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投稿、充值登录入口  |  用户注册 |  退出登录
首 页文章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文章

社群粉丝经济玩转法则.pdf 作者-郑清元 著120页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20-12-31 10:16:54
内容简介: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越来越丰富,粉丝经济诞生,社群崛起,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有了各种各样的沟通渠道。企业单靠产品走天下的局面已经成为历史,只有抓住消费者目光,让其成为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粉丝,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本书从社群和粉丝经济入手,通过探讨社群和粉丝的产生、发展及行为模式,向读者展示社群经济的完整逻辑。在本书详实的案例中,读者不但能够厘清社群粉丝经济的逻辑,更能从中明白如何拥有忠实粉丝,如何构建社群,并引导粉丝消费、支持、宣传产品与服务。如此,
目录菜单:
    封面,扉页,版权,前言,Part1 进击的粉丝经济与社群经济,1.1 追星族——粉丝的初始形态,1.2 一千个铁杆粉丝就可以养家糊口,1.3 路人、粉丝、黑,1.4 粉丝的力量,1.5 粉丝进化的下一个形态是社群,1.6 社群3.0迅猛崛起,Part2 让你的粉丝感到“骄傲”,2.1 会员待遇无差别,为什么还有大批粉丝,2.2 如何让粉丝拥有拿得出手的“格调”,2.3 给用户一个升级粉丝的“理由”,2.4 给粉丝打上个性标签的6个方法,2.5 如何让社群信奉化为粉丝的身份认同,2.6 社群领袖如何塑造社群信奉,Part3 做“人”比做“企业”更能吸引粉丝,3.1 为什么马云的粉丝比“淘宝”多,3.2 让用户触摸到产品和企业的温度,3.3 如何找寻企业的粉丝“代言人”,3.4 优步是如何雇到CEO当司机的,3.5 社群领袖聚拢粉丝的8个方法,3.6 丢失精准定位与个性化,社群将“雪崩”,Part4 粉丝培养与社群构建7步走,4.1 细分人群,精准定位用户,4.2 抓住痛点,彻底解决需求,4.3 持续传播,塑造用户习惯,4.4 举办活动,强化身份认同,4.5 线上线下,塑造传播闭环,4.6 培养“斗士”,让社群自发成长,4.7 创造新颖,向社群始终注入“活水”,Part5 把粉丝当用户,保持服务心态,5.1 社群领袖并非比粉丝特别,5.2 如何让粉丝高高兴兴地接受社群营销,5.3 如何面对和处理粉丝的声音,5.4 促进社群内粉丝互动的策略,5.5 在社群内打造口碑的步骤,Part6 离粉丝和社群越远,市场离你越远,6.1 社群粉丝时代,商业战场有别样形态,6.2 十个人知道不如一个人喜欢,6.3 不可小觑的“用户习惯”,6.4 该向铁杆粉丝做广告么,6.5 如何让粉丝自发聚拢为社群,Part7 离粉丝越近,市场之路开拓越宽,7.1 可乐是如何被“冰峰”击败的,7.2 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做手机?,7.3 当企业CEO开始享受曝光,7.4 1741本书与77万带来的启示,Part8 留住“死忠粉”比“拉新”更重要,8.1 给粉丝一个忠实留下来的理由,8.2 以社群帮助用户养成习惯,增加黏性,8.3 拒绝高冷,以真性情“发声”,8.4 “粉丝价”往往比促销更有用,8.5 新粉丝让“死忠粉”去找,Part9 做好粉丝生态链,为社群寻找出口,9.1 做到专注与极致,善于变现社群价值,9.2 始终牢抓粉丝,让产品飞起来,9.3 做好内容,让社群持续发展,9.4 对症下药,塑造粉丝经济生态链,9.5 融合众筹魅力,玩转社群
文本摘要:
    社群粉丝经济玩转法则郑清元◎著生动解读粉丝与社群好玩,轻松,有趣,落地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社群粉丝经济玩转法则/郑清元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1ISBN 978-7-115-41056-6Ⅰ.①社… Ⅱ.①郑… Ⅲ.①网络经济—研究 Ⅳ.①F49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279152号内容提要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越来越丰富,粉丝经济诞生,社群崛起,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有了各种各样的沟通渠道。