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投稿、充值登录入口  |  用户注册 |  退出登录
首 页文章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文章最新电子书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pdf 作者-林青410页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21-01-26 22:10:13
 内容简介: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人淡忘,政府亟须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当前,保护“非遗”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此书对于增进我们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既是一部科普之作,也是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手册。这本书详细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模式
 目录菜单:
 
 文本摘要:厺一普华经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heory&PracticeofConservationaf1mrangiblgCulturalHeritege林青日著中中国工信出版集团人民邮电出版社POSTS&TELECOMPRESS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林青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林青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12ISBN978-7-115-47686-9I.D非…Ⅱ.〇林·II.D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保护一研究一中国IV.CG122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319170号内容提要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人淡忘政府须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当前,保护“非遗”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此书对于增进我们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既是一部科普之作,也是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手册。这本书详细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案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案例研究以及相关法律文件和保护名录。本书既适合政府相关人员、高校相关专业师生、行业研究者阅读,也适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读者阅读。著林青贡任编辑贾淑艳责任印制焦志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邮绵100164电子邮件315eptpress.com.cn网址http;//www.ptpress.com.cn令开本:700×10001/16印张:25.52017年12月第1版字数:400千字2017年12月北京第1次印刷定价:79.00元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656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工商广登字20170147号推荐序保护“非遗”功在当代利在干秋陈东林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与古代的印度、埃及、巴比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当然,四大文明古国并非浪得虚名,而是由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及文化沉淀做支撑的。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闪闪发光的“金镜”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文明古国的“活化石”和“活标本”,每一个“非遗”发展与传承的过程,”的诞生都从一个侧面锦刻着文明古国繁荣的印记。倘若一个国家缺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如美国和俄罗,也无缘进人“文明古国”F斯那么辽阔和强盛,的方阵队列: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尤其需要文化的强盛和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非常重视强调必须!“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凸显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漫长的文化积淀和发展的历程,在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不可取代的甚至是不可再生的特点。。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与精神遗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夏是将民族的、国家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引自十九大报告第七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寨荣兴盛”的第五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与有形的世界文化遗产(简称“世遗”)相比,人们对无形的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不足。“世遗”就像高山大海令人仰止,而“非遗"刘如丘密溪流容易让人熟视而无赌;“世遗”具有广泛的国际认可度,而有相称多的“非遗只具有国家层面的认可度。许多“非遗”住往是师徒授受、全、父子相传、亲友互用的“绝活",有的则属于平民百姓贩夫走卒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我第一次与“非遗”的零距离接触是2004年带女儿参加南京一家文化公司策划的遂选“云锦形象大使”活动地点在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阅江楼。女儿当时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在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小。此次竟争相称激烈,最后女儿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云锦形象大使"。当时.“非遗”并不为普通大众所知,我带女儿参赛.也不知道这次比赛是为了南京云锦申报“非遗”做准备。五年之后,南京云锦申报成功,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世事沧桑,春秋代序。自从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人类一方面快速积累着大量的物质财富,而另-·方面又对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产生破坏。现在,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央,加速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这这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提出了严峨的挑战。进程,当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文化遗产(包括“世遗”和“非遗”)的保护日益重视,道理很简朴: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东西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旦消失就将不复存在。因此“非遗”的保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疆域辽阔并且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大国来说任务琅巨;特别是对于那些演临消失的“非遗'品种进行保护,更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由于保护“非遗”涉及的方面特别广泛,仅靠政府部门来推动是不够的,需要全体国民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这就需要-:一本能够把“非遗”问题讲清、讲透的学术性著作,让人们从更高的层次进-步认识“非遗”的价值,本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是一本全面系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著作,涉及的内容包括推荐序“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国家有关“非遗”的法律制度、“非遗”的教育传承以及开发利用等。