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役制导武器全解析.上篇.pdf 作者-王强 编著120页
内容简介:
导弹是一种携带战斗部、依赖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飞行航迹的飞行器。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问世以来,导弹经过7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类型多样、性能先进的武器家族。本书简要回顾了导弹的发展历史,对15种不同制导方式的原理及优缺点、适用的导弹类别进行了介绍,并且对40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南非、以色列、瑞典、印度等国家现役的反坦克导弹、空对空导弹及空对地(舰)导弹进行了分析,包括研制过程、制导方式、性能特点、生产与出口、实战表现等内容。
目录菜单:
封面,扉页,版权,前言,第一章 导弹的发展概况,1 导弹的起源,2 洲际弹道导弹发展简史,3 空对空导弹的历史,第二章 导弹的制导方式,1 惯性制导,2 半主动雷达制导,3 主动雷达制导,4 被动雷达制导,5 无线电指令制导,6 电视遥控制导,7 电视寻的制导,8 有线制导,9 光纤图像指令制导,10 红外制导,11 图像匹配制导,12 GPS制导,13 激光半主动制导,14 激光驾束制导,15 TVM制导,第三章 反坦克导弹,1 以色列“长钉”系列反坦克导弹,2 俄罗斯“短号”反坦克导弹,3 俄罗斯“菊花”-S反坦克导弹,4 法国“米兰”系列反坦克导弹,5 日本01式轻型反坦克导弹,6 瑞典MBT LAW反坦克导弹,7 英国“硫磺石”空射反坦克导弹,8 美国“标枪”反坦克导弹,9 美国“陶”式反坦克导弹,10 美国“地狱火”反坦克导弹,第四章 空对空导弹,1 俄罗斯R-73“射手”空对空导弹,2 俄罗斯R-77“蟒蛇”空对空导弹,3 法国R550“魔术”系列空对空导弹,4 法国“米卡”空对空导弹,5 欧洲“流星”空对空导弹,6 德国“彩虹”IRIS-T空对空导弹,7 南非A-Darter空对空导弹,8 日本04式空对空导弹(AAM-5),9 英国ASRAAM空对空导弹,10 以色列“怪蛇”4空对空导弹,11 以色列“怪蛇”5空对空导弹,12 以色列“德比”空对空导弹,13 美国AIM-9X“响尾蛇”空对空导弹,14 美国AIM-120 AMRAAM空对空导弹,第五章 空对地(舰)导弹,1 英国“风暴阴影”防区外空对地导弹,2 法国“飞鱼”反舰导弹,3 德国“金牛座”KEPD-350导弹,4 印度“布拉莫斯”巡航导弹,5 挪威AGM-119“企鹅”反舰导弹,6 挪威NSM反舰导弹,7 瑞典RBS-15反舰导弹,8 土耳其SOM巡航导弹,9 美国“鱼叉”反舰导弹,10 美国“哈姆”反辐射导弹,11 美国AGM-158 JASSM联合防区外空对地导弹,12 美国“战斧”巡航导弹,13 俄罗斯Kh-31P高速反辐射导弹,14 俄罗斯Kh-59反舰导弹,15 俄罗斯Kh-35“天王星”反舰导弹,16 俄罗斯“舞会”-E岸基反舰导弹系统
文本摘要:
世界现役制导武器全解析 上篇王强◆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世界现役制导武器全解析.上篇/王强编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12ISBN 978-7-115-39691-4Ⅰ.①世… Ⅱ.①王… Ⅲ.①制导武器—介绍—世界 Ⅳ.①E92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208917号内容提要导弹是一种携带战斗部、依赖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飞行航迹的飞行器。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问世以来,导弹经过7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类型多样、性能先进的武器家族。本书简要回顾了导弹的发展历史,对15种不同制导方式的原理及优缺点、适用的导弹类别进行了介绍,并且对40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南非、以色列、瑞典、印度等国家现役的反坦克导弹、空对空导弹及空对地(舰)导弹进行了分析,包括研制过程、制导方式、性能特点、生产与出口、实战表现等内容。本书适合对制导武器感兴趣的军事兴趣者阅读,同时也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精美图册。◆编著 王强责任编辑 惠忻责任印制 彭志环◆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北京缤索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开本:690×970 1/12印张:23 2015年12月第1版字数:440千字 2015年12月北京第1次印刷定价:69.00元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广告经营许可证:京崇工商广字第0021号前言PREFACE导弹自第二次世界大战问世以来受到各国普遍重视,得到很快发展。导弹的使用,使战役的突然性和破坏性增大、规模和范围扩大、进程加快,从而改变了过去常规战役的时空观念,给现代战役的战略及战术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导弹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集成,它的发展既依赖于科学与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因而导弹技术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本书首先简要回顾了制导武器的发展历史,并详细介绍了目前各种制导原理以及各自的特点。