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查找“法庭辩论词怎么写”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法庭辩论词怎么写”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如何为法庭辩论写一个代理
- ·下一篇文章:律师在法庭辩论中有什么技巧
法庭辩论词怎么写
辩护词的写法没有统一的要求。不同的律师写辩护词完全不同,按照自己的规则和方式。以下小系列将为你梳理如何写法庭辩论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何写好法庭辩论词
第一,善于准确归纳,找出辩护的法律理由。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35条规定:“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无罪、有罪或者减轻、免除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律师法》第31条规定“律师担任辩护人的,应当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有罪或者减轻、免除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根据上述法律,律师辩护的法律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无罪辩护或刑事责任的法律原因。
在中国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大致有三种情况可以进行“无罪辩护”或刑事责任辩护:
(一)刑法第十七条、第《刑法》条等规定不负刑事责任的,对未满十附近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已满十附近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除故意杀人、故意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炸、投毒等八种犯罪外,不负刑事责任。《刑法》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完全犯罪或者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异常时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刑法》第20条对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刑法》第21条对紧急避险不负刑事责任;
(2)刑法不考虑犯罪的,比如《刑法》第三条不构成犯罪,《刑法》第十三条不构成犯罪,《刑法》第十六条因“不可抗力”或“不可预见”不构成犯罪。新《刑事诉讼法》第195条第(3)项“证据不足”的无罪推定;
(3)刑法不追究的,如《刑法》第87条规定诉讼时效已过,不予追究,《刑事诉讼法》第15条第(4)项规定自诉案件被害人不起诉或撤回起诉,不予追究。
2.为轻罪辩护的法律理由。
通过本罪与他罪的辩论,可以改变性质,将重罪变为轻罪,最后提出罪轻于辩的观点。主要包括:
(1)主观重罪转化为轻罪,如故意杀人罪转化为过失杀人罪:
(2)单一主体的重罪变成轻罪,例如,公职人员的腐败罪被认为是非公职人员的侵占罪;
(3)单一主体成为双重主体,如自然人犯罪被论证为单位犯罪。在我国,对单位犯罪的处罚是对单位适用财产刑,而对自然人的处罚减一级,特别是没有死刑;
(4)时差罪轻。《刑法》第12条规定,《刑法》修改后的实施日期为1997年10月1日,以前的犯罪按照老则轻的原则处理;
(5)多人犯罪中的犯罪较轻,如上所述,共同犯罪或犯罪集团中的共犯和受威胁的共犯;
(6)多罪之罪轻。根据数罪并罚原则,将数罪并罚为一罪,以达到罪轻、刑轻的目的。
3、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法定辩护理由。
从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能力来说,有:年龄上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人,精神上间歇性精神病人,生理上聋哑人,盲人等。主观上恶性较小的有:防卫过当、紧急避险过度、准备犯、未遂犯、死缓犯等。犯罪中较小的角色有:从犯、胁迫从犯;犯罪后,犯罪表现为:自首、立功等。此外,还有一些特别规定,比如《刑法》第10条规定,在国外受过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刑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处罚的,可以免除处罚;《刑法》第49条规定,死刑不适用于犯罪时不满18岁的人或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4.注意从重处罚防卫的理由。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从重处罚:《刑法》第29条规定的“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教唆犯,《刑法》第65、66条规定的累犯。在实践中,检察机关还要求酌定从重处罚:(1)犯罪集团中的首要分子相对于主犯,(2)教唆犯相对于被教唆犯,(3)惯犯相对于偶发性犯,(4)已受刑事处罚再次犯罪(且不构成累犯)相对于初犯,(5)拒不如实供述罪行,(6)拒绝返还赃物或者说明赃款去向。
二、不要忽视有利于被告的酌定情节。
与法定情形相比,酌定情形是指根据法理和司法实践,对被告人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形。
随着公诉队伍素质的普遍提高,起诉和公诉水平越来越高,甚至有人称赞其为向罪犯宣战的运动。对于一些可以或者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法定情形,如不满18周岁、从犯、立功表现等。起诉书和公诉一般可以客观认定,公诉人也利用在法庭辩论阶段在律师面前发言的机会率先向法庭提出,这就有一种倾向,妨碍律师单独做“好人”。很多律师越来越觉得,有利于被告的法律情节已经被公诉人先说了,除了在法庭上对公诉人说“谢谢”,律师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事实上,他们不同意。遇到上述情况时,可以简朴的对公诉人宣布的法定情节表示赞同(但千万不要对公诉人说“谢谢”),多腾出辩护的时间和空间来谈对被告有利的酌定情节。下面,给出了一个辩护中常常争论的任意情节的简朴列表
1.本质上是自由裁量的情况。从法律上讲,间接故意相对于直接故意,消极不作为相对于积极行为,在司法实践中一直被认为是从轻处罚的裁量情形。比如在司法实践中,受贿罪也是如此,对被动受贿者的处罚往往比主动受贿者轻,对间接故意杀人的处罚也比直接故意杀人轻。