企业单靠产品走天下的局面已经成为历史,只有抓住消费者目光,让其成为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粉丝,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本书从社群和粉丝经济入手,通过探讨社群和粉丝的产生、发展及行为模式,向读者展示社群经济的完整逻辑。在本书详实的案例中,读者不但能够厘清社群粉丝经济的逻辑,更能从中明白如何拥有忠实粉丝,如何构建社群,并引导粉丝消费、支持、宣传产品与服务。如此,企业便可轻松销售,可以在个性化、定制化的路上走得长远,还可以通过低成本口碑营销,赢得市场竞争的一席之地!◆著 郑清元责任编辑 李士振责任印制 周昇亮◆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三河市海波印务有限公司印刷◆开本:720×960 1/16印张:16.25  2016年1月第1版字数:288千字  2016年1月河北第1次印刷定价:45.00元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296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广告经营许可证:京崇工商广字第0021号前言用粉丝经济重构商业模式曾几何时,“粉丝”不再是娱乐圈的高频率词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粉丝”一词变成对某种事物热爱的特定群体的表述,随之出现了“果粉”“米粉”等,由此诞生的“粉丝经济”,开始成为重构商业模式的重要力量。近几年,腾讯QQ、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日益壮大,由此引发激烈的“夺粉大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里,依赖“粉丝经济”名利双收的自媒体比比皆是。传统商业模式中,企业总是想方设法留住消费者,但因技术条件有限,通常要花费巨大成本。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整个商业模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企业吸引消费者的成本大大降低,方式和途径变得更加丰富。特别是“粉丝经济”的兴起,让企业有了一夜爆红的可能。从腾讯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其受众群体之所以不断壮大,原因在于其大力进行社群建设,努力构筑社群经济氛围。2002年腾讯QQ群首创群聊形态,将互联网“以人群聚集、实现信息互通与传递”的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其社群1.0形态。腾讯QQ社群2.0形态则是基于拥有相同兴趣的陌生人社群,熟人与陌生人社交相互掺杂,加上企业营销者多样化的QQ群建设,QQ社群的品牌号召力逐步得以彰显。到了2015年,腾讯正式提出社群3.0的概念,以人为中央,立志将社群打造为可以同时容纳人、信息、服务、内容和商品的载体,并让社群沟通一切。这也说明,互联网+社群将要深刻地改变商业模式,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交流、沟通形态。当然,这仅仅是当下社群经济浪潮中一个精彩的剪影,从这个剪影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时代,缺少了“人”这个要素,所有元素都变得苍白。2014年春节,微信、微博、支付宝掀起抢红包大战,很多企业利用红包成功实现了营销,培养了一大批铁杆粉丝,并塑造了良好的口碑,这还是最普通的社群经济形式,更不用说吴晓波、罗辑思维等精准的社群粉丝经济形态了。本书正是基于粉丝经济与社群崛起这一论题,从社群和粉丝经济入手,通过探讨社群和粉丝的产生、发展及行为模式,向读者展示社群经济的完整逻辑。在本书详实的案例中,读者不但能够厘清社群粉丝经济的逻辑,更能从中明白如何拥有忠实粉丝,如何构建社群,并引导粉丝消费、支持、宣传产品与服务。如此,企业便可轻松销售,可以在个性化、定制化的路上走得长远,还可以低成本口碑营销,赢得市场竞争的一席之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相信社群将以更加崭新的形式崛起,并引领商业经济的发展潮流,影响企业的营销模式和产品形态。企业若不能培养出忠实粉丝,不能围绕产品与服务构建社群,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面临很多困难!Part1 进击的粉丝经济与社群经济1.1 追星族——粉丝的初始形态粉丝是由“fans”音译过来,指的是钟爱某个人或者事物的一个群体,之前很长时间,粉丝多半同娱乐圈的明星一起出现,所以说,追星族是粉丝的初始形态。