书中还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南非、以色列、瑞典、印度等国家现役的40余种反坦克导弹、空对空导弹及空对地(舰)导弹进行了介绍,包括研制过程、制导方式、性能特点、生产与出口、实战表现等内容。反坦克导弹是专门用于攻击坦克、装甲车辆的反装甲武器,也可以用于攻击碉堡、工事等固定目标。反坦克导弹的出现,直接导致传统牵引式反坦克加农炮退出历史舞台。特别是单兵反坦克导弹,让原本处于弱势的步兵也有能力挑战号称“陆战之王”的主战坦克。本书的第三章介绍了10种现役反坦克导弹。空对空导弹是从飞行器上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具有反应快、机动性能好、尺寸小、重量轻、使用灵活方便等特点。与航空机关炮相比,具有射程远、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的长处。它与机载火控系统、发射装置和检查测量设备构成空对空导弹武器系统。空对空导弹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空战中双方飞机相互咬尾射击的“狗斗”作战形态,使飞行员可以从视距之外就发动攻击。本书的第四章介绍了14种现役空对空导弹。空对地(舰)导弹是指从航空器上发射攻击地(水)面目标的导弹,是航空兵进行空中突击的主要武器之一,装备战略轰炸机、歼击轰炸机、强击机、歼击机、武装直升机及反潜巡逻机等航空器。空对地(舰)导弹与航空炸弹、航空火箭弹等武器相比,具有较高的目标毁伤概率,机动性强,隐蔽性好,能从敌方防空武器射程以外发射,可减少地面防空火力对载机的威胁。本书的第五章介绍了16种空对地(舰)导弹。本书具有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特点,非常适合对制导武器感兴趣的青少年兴趣者阅读。第一章 导弹的发展概况1 导弹的起源现代导弹的发源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20世纪40年代,德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Von Braun)领导的火箭研制组研制成功了两种导弹,分别命名为V-1和V-2。V-1是一种飞航式导弹,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无人驾驶飞机,重2200千克,弹长7.6米,最大直径0.82米,翼展5.3米,使用喷气发动机,战斗部装药700千克,以550~600千米的时速航行时航程可达370千米,飞行高度2000米。发射时用弹射器弹射升空,然后导弹按预定弹道自动操纵飞行。V-2可以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导弹,具有专门的控制设备,能自动控制飞行速度和弹道,它后来成为美国研制第一代弹道导弹的范本,也是对战后导弹发展影响最大的一型导弹。V-2导弹重约13吨,长14米,最大直径1.65米,战斗部装药1000千克,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惯性制导和无线电遥控制导方式,能以5倍音速(约5400千米/小时)的最大速度飞行,弹道高度80~100千米,射程320~480千米。1944年,在苏联军队的全面反击下,德军在东线战场节节败退。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德军腹背受敌。为挽救败局,德国将这两型新式秘密武器投入了实战。厄运首先降临到英国人头上,1944年6月13日,伦敦的上空呼啸着飞过几个喷着火焰的怪物,随着几声巨大的爆炸声,街道顿时成为一片火海。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情景震惊了,没有人知道这是怎么回事。1944年9月6日,法国首都巴黎也遭到V-2导弹的无情轰炸。虽然V-1、V-2导弹最终也没能挽救纳粹德国失败的命运,但这两种导弹的出现开创了人类战役的“新纪元”,制导武器逐渐成为现代战役的主战武器。V-1导弹正在进行发射前的准备发射架上的V-2导弹冯·布劳恩(Von Braun)在美国亚拉巴马州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央的办公室(1964年5月),其身后陈列着“土星”系列运载火箭模型。冯·布劳恩是美国“抢”到的众多德国科学家之一,他带着他的研究小组和大量有关导弹计划的秘密文件向美国投降,为美国的火箭研制提供了全面协助。1969年7月,他主持研制的“土星5号”火箭运载着著名的“阿波罗11号”飞船,将阿姆斯特朗等3名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并带他们平安返回。1977年6月16日,冯·布劳恩在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去世,被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称为“史上最伟大的火箭科学家”。随着纳粹第三帝国的覆灭,美、苏军队急不可待地攻入柏林,争抢德国先进的武器装备和科学人才。结果,苏联般走了绝大部分的硬件设施,而美国却引渡了大部分德国科学家,这其中就包括“V-2导弹之父”——冯·布劳恩。美、苏两国获取了德国在导弹方面的技术积累,在大批德国火箭与导弹专家、技术人员的直接参与下,两国的导弹和火箭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近代力学、高能燃料、特种材料、无线电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精密仪表和机械技术等科学的发展为制导武器提供了技术基础。