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贾谊以史为鉴思想的几点思考.pdf作者-杨共乐 主编10页
内容简介:
封面,前折页,书名页,《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编委会,卷首语,目录,CONTENTS,贯通性研究,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进展(2001~2010),罗马史学述评,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者和引导者,论郭沫若对儒家思想的研究,纪念梁启超《新史学》发表110周年,“中国通史”之观念与20世纪上半叶“新史学”思潮的演变,梁启超《新史学》与美国新史学,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学科,中国古代历史书写中妇女形象的迁变,对贾谊以史为鉴思想的几点思索,《后汉书》史论:对“成败兴坏之理”的总结,中国古代史学,《国语》:“记言”史书的成功创设及其丰富内涵,谈《史记》中的中国人,司马迁与董仲舒“大一统”思想不一致论,《汉纪》和《吴越春秋》《风俗通义》中的历史文化认同,谈《三国志》裴注尊魏抑晋的历史倾向,门阀士族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传的撰修,论《明儒学案》的历史内涵和思想价值,顾祖禹的史学思想及《读史方舆纪要》的价值,学术与学风:清代乾嘉考史学派的史学情怀,中国近现代史学,经学与新历史考据学,南高学派与学衡派的学术关联,试论齐思和的史学史思想,外国史学,美菲战役(1899~1902)与反帝国主义者,特纳的社会进化论,罗森斯通的实验史学:实践与理论,卢卡努斯《内战纪》史源引误补证六则,书评,当代中国史学的价值反省与理论定位,视野宏阔 求真立新,新书介绍,钱茂伟著《王应麟学术评传》,周文玖著《因革之辨——关于历史本体、史学、史家的探讨》,王振红著《中国古典史学的求真精神研究》,斯蒂芬·亨利·里格比著、吴英译《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会议综述,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建设前沿理论研讨会会议综述,瞿林东教授主编《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学者座谈会会议纪要,附录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论著要目,《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稿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匿名审稿实施办法,版权页,后折页,封底
目录菜单:
文本摘要:
对贾谊以史为鉴思想的几点思索对贾谊以史为鉴思想的几点思索赵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央,北京100875)摘要:贾谊的《陈政事疏》本针对汉初现实问题而发,然其立论的依据乃来自对历史的借鉴;其《过秦》本为总结秦亡教训而作,然其旨归乃在为分析现实问题提供依据,两者虽然角度不同,但思路是一致的,都是贾谊以史为鉴思想的详细体现。贾谊以史为鉴思想的背后所包含的是他对古今问题的看法,他认为古今之间既有变又有常,变与常紧密结合在一起,变中有常,常又通过变来发挥作用。贾

对贾谊以史为鉴思想的几点思索.pdf查看链接:点此立刻查看
封面,前折页,书名页,《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编委会,卷首语,目录,CONTENTS,贯通性研究,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进展(2001~2010),罗马史学述评,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者和引导者,论郭沫若对儒家思想的研究,纪念梁启超《新史学》发表110周年,“中国通史”之观念与20世纪上半叶“新史学”思潮的演变,梁启超《新史学》与美国新史学,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学科,中国古代历史书写中妇女形象的迁变,对贾谊以史为鉴思想的几点思索,《后汉书》史论:对“成败兴坏之理”的总结,中国古代史学,《国语》:“记言”史书的成功创设及其丰富内涵,谈《史记》中的中国人,司马迁与董仲舒“大一统”思想不一致论,《汉纪》和《吴越春秋》《风俗通义》中的历史文化认同,谈《三国志》裴注尊魏抑晋的历史倾向,门阀士族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传的撰修,论《明儒学案》的历史内涵和思想价值,顾祖禹的史学思想及《读史方舆纪要》的价值,学术与学风:清代乾嘉考史学派的史学情怀,中国近现代史学,经学与新历史考据学,南高学派与学衡派的学术关联,试论齐思和的史学史思想,外国史学,美菲战役(1899~1902)与反帝国主义者,特纳的社会进化论,罗森斯通的实验史学:实践与理论,卢卡努斯《内战纪》史源引误补证六则,书评,当代中国史学的价值反省与理论定位,视野宏阔 求真立新,新书介绍,钱茂伟著《王应麟学术评传》,周文玖著《因革之辨——关于历史本体、史学、史家的探讨》,王振红著《中国古典史学的求真精神研究》,斯蒂芬·亨利·里格比著、吴英译《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会议综述,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建设前沿理论研讨会会议综述,瞿林东教授主编《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学者座谈会会议纪要,附录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论著要目,《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稿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匿名审稿实施办法,版权页,后折页,封底
目录菜单:
文本摘要:
对贾谊以史为鉴思想的几点思索对贾谊以史为鉴思想的几点思索赵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央,北京100875)摘要:贾谊的《陈政事疏》本针对汉初现实问题而发,然其立论的依据乃来自对历史的借鉴;其《过秦》本为总结秦亡教训而作,然其旨归乃在为分析现实问题提供依据,两者虽然角度不同,但思路是一致的,都是贾谊以史为鉴思想的详细体现。贾谊以史为鉴思想的背后所包含的是他对古今问题的看法,他认为古今之间既有变又有常,变与常紧密结合在一起,变中有常,常又通过变来发挥作用。贾

对贾谊以史为鉴思想的几点思索.pdf查看链接:点此立刻查看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