我曾经专门查阅了有关“非遗”的书籍,总的情况是普及性的和介绍性的书籍居多,学术性的著作极少。像这样系统全面地论述保护“非遗”的学术性专著则是少而又少。当前:“非遗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此书的价值和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本书有五个特点:第一,从国际视野来研究“非遗",强调必须对“非遗”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第二,从法律层面来研究“非遗",对“非遗”的保护加以制度化、法律化;第三,从国家战略层面,将“非遗”与“一带一路”倡议联系起来研究,有利于“非遗”的传承与开发利用;第四,立足现实、注意长远,特别是提出将“非遗”列入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让“非遗”进入大学课堂,这更是具有长远眼光的一种考量;第五,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作者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能增加读者对“非遗”的感性认识,形成更直观的了解。本书作者林青老师是福州大学的一位老师。地是-:一位年轻、严谨、勤奋方面的资料,的学者,:多年呕心沥血,:“非遗”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有时,她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或者实证材料酸山涉水、走村串户、不辞辛苦,亲自深人第一线-线进行实地调查和走访,这些工作为本书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她还特别注意学术的精深与严道,,对大量“非遗”资料含英咀华、取精用宏,提升了本书的学术档次与学术质量。“非遗”的保护,国家出台了许多措施.目前,,我国非常注意对,不仅积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扩充了列入国家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使这个队伍更加庞大,体现了一个文明古国对自己悠久文化的负责态度。“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关系到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愿本书的出版能够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非遗”保护的行列,为民族文化的复兴贡献更多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最后,特别要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编辑老师,是是他们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直接的指导和关怀,使得本书能够顺利问世,进入读者的视野。陈东林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常务副主编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前言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全球工业化与城市化造成的破坏和威胁人类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关系到危机。·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较有形遗产而言,就会流失于指缝。如指间沙,消有不慎,。因此、抢救和保护这些遗产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1964年《威尼斯宪章》开始讨论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命题,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下简称UNESCO))在第17次会议时首次提出了“世界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概念1989年UNESCO大会通过《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首度提出对传统与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延续等方面制定保护原则,并于1996年通过《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建议书》,并召开:“无形文化财保存方法论”(韩国))的国际学术会议,提供各国彼此学习、借鉴与促进国际协助合作的机会。UNESCO第三届文化部长圆桌会议通过了《《伊斯坦布尔文化多样性的镜子”为主题.宣言》以“非遗,2呼呼呼世界各国重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相互依存的关系。2003年UNESCO第33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UNESCO大会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贵重的族群记忆,,它是古老民族、社区、群落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继的文化记忆和知识结晶,体现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维护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物质文化遗产-道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展现。民间社火、歌舞杂技各地花灯习俗传统手艺…这些民间绝活却随着时代的变迁走向了衰落.剪纸花孔花灯、主关中的花馍…也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20世纪90年代初期.团结瑶族乡还有80多种民间艺术,至今只剩下10多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工业社会不可能保持;具有隐士心态的生活方式,在在当代也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是不相适应的。z李清照在《永遇乐》写道:“中州盛日,,围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抢金雪柳。带争济楚。s辛弃疾在《青玉案》描绘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同样是元宵,当代已不同于古代满城灯火,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景象。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同样是春节,多家家门前贴对联放鞭炮的古风在大城市已经没有了,7在小城市也不多见了。水是生命之源,因而才有傣族的泼水节,,对火崇拜.隆重而欢快;小有彝族、纳西族、哈尼族、基诺族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的火把节,等等。因此,发展人类文明的多样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和法律保护性、:巩固本土文化的文化主体加强文化认同等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问题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几年来我国围绕着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形成了保护实践带动理论研究的发展态势。。2011年6月1日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明确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意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这部法律既蕴含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也是实施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有3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是逸今世界上入选联前言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告别的精神家园。文化是“以文化人”和“以德育人”的最重要的途径。。对一个民族来说重视自己的民族精神并以优秀文化来培育自己的人民和青年,就是强化民族的团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文化自信说到底就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自觉”是在的基础上走向“文化自信”,有益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有益于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叜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pdf下载链接:点此立刻下载

Tags: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