另外,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间如火如荼的军备竞赛为制导武器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比如,苏联于1957年10月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美国为了削减前者在导弹技术方面的优势,从1957年开始,加紧发展中程和洲际弹道导弹,迅速缩小了当时与苏联在导弹方面的差距。美、苏两国在发展远程战略导弹的同时,也大力发展各种战术导弹。其中以防空导弹最受重视,发展也最快。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苏相继发展并装备了地(舰)对空导弹。此后,美、苏还发展了多种型号的空对空导弹、空对地(舰)导弹、反舰(潜)导弹、巡航导弹及反坦克导弹。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如英、法、德、意等国也研制了多种类型的导弹,并且在某些领域还处于先进地位。然而,美国和苏联(俄罗斯)是无可争议的导弹强国,代表了导弹技术的先进水平,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进入21世纪,导弹技术已经发展到第四代、第五代,越来越多的国家拥有导弹并掌握了研制导弹的技术。各类导弹在其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被用于实战。在海湾战役、科索沃战役、阿富汗战役以及伊拉克战役中,导弹在战场上大显身手,甚至成为战役的主角。导弹改变了现代战役的模式,如超视距作战、精确打击、零伤亡战役等作战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在这些全新的战役概念中,制导武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 洲际弹道导弹发展简史洲际弹道导弹(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通常指射程大于8000千米的远程弹道导弹。它是国家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攻击其他国家重要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目标。美国和苏联都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研制洲际弹道导弹的。1957年8月,苏联首次试射成功第一枚SS-6洲际弹道导弹,美国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宇宙神”于1959年开始装备。目前,洲际弹道导弹已经发展了五代。苏联研制的第一种洲际导弹是SS-6,长30米,直径4.5米,重量达254吨,可以携载重达4100千克的百万吨级核弹。由于导弹体积太大、使用的液体燃料不易储存、发射平台易遭摧毁等缺点,SS-6型导弹很快就被淘汰,转而用作航天运载工具。美国的第一代洲际弹道导弹是“宇宙神”(Atlas)导弹,由通用动力公司负责研制,导弹代号为SM-65。1959年9月定型生产,装备美国空军(共381枚)。1965年退役,被“民兵-Ⅰ”型取代,现用作航天器运载火箭。“宇宙神”导弹全长25.15米,直径3.05米,最大射程12070千米,起飞重量121吨,弹头重2000千克,核弹当量为50万~100万吨。苏联研制的第二代洲际弹道导弹是SS-7和SS-8。此后,苏联又研制和部署了SS-9、SS-11和SS-133种型号的第三代洲际弹道导弹,解决了以往导弹存在的许多问题。美国在第二代及第三代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展上用了数年的时间,并推出了多种型号。“大力神”(Titan)是美国第二代洲际战略弹道导弹,主要用于攻击地面目标,如对方核武器库等,1963年装备美国空军。它是美国核武器库中装备时间最久的一种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战略导弹,于1987年退役。“大力神”导弹采用惯性制导,战斗部质量3500千克,装有1000万吨级TNT当量的核弹头。最大射程11700千米,命中精度900米,弹长33.5米,弹径3.1米,发射质量149.7吨,发射方式为地下垂直发射。美国“大力神”洲际弹道导弹全新的固体燃料导弹系列“民兵Ⅰ”(Minuteman)A型和B型推出之后,又推出了“民兵Ⅱ”型,这些导弹进入陆基战略导弹部队服役,并成为主力导弹。“北极星”A-3和“民兵Ⅱ”导弹是第二代导弹向第三代的过渡型。装备有分导式再入战斗部的“民兵Ⅲ”导弹是美国战略导弹系统中的第三代导弹,1970年开始装备美国空军,是目前美国陆基核力量的主力,计划改进服役到2020年左右。“民兵Ⅲ”导弹采用NS-20全惯性制导式子弹头,每个母弹内装有3枚子弹头,导弹动力装置为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由地下井发射。根据1993年签署的“美俄关于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协议”,“民兵Ⅲ”在2003年1月削减为500枚,并拆除Mk12A分导式多弹头,改装Mk21单弹头。射程9800~13000千米,弹长18.26米,弹径1.67米,弹重35400千克,弹头重907千克(Mk12)/995千克(Mk12A),核弹头当量3×17.5万吨(Mk12)/3×33.5万吨(Mk12A)。苏联第四代洲际导弹装备了分导式多弹头,如SS-17导弹有4枚弹头,SS-18导弹有10枚以上弹头,SS-19导弹有6枚弹头,SS-20中程弹道导弹有3枚弹头,从而使一枚洲际导弹可以攻击多个目标。美国第四代洲际导弹的特点是可以打击导弹发射井和结实目标,如“和平卫士”导弹和“民兵Ⅲ”导弹。目前,俄罗斯已经研制和部署了第五代洲际弹道导弹,如单弹头的SS-25公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能突破拦截系统的“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和RS-24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而美国也发展出铁路机动“和平卫士”洲际导弹和另一种小型公路机动导弹系统。