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纠正《说文解字》的错误,解决青铜器铭文中的突出问题都有很大的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的竹简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信息量增加。在百家争鸣中,社会和文化经历了空前的繁荣。这个时候倘若用甲骨文记录文字,显然是愚蠢的,厚重的。我们的祖先找到了书写材料的替代品:“竹片和木板”。他们把竹子和木头切成窄而平的块,并在表面上写字。竹子叫竹简;用木头做的叫木简,也叫版椽。
简的长度从三英尺长到五英寸短不等
我们的祖先在竹简上写字的时候,用绳子或丝线把竹简按顺序编辑成竹简。每个卷都是一个卷。“书”字本身就像一串竹简。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孙膑的《孙子兵法》,最早写在竹简上,后来流传千古。
毕升活字印刷
雕版印刷兴起于初唐,实现了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与过去相比,它不仅生产书籍更快,而且印刷量也很大,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思想文化。宋代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的黄金时代。大英博物馆的《金刚经》是海外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失落文物之一。1900年由英国人从敦煌欺骗性购买,公元868年印刷。《金刚经》被认为是世界上保存最早的有确定日期的雕版印刷。方法是用切肉刀把《金刚经》的全文刻在大木板上。倘若不小心刻了几个字,整页都会变废为宝。
北宋1041-1048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根据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毕升的活字印刷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1)在粘土制成的小方块上刻下个别文字,用火硬烧,变成陶器活字。平时这些陶器活字都是用纸袋包装,按照读音和韵母的顺序排列在木格里。(2)根据手稿挑出所需的陶器活字,排列在铁板上,涂上一层油蜡和纸灰,放在火上烘烤,然后用另一块铁板压平。铁板冷却后,排列好的字固定在铁板上,这就是排版。(3)油墨印刷。印完后,把铁板放回火上烧。当油脂和蜡融化后,可以挑出活字,放回纸袋中,放入木隔箱中重复使用。
然而,一些欧洲人曾经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归功于古腾堡。约翰内斯古腾堡是西德人。他大约在公元1440-1448年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比毕升发明陶器活字印刷术晚400年。活字印刷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像任何发明创造一样,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有其社会需求、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到北宋,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有必要迅速而大量地传播信息。活字印刷的诞生是为了解决这个社会需求带来的问题。
中国在雕刻技术上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是在北宋的清朝,可以说是印刷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可惜没有得到广泛普及。明初,中国印刷术传入欧洲,并以最新技术发展成活字印刷术。19世纪初,“出口”变成“内销”,西方印刷术传入中国。目前已引进电子排版制版技术;中国也发明了电脑汉字排版系统,书籍、杂志、广告、包装的形式美也发生了变化,逐渐进入现代水平:激光排版印刷技术、彩色胶印技术、激光复印印刷技术等等。
蔡伦造纸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麻纤维纸。质地粗糙,数量少,成本高,难以推广。
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都城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良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造纸。极大地提高了纸张质量的生产效率,扩大了纸张的原料来源,降低了纸张成本,开辟了纸张替代竹丝的前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关于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古书记载,《后汉书蔡伦传》说:“自古书起,编竹筒;用它的叫纸。贵简朴不方便人。伦很有创意,用树皮、麻头、布、渔网当纸。”晚辈
造纸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原料的分离,即原料在碱液中通过沤制或蒸煮脱胶,分散成纤维;第二种是制浆,即将纤维切割捣成浆;第三种是造纸,即将纸浆浸泡成浆料,然后用钓鱼造纸机(竹席)将浆料捞出,使浆料在钓鱼造纸机上交织成薄薄的湿纸;第四种是烘干,即将湿纸烘干或烘干,取下即成纸。汉代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四个步骤基本保持不变。即使在现代,生产工艺和中国古代造纸方法也没有根本的区别。
7世纪初(隋末唐初)造纸术开始东传朝鲜、日本。在8世纪,它被引入阿拉伯,然后是巴格达;10世纪到大马士革和开罗;11世纪传入摩洛哥;13世纪传入印度;从14世纪到意大利,意大利的很多城市都建起了造纸厂,成为造纸术在欧洲传播的重要基地,然后传播到德国和英国;16世纪传入俄罗斯和荷兰;17世纪传到英国。19世纪传入加拿大。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普及,文字的载体成本大大降低,实现了知识在平民中的普及,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