作为一名追星族,会随时关注明星的动向;会购买明星的唱片、海报、书籍等产品;会参加明星的演唱会……大部分粉丝都会为崇拜的明星花钱,也正因为有粉丝的支持,明星才能获得更多收入,所以明星们总会想方设法讨粉丝欢心,逐步形成良性的明星效应。如今,这个模式被广泛运用在互联网营销模式中,企业以培养粉丝的方式对待用户,去发掘他们的潜在需求点,用以完善产品。小米手机正是利用这一点,壮大了“米粉”队伍。小米非常注意用户体验,可以说将服务与体验做到了最好,把用户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从而收获了大量粉丝。小米的产品经理会泡在论坛里收集用户提出的意见,再根据大家的使用心得,不断对产品进行改进,加之恰如其分的饥饿营销,真是吊足了“米粉”们的胃口。我们知道,明星想要留住粉丝,必须常常与他们互动,以保持亲密感。而小米手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不失时机地拉近同粉丝的距离。对企业来说,效仿明星对待粉丝的手段,利用社群经济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推广宣传,是当下最好的出路,传统宣传渠道已经不能为品牌增加影响力,必须去培养和经营自己的粉丝平台、社群部落。倘若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积累粉丝的过程与明星积累粉丝有诸多相似之处。图1.1.1 粉丝积累的途径1.积累粉丝都是从影响模糊受众开始不论明星还是企业,都可以将积累粉丝当做检验营销是否成功的参照物。通常情况下,明星吸引粉丝时会从模糊受众开始,先确定自己的大致定位,尽管还未明确要走什么路线,但是经过不断与粉丝互动,他们会逐渐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路线和互动方式。粉丝们在得到迎合后,自然蜂拥而至。企业积累粉丝的过程也亦然,先开始识别具有意向的个体受众,然后对他们进行跟踪与影响,传播适合粉丝接受的产品与服务信息,以此培养自己的“死忠粉”。2.建立社群是影响粉丝的主要途径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倘若将一群有共同兴趣、需求的粉丝聚拢到一起,他们或许会聚沙成塔,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明星在一开始并不知道谁会成为自己的铁杆粉丝,他们又将如何影响粉丝呢?他们将会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让所有人能够在这个平台上顺畅沟通。模糊受众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会表露出自己的需求,这对明星和其他受众来说,都是极好的机会,久而久之,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社群,开始形成独属这个社群的“商业生态体系”。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活动,亦遵循同样的规律。倘若从社群的演进形态来看,社群1.0时代以群聊为代表,但沟通内容主要是发送文字和图片。社群2.0时代淡化了“陌生人”概念,将有相同兴趣的人沉淀在某个虚拟社区中,此时,企业已经能够对粉丝的需求有精准定位了,这就是之前所提到的,模糊受众徐徐清晰化。而社群3.0的出现,弥补了2.0时代的遗憾,成为能够连接一切的庞大信息系统,依赖人的聚合,建立起能够承载信息、服务和商品的载体,这样企业与粉丝之间就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3.线上与线下活动缺一不可以前的追星族,能够与明星进行线下互动就倍感幸福,但线下活动毕竟有限,粉丝与明星的互动也难以频繁、亲密。互联网的介入,让线上互动成为最节约成本的营销方式,明星与粉丝之间的距离也被拉近,普通人也能给大牌明星点赞、发私信。企业利用线上活动带动利润增长的效果同样显而易见,尽管受众群体之间原本并不认识,但基于地理位置等先天优势,在短时间里就能够聚合一部分粉丝,这个群体很容易发起线下活动,通过线上与线下的互动,社群的影响力被瞬间放大,从而吸引更多新粉丝加入,话题也得以广泛传播。有人说过:“在互联网时代里,粉丝就是企业的衣食父母。”大到知名企业,小到微商,都在不断吸引粉丝,谁的营销手段有足够大的魅力,谁的粉丝就多,利润空间也就越大。而企业如何做才能真正发现、吸引粉丝,并让粉丝聚集,构建社群,并最终为企业的营销服务呢?图1.1.2 吸引粉丝,构建社群的策略1.