随着俄罗斯导弹命中精度和当量的进一步提高,美国的洲际导弹部队可能还要增加机动弹道导弹力量。“民兵Ⅲ”弹道导弹发射瞬间3 空对空导弹的历史最早的空对空导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研制的X-4空对空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它已经具备空对空导弹的主要技术特征,如能够由飞机进行发射、能够自动制导,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等。该导弹1944年投入使用,与当时的V-2导弹同属于世界最先进的武器。70年过去了,空对空导弹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世界各国研制、退役与在役的空对空导弹已经有上百种型号,累计生产量大约20多万枚,成为战术导弹的庞大家族。第一代红外空对空导弹典型产品是美国的AIM-9B“响尾蛇”、俄罗斯的K-13等导弹,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装备部队。这种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3通道控制、单元非致冷硫化铅红外探测器,红外探测波段为1~3微米,用超小型电子管放大器进行信号处理,后方探测距离小于10千米,攻击距离在目标后方2~3千米的很小的范围内。第一代采用雷达制导的空对空导弹典型产品是美国的“麻雀”Ⅰ型空对空导弹,它采用雷达波束制导,只能在目标后方锁定攻击,攻击范围很小。第二代红外空对空导弹代表产品有美国的AIM-9D“响尾蛇”、法国的“马特拉”R530、俄罗斯的R-60T等,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装备部队。这些导弹仍旧采用鸭式气动布局,采用致冷型硫化铅探测器,提高了探测敏捷度;采用晶体管电路进行信号处理,使得导弹重量减小、可靠性和寿命大为提高;引信则采用红外近炸引信。典型的第二代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有美国的“麻雀”3A(AIM-7E)导弹、英国的“火光”导弹等,它们采用转动翼的气动布局、连续波半主动雷达制导,虽然这类导弹的攻击包线有所扩大,但是仍旧只能在目标后半球进行攻击或者迎头拦截小机动目标,而涉及的基本技术已经奠定了发展中程拦射空对空导弹的基础。第一代和第二代空对空导弹的可靠性较差,实战效果差强人意。比如在越南战场上投入使用的“麻雀”3A导弹,命中率仅为10%左右。法国“马特拉”R530(上)和俄罗斯R-60T(下)空对空导弹第三代红外空对空导弹典型产品有美国AIM-9L“响尾蛇”、以色列的“怪蛇”3等导弹。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装备,采用鸭式气动布局、采用锑化铟致冷探测器,这种探测器具有更高的敏捷度,工作波段为3~5微米,能够探测目标尾气流的红外辐射;同时它可以采用激光或无线电等主动近炸引信,能够实现全向攻击,虽然它的攻击区扩展到目标前半球,但是前向攻击距离仅2~3千米,实战使用意义不大,而侧向攻击能力确实有很大提高。第三代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主要用于歼击机的空战格斗,在多次局部战役中显示了它们的作战威力。20世纪90年代,改进的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俗称“三代半”)相继被开发出来,如美国的“响尾蛇”AIM-9M导弹和俄罗斯的R-73导弹,它们采用扫描探测技术或红外多元探测技术、数字处理技术、激光主动近炸引信或无线电主动引信,实现了对目标的全向攻击,同时具有抗红外干扰的能力;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的R-73空对空导弹,它采用二元锑化铟致冷探测技术、大离轴角跟踪技术、5通道控制,采用可控扰流碗实现推力矢量控制,变结构飞行控制技术等;在20世纪90年代,改进后的第三代红外空对空导弹已经广泛投入使用。进入21世纪,虽然发达国家已经推出第四代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但由于“三代半”导弹的价格比第四代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便宜很多,能够对抗红外诱饵干扰弹,制导精度高,对目标的毁伤能力相称强,性价比很高,所以,“三代半”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目前仍旧是各国空军的主战武器。典型的第三代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有美国的“麻雀”3B(AIM-7F)、英国的“天空闪光”、俄罗斯的R-27等导弹,采用单脉冲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具有前向拦截能力、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下视下射能力。21世纪初期,新一代空对空导弹开始陆续投入使用,典型的第四代红外空对空导弹产品有美国AIM-9X、欧洲的ASRAAM和IRIS-T、以色列的“怪蛇”4/5等导弹。这类导弹由于采用了红外成像探测、发射后截获和推力矢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因而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较高的抗干扰性能、很高的机动性和灵巧的发射方式,攻击区域有很大扩展,具有对付第四代歼击机的格斗能力。
世界现役制导武器全解析.上篇.pdf下载链接: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1217/7003051052003032.shtm
