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号 】1-1323 【原文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原刊期号】200503 【原刊页号】63~66 【分 类 号】D413 【分 类 名】经济法学、劳动法学 【复印期号】200509 【标 题】生态城市规划的立法原则 【作 者】朱春玉 【作者简介】朱春玉,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郑州大学私法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山东 青岛 266071) 【摘 要 题】观点摘要 【正 文】 一、城市生态位最优化原则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群落中,在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 如水、食物、能源、土地、气候、建筑、交通等)和生态关系(如生产力水平、环境容量、生活质量、与外部系统的关系等)的集合。它反 映了一个城市(或者其他人类生境)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 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从而决定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吸引力和离心力。城市生态位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根本因素。 二、城市发展的生态承载力原则 城市发展的生态承载力原则是指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群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极限的, 即城市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 在城市规划中坚持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首先,要求我们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科学地估算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包括现状和潜力) ,并科学地设计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生活的等手段来保护、提高这种能力。其次,要调整控制城市人口的总数、密度与构成。这是一 个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再次,要考虑城市的产业种类、数量、结构与布局。这些指标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的产生与 净化都具有重要影响。复次,要考虑环境的自净能力和人工净化能力。它们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生存质量与发展规模。最后,要考虑城市生态 系统中资源的再利用问题。 三、城市的生长性(演替性)原则 将生长性(演替性)原则运用于城市规划,就是“将一个城市的文脉、历史、文化、建筑、邻里和社区的物质形式当作一个活的生命来 对待,当作一种生命的形式,一种生命体系来对待。要根据它的‘生命’历史和生存状态来维护它,保持它,发展它和更新它”。 四、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原则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指城市范围内除人以外的各种活的生物体,在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前提下,所体现出来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 的分异程度。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能量转化、物质循环、食物链、净化环境等)直接联系,它与大气环 境、水环境、岩土环境一起,构成了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基础,它是生物与生境间,生态环境与人类间的复杂关系的体现。 五、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原则 之所以将公平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准则,因为大凡存在利益分配的地方,涉及对这种利益分配的评价,都会产生社会公平的问题。而城 市规划从根本上说,就是对现有的城市资源的一种利益分配,而这种利益分配,不仅发生在本代内人类之间,也涉及代际人类。所以要将代 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作为指导城市规划的原则。 六、城市设计与自然结合的原则 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城市设计与自然结合的原则,首先要尊重自然的价值,遵循自然优先原则,将保护现有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过程作为 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前提。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的设计必须适应自然景观的原有设计,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所 带来的影响减至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这里的自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指自然的演化过程,应尊重土地本身的 演化规律,按土地的自然演进过程来选择。 【 文献号 】2-58 【原文出处】宏观经济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503 【原刊页号】18~22,59 【分 类 号】F10 【分 类 名】国民经济管理 【复印期号】200509 【标 题】“十一五”时期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思路研究 【作 者】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 【摘 要 题】经济规划 【正 文】 一、“十一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环境与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贯彻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工业 化水平、城镇化水平、社会民主、科学文化、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等将全面提升;跨区域经济交流和联系将进一步加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的过渡期基本结束;政治文明建设进程加快等,这些变化将使交通运输发展面临与以往不同的环境与形势。 (一)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环境 1、国内社会经济环境有利于交通运输的稳定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有一个能力更充分、布局更协调、衔接更顺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之相适应。在量上 ,要求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规模在现有规模基础上有一个较快的发展,满足不断增长的客货运输需求。在质上,要求交通运输不断改善 运输质量,要求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经济、环保、可持续、多样化的运输服务,在运输质量上满足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的要求。 “十一五”我国交通运输的建设与发展应该紧紧环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和一定的建设规模,不断满足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运输保障。 2、政策环境有利于交通运输的结构调整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建立起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总体要求的安全、高效、协调、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这有利于“十一五”时期交通运输 结构的调整。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划应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水平及需求,实施相应的不相同的交通运输发展策略:东部地区应注重交通现代化的建设,率先建立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西部地区 要注重建设西部大开发所需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中部地区重点应放在加强对现有交通运输设施的改造和承东启西的重要干线上。 在国家积极的消费政策引导下,未来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还要考虑不同地区居民消费各不相同、对运输的要求也各不相同的特点,以满 足多种运输需求。 “三农”政策为加快农村道路建设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宏观环境,可以预见,农村道路仍将是“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的重点。 城镇化政策会加快形成若干由特大型和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共同构成的相互配套发展的网络型城镇体系。这些网络型城镇体系的形成, 势必离不开与之相配套的交通运输网络。也为快速客运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城际间轨道交通将成为“十一五”交通运输发展的新亮点。 3、科技环境有利于交通运输实现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的科技水平大大提高。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必然会带给交通运输新技术,带动交通领域科技创新,同时也会带 来运输市场需求,促进我国交通运输向现代化迈进。交通运输的发展是依靠技术进步
生态城市规划的立法原则.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