学会发现隐藏在身边的“粉丝”很多人总觉得拥有粉丝是一件特别高大上的事情,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其实在每个人身边,都有“隐形粉丝”的存在,他们就是草根创业者们的希望。近两年,微商的发展迅猛之极,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会有朋友,通过社交平台做生意,倘若留心观察那些比较活跃的微商,你会发现他们之所以能成功,原因在于同身边的“隐形粉丝”有充分的互动。所谓“隐形粉丝”,指的是生活中比较亲密的那些人,例如,家人、朋友、同事等,当你开始用心经营生活和朋友圈的生意,这些人会第一时间感知你的变化,没有人天生就是明星,想要受到关注和追捧,必须学会包装自己,并且多和“粉丝们”交流。明星的粉丝是不断积累起来的,草根创业者们也应当保持这样的心态。2.社群是经营出来的社群经济时代,企业不仅要拥有更多粉丝,还必须好好经营社群,让“粉丝”升级为“铁杆粉丝”,再从非粉丝人群中发展粉丝。例如,小Q拥有多年电台主持经历,这让她在这座城市里小著名气。小Q主持一档深夜节目,有着自己的风格,受到不少热心听众的喜欢。去年,小Q开始写原创小说,并在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建立自己的营销账号,仅仅一个月,粉丝就增长到几万人。小Q将小说的前几章拿出来免费给粉丝阅读,还组织了线下的“阅读交流会”,通过聊天互动,她发现一部分读者喜欢看大圆满的结局,另一部分读者倾向较为悲情的结局。为了迎合不同读者的需求,小Q修改了小说末尾部分,同时,这本书也开始向读者收取费用,知道小说结局有彩蛋的读者们,已经被激起浓厚的兴趣,她的第一本小说,便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所以,只要用心经营,粉丝会有的,社群也会有的。3.帮粉丝“排忧解难”的企业才是好企业如今,想要吸引粉丝眼球,营销的形式和内容就必须“有料、有趣”,因为大部分人不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冗长、难懂的消息,所以帮助粉丝“排忧解难”成为企业要做的事情。一度比较火热的“罗辑思维”就是很典型的代表,其创始人“罗胖”说,读书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听书却是一种享受,他愿意“愉悦大众,死磕自己”,把知识讲给大众听。且不说其内容如何,单凭这样的介绍就足够吸引人,加上“罗胖”优秀的口才,他的节目瞬间吸引了大批量的粉丝。“罗胖”做的并不是特别雄伟的事业,他只是掌握了受众群体最迫切的需要:既想了解更多知识,又缺乏读书时间。粉丝经济的核心是人,而生活在这个快节奏时代的人们总有这样那样的烦恼,生活压力大,没有时间读书、休息、娱乐……倘若企业能让粉丝因为服务而提升幸福感,必定会吸引大批粉丝,其服务也会因此炙手可热。1.2 一千个铁杆粉丝就可以养家糊口一般情况下,倘若某一类人被冠上“铁杆粉丝”的帽子,那其一定是某个人或者事物的狂热追求者,他愿意为此付出,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意。当下最“潮”的社群营销,正是利用粉丝的这种狂热,将一群有共同兴趣的人,通过虚拟的社区聚集到一起,由此实现自我推广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的。当然,体验过社群营销的人肯定知道,这种营销方式不但不令人生厌,反而会让人“欲罢不能”,心甘情愿掏腰包。互联网营销发展到今天,早已过了“随便在网络媒体上发布产品都会有人购买”的时代,倘若不培养自己的“铁杆粉丝”,十有八九会出现“昙花一现”的局面。正因为这样,准确捕获消费者的需求,逐渐将其培养成自己的“死忠粉”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妨脑补这样的画面:不论你创造出什么作品,他或她都会付费购买;他们愿意打“飞的”来听你唱歌,并花钱拥有价格昂贵的正版套装;他们会将你的名字添加到快捷键中,便于第一时间掌握与你有关的讯息;他们会爱屋及乌地购买和你有关的产品……很显然,他们便是你的铁杆粉丝。社群营销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社群领袖通过与铁杆粉丝建立直接联系,从而令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和渠道支持其个人或者品牌。越早培养铁杆粉丝,就越早拥有天使用户。因为只要有天使用户认同你的产品,并乐意将其传播给周围的人,你就犹如获得了天使投资。那么,蕴藏在粉丝当中的能量是如何发挥出来的呢?1.“铁杆粉丝们”与品牌的距离为零在“技术使用周期”理论中,当某个新产品问世,会依次遇到5个用户群体,分别是:出于好奇心而购买的创新型用户;先于别人体验杀手级应用软件的早期用户;等待产品技术完善、价格适当下降后再购买的实用主义者;最后成为得到验证的产品用户群体的保守型用户;始终不愿意接受新事物的用户群。