导弹是一种携带战斗部、依赖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飞行航迹的飞行器。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问世以来,导弹经过7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类型多样、性能先进的武器家族。本书简要回顾了导弹的发展历史,对15种不同制导方式的原理及优缺点、适用的导弹类别进行了介绍,并且对40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南非、以色列、瑞典、印度等国家现役的反坦克导弹、空对空导弹及空对地(舰)导弹进行了分析,包括研制过程、制导方式、性能特点、生产与出口、实战表现等内容。
目录菜单:
封面,扉页,版权,前言,第一章 导弹的发展概况,1 导弹的起源,2 洲际弹道导弹发展简史,3 空对空导弹的历史,第二章 导弹的制导方式,1 惯性制导,2 半主动雷达制导,3 主动雷达制导,4 被动雷达制导,5 无线电指令制导,6 电视遥控制导,7 电视寻的制导,8 有线制导,9 光纤图像指令制导,10 红外制导,11 图像匹配制导,12 GPS制导,13 激光半主动制导,14 激光驾束制导,15 TVM制导,第三章 反坦克导弹,1 以色列“长钉”系列反坦克导弹,2 俄罗斯“短号”反坦克导弹,3 俄罗斯“菊花”-S反坦克导弹,4 法国“米兰”系列反坦克导弹,5 日本01式轻型反坦克导弹,6 瑞典MBT LAW反坦克导弹,7 英国“硫磺石”空射反坦克导弹,8 美国“标枪”反坦克导弹,9 美国“陶”式反坦克导弹,10 美国“地狱火”反坦克导弹,第四章 空对空导弹,1 俄罗斯R-73“射手”空对空导弹,2 俄罗斯R-77“蟒蛇”空对空导弹,3 法国R550“魔术”系列空对空导弹,4 法国“米卡”空对空导弹,5 欧洲“流星”空对空导弹,6 德国“彩虹”IRIS-T空对空导弹,7 南非A-Darter空对空导弹,8 日本04式空对空导弹(AAM-5),9 英国ASRAAM空对空导弹,10 以色列“怪蛇”4空对空导弹,11 以色列“怪蛇”5空对空导弹,12 以色列“德比”空对空导弹,13 美国AIM-9X“响尾蛇”空对空导弹,14 美国AIM-120 AMRAAM空对空导弹,第五章 空对地(舰)导弹,1 英国“风暴阴影”防区外空对地导弹,2 法国“飞鱼”反舰导弹,3 德国“金牛座”KEPD-350导弹,4 印度“布拉莫斯”巡航导弹,5 挪威AGM-119“企鹅”反舰导弹,6 挪威NSM反舰导弹,7 瑞典RBS-15反舰导弹,8 土耳其SOM巡航导弹,9 美国“鱼叉”反舰导弹,10 美国“哈姆”反辐射导弹,11 美国AGM-158 JASSM联合防区外空对地导弹,12 美国“战斧”巡航导弹,13 俄罗斯Kh-31P高速反辐射导弹,14 俄罗斯Kh-59反舰导弹,15 俄罗斯Kh-35“天王星”反舰导弹,16 俄罗斯“舞会”-E岸基反舰导弹系统
文本摘要:
世界现役制导武器全解析 上篇王强◆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世界现役制导武器全解析.上篇/王强编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12ISBN 978-7-115-39691-4Ⅰ.①世… Ⅱ.①王… Ⅲ.①制导武器—介绍—世界 Ⅳ.①E92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208917号内容提要导弹是一种携带战斗部、依赖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飞行航迹的飞行器。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问世以来,导弹经过7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类型多样、性能先进的武器家族。本书简要回顾了导弹的发展历史,对15种不同制导方式的原理及优缺点、适用的导弹类别进行了介绍,并且对40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南非、以色列、瑞典、印度等国家现役的反坦克导弹、空对空导弹及空对地(舰)导弹进行了分析,包括研制过程、制导方式、性能特点、生产与出口、实战表现等内容。本书适合对制导武器感兴趣的军事兴趣者阅读,同时也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精美图册。◆编著 王强责任编辑 惠忻责任印制 彭志环◆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北京缤索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开本:690×970 1/12印张:23 2015年12月第1版字数:440千字 2015年12月北京第1次印刷定价:69.00元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广告经营许可证:京崇工商广字第0021号前言PREFACE导弹自第二次世界大战问世以来受到各国普遍重视,得到很快发展。导弹的使用,使战役的突然性和破坏性增大、规模和范围扩大、进程加快,从而改变了过去常规战役的时空观念,给现代战役的战略及战术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导弹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集成,它的发展既依赖于科学与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因而导弹技术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本书首先简要回顾了制导武器的发展历史,并详细介绍了目前各种制导原理以及各自的特点。书中还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南非、以色列、瑞典、印度等国家现役的40余种反坦克导弹、空对空导弹及空对地(舰)导弹进行了介绍,包括研制过程、制导方式、性能特点、生产与出口、实战表现等内容。反坦克导弹是专门用于攻击坦克、装甲车辆的反装甲武器,也可以用于攻击碉堡、工事等固定目标。反坦克导弹的出现,直接导致传统牵引式反坦克加农炮退出历史舞台。特别是单兵反坦克导弹,让原本处于弱势的步兵也有能力挑战号称“陆战之王”的主战坦克。本书的第三章介绍了10种现役反坦克导弹。空对空导弹是从飞行器上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具有反应快、机动性能好、尺寸小、重量轻、使用灵活方便等特点。与航空机关炮相比,具有射程远、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的长处。它与机载火控系统、发射装置和检查测量设备构成空对空导弹武器系统。空对空导弹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空战中双方飞机相互咬尾射击的“狗斗”作战形态,使飞行员可以从视距之外就发动攻击。本书的第四章介绍了14种现役空对空导弹。空对地(舰)导弹是指从航空器上发射攻击地(水)面目标的导弹,是航空兵进行空中突击的主要武器之一,装备战略轰炸机、歼击轰炸机、强击机、歼击机、武装直升机及反潜巡逻机等航空器。空对地(舰)导弹与航空炸弹、航空火箭弹等武器相比,具有较高的目标毁伤概率,机动性强,隐蔽性好,能从敌方防空武器射程以外发射,可减少地面防空火力对载机的威胁。本书的第五章介绍了16种空对地(舰)导弹。本书具有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特点,非常适合对制导武器感兴趣的青少年兴趣者阅读。第一章 导弹的发展概况1 导弹的起源现代导弹的发源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20世纪40年代,德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Von Braun)领导的火箭研制组研制成功了两种导弹,分别命名为V-1和V-2。V-1是一种飞航式导弹,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无人驾驶飞机,重2200千克,弹长7.6米,最大直径0.82米,翼展5.3米,使用喷气发动机,战斗部装药700千克,以550~600千米的时速航行时航程可达370千米,飞行高度2000米。发射时用弹射器弹射升空,然后导弹按预定弹道自动操纵飞行。V-2可以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导弹,具有专门的控制设备,能自动控制飞行速度和弹道,它后来成为美国研制第一代弹道导弹的范本,也是对战后导弹发展影响最大的一型导弹。V-2导弹重约13吨,长14米,最大直径1.65米,战斗部装药1000千克,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惯性制导和无线电遥控制导方式,能以5倍音速(约5400千米/小时)的最大速度飞行,弹道高度80~100千米,射程320~480千米。1944年,在苏联军队的全面反击下,德军在东线战场节节败退。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德军腹背受敌。为挽救败局,德国将这两型新式秘密武器投入了实战。厄运首先降临到英国人头上,1944年6月13日,伦敦的上空呼啸着飞过几个喷着火焰的怪物,随着几声巨大的爆炸声,街道顿时成为一片火海。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情景震惊了,没有人知道这是怎么回事。1944年9月6日,法国首都巴黎也遭到V-2导弹的无情轰炸。虽然V-1、V-2导弹最终也没能挽救纳粹德国失败的命运,但这两种导弹的出现开创了人类战役的“新纪元”,制导武器逐渐成为现代战役的主战武器。V-1导弹正在进行发射前的准备发射架上的V-2导弹冯·布劳恩(Von Braun)在美国亚拉巴马州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央的办公室(1964年5月),其身后陈列着“土星”系列运载火箭模型。冯·布劳恩是美国“抢”到的众多德国科学家之一,他带着他的研究小组和大量有关导弹计划的秘密文件向美国投降,为美国的火箭研制提供了全面协助。1969年7月,他主持研制的“土星5号”火箭运载着著名的“阿波罗11号”飞船,将阿姆斯特朗等3名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并带他们平安返回。1977年6月16日,冯·布劳恩在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去世,被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称为“史上最伟大的火箭科学家”。随着纳粹第三帝国的覆灭,美、苏军队急不可待地攻入柏林,争抢德国先进的武器装备和科学人才。结果,苏联般走了绝大部分的硬件设施,而美国却引渡了大部分德国科学家,这其中就包括“V-2导弹之父”——冯·布劳恩。美、苏两国获取了德国在导弹方面的技术积累,在大批德国火箭与导弹专家、技术人员的直接参与下,两国的导弹和火箭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近代力学、高能燃料、特种材料、无线电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精密仪表和机械技术等科学的发展为制导武器提供了技术基础。另外,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间如火如荼的军备竞赛为制导武器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比如,苏联于1957年10月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美国为了削减前者在导弹技术方面的优势,从1957年开始,加紧发展中程和洲际弹道导弹,迅速缩小了当时与苏联在导弹方面的差距。