图1.2.1 产品上市遇到的5个用户群不论哪一种用户,他们的周围同样存在这五类人,经过周而复始的信息传播,有些人会对创造该产品的品牌以及创作团队、创作背景产生浓厚兴趣,他们更加愿意在其搭建的平台上,与品牌进行互动,这便拉近了用户与品牌的距离。不过,能够称得上是“铁杆粉丝”的用户,与品牌的距离几乎是零,甚至每天都会谈论与品牌有关的话题,原因就是在这个品牌所创建的虚拟社区中,时不时会看到推送的新消息,这些消息大到新产品发布,小到一个笑点不高的段子,都会吸引铁杆粉丝们的注意力。这个过程中,不要忽视了粉丝之间互动的作用,他们之所以有“谈资”,能够长时间在这个社区里进行讨论,多半是因为购买了它的产品。夸张点说,品牌运营团队不需要整天发布广告,只需要把粉丝们聚集到一起,抛一些话题给他们或者定期组织活动,这个社区自然会热闹起来。不论是品牌与粉丝,还是粉丝们之间,互动得越频繁,彼此的距离越近,倘若能够实现“亲密接触”,品牌推广就会容易得多。2.“铁杆粉丝”让品牌实现“不看广告,看疗效”互联网营销之所以发展迅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业让潜在消费者认同它的产品“很好”,因为大家能够通过网络媒体,对产品性能、功效等有更加强烈、直观的感受。不过,当所有企业都开始这样做时,用户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产生怀疑情绪。铁杆粉丝们就能打破这一僵局,因为他们是与品牌互动最多的人,既了解其背景,又很认识产品,并且都进行过亲身体验。倘若品牌的铁杆粉丝们告诉身边的人:“我觉得这款洗发水真不错”,类似这样的口碑绝对比企业海量的广告更有效。3.“一千个铁杆粉丝”足以让创业者获得第一桶金2004年,Lawrence Watt-Evans就运用积累铁杆粉丝的方式发布了自己的最新小说。他要求铁杆粉丝每月支付100美元,交换条件是他拿到钱后就放出小说的下一章,整部书在一开始,只在网上对他的铁杆粉丝公开,之后再进行纸质印刷,其他书迷才能看到。对于大部分草根创业者来说,倘若能培养起“一千个铁杆粉丝”,或许就可以养家糊口。例如,一个精彩但不出名的绘本师,不妨尝试在网络媒体上发布自己的作品,假设在他所生活的城市中,有一部分人喜欢并关注他的作品,他便成了微名人,至少养活自己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当然,只要他肯坚持,微名人的效应会继承扩大,他也能够从中培养自己的铁杆粉丝,接下来,他就可以运用Lawrence Watt-Evans的方法,不断加深自己的影响力。如今,社群的影响越来越大,粉丝产生的经济价值也已经不容小觑,作为创业者和企业营销者,该从粉丝与社群的互动中得到哪些启示呢?1.魅力人格是吸引粉丝的关键来看这样一张图:图1.2.2 魅力人格是吸引粉丝的关键不难发现,想要与铁杆粉丝保持近距离,创业者的人格魅力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这里所说的“人格魅力”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你和你的产品、品牌越能够满意用户的需求,你的“人格魅力”越容易凸显。1)精准产品的受众群体。这是掌握用户需求的第一步,不论传统品牌还是随着互联网运用而生的新兴产品,无一例外地要对用户进行精确划分,才能有针对性地建立网络社区,从而吸引“志同道合”的人,最终才能让铁杆粉丝帮助品牌建立口碑。中国移动经营品牌多年,对用户的划分十分成熟,因而分别建立了针对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用户的网络社区,它通过策划不同风格的线上线下活动,培养了大批铁杆粉丝,对于用户来说,中国移动所提供的活动机会,已经成为他们沟通生活、工作的一种方式。图1.2.3 留住粉丝的方法2)创造惊喜。想要让铁杆粉丝“死忠”到底,就要在线上和线下活动中,给出实实在在的惊喜,而不是夸张的噱头。利用社群营销扩大影响力的今天,企业定期组织活动是最为常见的方式,这是维持铁杆粉丝忠诚度的重要机会,参加活动的人数不可以过多,以免影响活动效果。例如,某餐饮店给部分会员发放优惠券,倘若人数多了,会员拿到手的奖励势必减少,相反,该餐饮店的成本就会增加。因此,控制好人数直接影响活动效果。当一部分铁杆粉丝得到满意的奖励,他们会更加愿意同周围的人分享活动过程,以及该餐饮店带给自己的幸福感,这样一来,铁杆粉丝才真正发挥作用。我们可以进行粗略的计算,倘若每个铁杆粉丝每月消费200元,同时又带去2位一般粉丝,每个一般粉丝消费50元,一千个铁杆粉丝每个月就会为餐饮店带来30万元的销售额,对于普通规格的店面来说,足以养家糊口了。2.