美、苏两国在发展远程战略导弹的同时,也大力发展各种战术导弹。其中以防空导弹最受重视,发展也最快。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苏相继发展并装备了地(舰)对空导弹。此后,美、苏还发展了多种型号的空对空导弹、空对地(舰)导弹、反舰(潜)导弹、巡航导弹及反坦克导弹。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如英、法、德、意等国也研制了多种类型的导弹,并且在某些领域还处于先进地位。然而,美国和苏联(俄罗斯)是无可争议的导弹强国,代表了导弹技术的先进水平,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进入21世纪,导弹技术已经发展到第四代、第五代,越来越多的国家拥有导弹并掌握了研制导弹的技术。各类导弹在其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被用于实战。在海湾战役、科索沃战役、阿富汗战役以及伊拉克战役中,导弹在战场上大显身手,甚至成为战役的主角。导弹改变了现代战役的模式,如超视距作战、精确打击、零伤亡战役等作战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在这些全新的战役概念中,制导武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 洲际弹道导弹发展简史洲际弹道导弹(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通常指射程大于8000千米的远程弹道导弹。它是国家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攻击其他国家重要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目标。美国和苏联都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研制洲际弹道导弹的。1957年8月,苏联首次试射成功第一枚SS-6洲际弹道导弹,美国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宇宙神”于1959年开始装备。目前,洲际弹道导弹已经发展了五代。苏联研制的第一种洲际导弹是SS-6,长30米,直径4.5米,重量达254吨,可以携载重达4100千克的百万吨级核弹。由于导弹体积太大、使用的液体燃料不易储存、发射平台易遭摧毁等缺点,SS-6型导弹很快就被淘汰,转而用作航天运载工具。美国的第一代洲际弹道导弹是“宇宙神”(Atlas)导弹,由通用动力公司负责研制,导弹代号为SM-65。1959年9月定型生产,装备美国空军(共381枚)。1965年退役,被“民兵-Ⅰ”型取代,现用作航天器运载火箭。“宇宙神”导弹全长25.15米,直径3.05米,最大射程12070千米,起飞重量121吨,弹头重2000千克,核弹当量为50万~100万吨。苏联研制的第二代洲际弹道导弹是SS-7和SS-8。此后,苏联又研制和部署了SS-9、SS-11和SS-133种型号的第三代洲际弹道导弹,解决了以往导弹存在的许多问题。美国在第二代及第三代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展上用了数年的时间,并推出了多种型号。“大力神”(Titan)是美国第二代洲际战略弹道导弹,主要用于攻击地面目标,如对方核武器库等,1963年装备美国空军。它是美国核武器库中装备时间最久的一种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战略导弹,于1987年退役。“大力神”导弹采用惯性制导,战斗部质量3500千克,装有1000万吨级TNT当量的核弹头。最大射程11700千米,命中精度900米,弹长33.5米,弹径3.1米,发射质量149.7吨,发射方式为地下垂直发射。美国“大力神”洲际弹道导弹全新的固体燃料导弹系列“民兵Ⅰ”(Minuteman)A型和B型推出之后,又推出了“民兵Ⅱ”型,这些导弹进入陆基战略导弹部队服役,并成为主力导弹。“北极星”A-3和“民兵Ⅱ”导弹是第二代导弹向第三代的过渡型。装备有分导式再入战斗部的“民兵Ⅲ”导弹是美国战略导弹系统中的第三代导弹,1970年开始装备美国空军,是目前美国陆基核力量的主力,计划改进服役到2020年左右。“民兵Ⅲ”导弹采用NS-20全惯性制导式子弹头,每个母弹内装有3枚子弹头,导弹动力装置为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由地下井发射。根据1993年签署的“美俄关于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协议”,“民兵Ⅲ”在2003年1月削减为500枚,并拆除Mk12A分导式多弹头,改装Mk21单弹头。射程9800~13000千米,弹长18.26米,弹径1.67米,弹重35400千克,弹头重907千克(Mk12)/995千克(Mk12A),核弹头当量3×17.5万吨(Mk12)/3×33.5万吨(Mk12A)。苏联第四代洲际导弹装备了分导式多弹头,如SS-17导弹有4枚弹头,SS-18导弹有10枚以上弹头,SS-19导弹有6枚弹头,SS-20中程弹道导弹有3枚弹头,从而使一枚洲际导弹可以攻击多个目标。美国第四代洲际导弹的特点是可以打击导弹发射井和结实目标,如“和平卫士”导弹和“民兵Ⅲ”导弹。目前,俄罗斯已经研制和部署了第五代洲际弹道导弹,如单弹头的SS-25公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能突破拦截系统的“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和RS-24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而美国也发展出铁路机动“和平卫士”洲际导弹和另一种小型公路机动导弹系统。随着俄罗斯导弹命中精度和当量的进一步提高,美国的洲际导弹部队可能还要增加机动弹道导弹力量。“民兵Ⅲ”弹道导弹发射瞬间3 空对空导弹的历史最早的空对空导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研制的X-4空对空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它已经具备空对空导弹的主要技术特征,如能够由飞机进行发射、能够自动制导,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等。该导弹1944年投入使用,与当时的V-2导弹同属于世界最先进的武器。70年过去了,空对空导弹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世界各国研制、退役与在役的空对空导弹已经有上百种型号,累计生产量大约20多万枚,成为战术导弹的庞大家族。第一代红外空对空导弹典型产品是美国的AIM-9B“响尾蛇”、俄罗斯的K-13等导弹,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装备部队。这种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3通道控制、单元非致冷硫化铅红外探测器,红外探测波段为1~3微米,用超小型电子管放大器进行信号处理,后方探测距离小于10千米,攻击距离在目标后方2~3千米的很小的范围内。第一代采用雷达制导的空对空导弹典型产品是美国的“麻雀”Ⅰ型空对空导弹,它采用雷达波束制导,只能在目标后方锁定攻击,攻击范围很小。第二代红外空对空导弹代表产品有美国的AIM-9D“响尾蛇”、法国的“马特拉”R530、俄罗斯的R-60T等,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装备部队。这些导弹仍旧采用鸭式气动布局,采用致冷型硫化铅探测器,提高了探测敏捷度;采用晶体管电路进行信号处理,使得导弹重量减小、可靠性和寿命大为提高;引信则采用红外近炸引信。典型的第二代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有美国的“麻雀”3A(AIM-7E)导弹、英国的“火光”导弹等,它们采用转动翼的气动布局、连续波半主动雷达制导,虽然这类导弹的攻击包线有所扩大,但是仍旧只能在目标后半球进行攻击或者迎头拦截小机动目标,而涉及的基本技术已经奠定了发展中程拦射空对空导弹的基础。第一代和第二代空对空导弹的可靠性较差,实战效果差强人意。比如在越南战场上投入使用的“麻雀”3A导弹,命中率仅为10%左右。法国“马特拉”R530(上)和俄罗斯R-60T(下)空对空导弹第三代红外空对空导弹典型产品有美国AIM-9L“响尾蛇”、以色列的“怪蛇”3等导弹。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装备,采用鸭式气动布局、采用锑化铟致冷探测器,这种探测器具有更高的敏捷度,工作波段为3~5微米,能够探测目标尾气流的红外辐射;同时它可以采用激光或无线电等主动近炸引信,能够实现全向攻击,虽然它的攻击区扩展到目标前半球,但是前向攻击距离仅2~3千米,实战使用意义不大,而侧向攻击能力确实有很大提高。第三代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主要用于歼击机的空战格斗,在多次局部战役中显示了它们的作战威力。20世纪90年代,改进的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俗称“三代半”)相继被开发出来,如美国的“响尾蛇”AIM-9M导弹和俄罗斯的R-73导弹,它们采用扫描探测技术或红外多元探测技术、数字处理技术、激光主动近炸引信或无线电主动引信,实现了对目标的全向攻击,同时具有抗红外干扰的能力;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的R-73空对空导弹,它采用二元锑化铟致冷探测技术、大离轴角跟踪技术、5通道控制,采用可控扰流碗实现推力矢量控制,变结构飞行控制技术等;在20世纪90年代,改进后的第三代红外空对空导弹已经广泛投入使用。进入21世纪,虽然发达国家已经推出第四代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但由于“三代半”导弹的价格比第四代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便宜很多,能够对抗红外诱饵干扰弹,制导精度高,对目标的毁伤能力相称强,性价比很高,所以,“三代半”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目前仍旧是各国空军的主战武器。典型的第三代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有美国的“麻雀”3B(AIM-7F)、英国的“天空闪光”、俄罗斯的R-27等导弹,采用单脉冲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具有前向拦截能力、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下视下射能力。21世纪初期,新一代空对空导弹开始陆续投入使用,典型的第四代红外空对空导弹产品有美国AIM-9X、欧洲的ASRAAM和IRIS-T、以色列的“怪蛇”4/5等导弹。这类导弹由于采用了红外成像探测、发射后截获和推力矢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因而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较高的抗干扰性能、很高的机动性和灵巧的发射方式,攻击区域有很大扩展,具有对付第四代歼击机的格斗能力。
世界现役制导武器全解析.上篇.pdf下载链接: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1217/7003051052003032.shtm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