借助名人影响力,让自己有足够的铁杆粉丝想要一下子拥有足够能养家糊口的铁杆粉丝,对于部分创业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妨借名人之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小A开了一间甜品店,她的闺蜜Z女士在广播电台工作,主持一档黄金时段的谈话节目,其风格轻松,语言幽默,积累了不少忠实听众。小A在一次线下活动中,特别邀请Z女士参加,参与活动的人不到十位,但都是甜品店的铁杆粉丝。这次活动结束,小店知名度好像瞬间提高了不少,在此之后,小A在同粉丝们互动的时候,时不时让Z女士参与进来,虽然大家同Z女士直接互动的机会并不多,但她时常推荐一些书籍、电影、护肤品等给大家,着实会令粉丝们讨论一阵子。久而久之,小A也积攒了更多铁杆粉丝。虽然小A有一位“名人朋友”的优势,很多创业者并不具备,但可以利用其他方式,为自己的社群建立起名人系统,例如,你可以邀请非诚勿扰的美女嘉宾参与到你的推广活动中,或者与淘宝网上某位达人合作店铺营销活动等,都是不错的选择。3.适当运用“饥饿营销”手段,积攒铁杆粉丝想要令铁杆粉丝数量增加,也可以试试“饥饿营销”,前面所提到的Lawrence Watt-Evans,便是用这种方法,既吊足了粉丝的胃口,又维护了与铁杆粉丝们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Lawrence Watt-Evans 利用铁杆粉丝们,成功将“鱼饵”撒了出去,借助铁杆粉丝们告诉更多的粉丝,他的新书即将面世。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大众的好奇心永远是引爆信息传播的最佳风口,即便你目前拥有的铁杆粉丝并不多,但倘若能适当吊起粉丝的胃口,他们便有可能迫不及待地帮助你宣传产品。值得一提的是,运用“饥饿营销”的过程需要你掌握好“度”,既能够维系与铁杆粉丝的感情,又能够吊起他们的胃口。例如,你所开的蛋糕店,调制出新口味的产品,可以先请你的铁杆粉丝们来尝尝,但是告诉他们,这种蛋糕是限量制作的,只制作50份给推荐熟人加粉最多的铁杆粉丝。这样一来,以你的铁杆粉丝为基础,他们还会为你带去更多粉丝。社群营销的核心,是通过各种营销手段,让自己成为粉丝众多的品牌。只有拥有足够的粉丝,才有可能因此创造更多收益,而这些粉丝中,还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铁杆粉丝,他们的存在是保证品牌正常运营下去的基础。所以,企业要先提升形象魅力,再配以营销技巧,从而获得足够铁杆粉丝,摸索出自己的风格和路线,只有这样,营销才能走得更远。1.3 路人、粉丝、黑近年来,“路人”“粉丝”“黑”成为高频网络用语,以某位明星为例,追捧他的人被称为“粉丝”;对他没有兴趣的人被称为“路人”,而那些讨厌他的人常常爆料其负面消息,这些人被称为“黑”。这些看似普通的网络用语,精准地划分了受众群体,对某个明星或者企业来说,大众对他们的态度,也不外乎这几种。虽说社群经济的中坚力量是粉丝,但其他两类要素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因为“路人”就是潜在粉丝,而“黑”则是另一种提高曝光度的方式。不论明星还是企业,都会先将“路人”变成自己“粉丝”,再由“粉丝”去影响“路人”,一般情况下,“路人”很少会去“黑”某个明星或者企业,却常出现“粉丝转黑”的情形。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公关信息就极为关键,正面消息会令粉丝数量增加,负面消息则令“转黑”人数增加。图1.3.1 企业时刻面对的3种社群用户互联网时代的元素存在很奇妙的关系,社群具有强盛的包容性,打开百度贴吧,你会发现网友会为支持某个人或者产品发一个帖子,也会借这个平台发泄对某个产品的抱怨,而帖子下面的回复有赞同也有反驳。就是这样一个虚拟的网络社区,通过不断交流沟通,逐渐形成社群,而被讨论的明星或者企业,借此提升了知名度。当然,也有这样一种现象:某个明星被讨论的频率越高,就越容易受到赞助商的关注,尽管“黑”他的人也不少。可见,“被黑”也是一种营销手段,社群经济形态下营销无处不在,“路人”“粉丝”和“黑”以不同姿态活跃在社群中,缺一不可。1.“路人”是“粉丝”的前身图1.3.2展现了“路人”和“粉丝”的关系,后者更靠近社群的核心部分,因而企业总是在想方设法让“路人转粉”。就像“粉丝”有普通和铁杆之分,对“路人”的精准划分也十分必要,有些人属于“完全路人”,他们只知道某个品牌,但从未了解或者接触过;而“不完全路人”指的是对某品牌有所了解,但从未有直接接触行为的那群人。

社群粉丝经济玩转法则.pdf下载链接: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1217/5344132121003043.shtm

Tags: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栏目导航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