2.主观恶性程度的酌定情节。与附带犯罪、突发性犯罪、预谋犯罪相比,义愤填膺的犯罪不同于没有理由的犯罪。
3.坦白犯罪或者犯罪后返还赃物形成的酌定情节。比如湛江走私受贿案,市委书记陈同庆受贿110万元,茂名海关关长杨受贿180万元,依法应当判处死刑。但法院认为,他们积极返还赃物,两人都被判处死缓,这使陈同庆和杨“保住了性命”。
4.罪数中的酌定情节。与累西腓相比
6.量刑平衡中的酌定情节。虽然判例法在我国尚未实施,但法院往往要考虑上级法院和我国法院对类似案件的量刑,也要考虑同一案件的被告如何晋升。例如,在湛江走私案中,省市法院的判决认定林春华、蒋连生、张瑞泉是主犯,但同时蒋连生的犯罪角色不及林春华为,张瑞泉的犯罪角色略逊于蒋连生。结果,林春华被判死刑,蒋连生死刑缓期执行,张瑞泉被判无期徒刑。事实上,我们在评价法院的判决时,将主犯分为“严峻主犯”、“普通主犯”、“次要主犯”三种情况,量刑已经升级。在其他情况下,根据排名顺序对附件进行分级的情况不在少数。事实上,从犯分为“严峻从犯”、“一般从犯”和“次要从犯”。这也是为什么在刑事案件中,主犯之间的量刑往往不同,共犯之间的量刑也不同。
7.可以避免坐牢的任意情况。只要被告人不再继承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在量刑时能够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辩护律师可以建议法院判处缓刑;倘若在第《刑法》款中有控制处罚,辩护律师可以建议法院施加控制处罚。
除此之外,我国《刑法》第六十三条还规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备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别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也可以判处法定刑以下的刑罚。”虽然这一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并不常用,但辩护律师也不能忽视。
如何写好法庭辩论词
第一,善于准确归纳,找出辩护的法律理由。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35条规定:“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无罪、有罪或者减轻、免除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律师法》第31条规定“律师担任辩护人的,应当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有罪或者减轻、免除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根据上述法律,律师辩护的法律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无罪辩护或刑事责任的法律原因。
在中国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大致有三种情况可以进行“无罪辩护”或刑事责任辩护:
(一)刑法第十七条、第《刑法》条等规定不负刑事责任的,对未满十附近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已满十附近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除故意杀人、故意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炸、投毒等八种犯罪外,不负刑事责任。《刑法》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完全犯罪或者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异常时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刑法》第20条对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刑法》第21条对紧急避险不负刑事责任;
(2)刑法不考虑犯罪的,比如《刑法》第三条不构成犯罪,《刑法》第十三条不构成犯罪,《刑法》第十六条因“不可抗力”或“不可预见”不构成犯罪。新《刑事诉讼法》第195条第(3)项“证据不足”的无罪推定;
(3)刑法不追究的,如《刑法》第87条规定诉讼时效已过,不予追究,《刑事诉讼法》第15条第(4)项规定自诉案件被害人不起诉或撤回起诉,不予追究。
2.为轻罪辩护的法律理由。
通过本罪与他罪的辩论,可以改变性质,将重罪变为轻罪,最后提出罪轻于辩的观点。主要包括:
(1)主观重罪转化为轻罪,如故意杀人罪转化为过失杀人罪:
(2)单一主体的重罪变成轻罪,例如,公职人员的腐败罪被认为是非公职人员的侵占罪;
(3)单一主体成为双重主体,如自然人犯罪被论证为单位犯罪。在我国,对单位犯罪的处罚是对单位适用财产刑,而对自然人的处罚减一级,特别是没有死刑;
(4)时差罪轻。《刑法》第12条规定,《刑法》修改后的实施日期为1997年10月1日,以前的犯罪按照老则轻的原则处理;
(5)多人犯罪中的犯罪较轻,如上所述,共同犯罪或犯罪集团中的共犯和受威胁的共犯;
(6)多罪之罪轻。根据数罪并罚原则,将数罪并罚为一罪,以达到罪轻、刑轻的目的。
3、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法定辩护理由。
从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能力来说,有:年龄上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人,精神上间歇性精神病人,生理上聋哑人,盲人等。主观上恶性较小的有:防卫过当、紧急避险过度、准备犯、未遂犯、死缓犯等。犯罪中较小的角色有:从犯、胁迫从犯;犯罪后,犯罪表现为:自首、立功等。此外,还有一些特别规定,比如《刑法》第10条规定,在国外受过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刑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处罚的,可以免除处罚;《刑法》第49条规定,死刑不适用于犯罪时不满18岁的人或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4.注意从重处罚防卫的理由。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从重处罚:《刑法》第29条规定的“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教唆犯,《刑法》第65、66条规定的累犯。在实践中,检察机关还要求酌定从重处罚:(1)犯罪集团中的首要分子相对于主犯,(2)教唆犯相对于被教唆犯,(3)惯犯相对于偶发性犯,(4)已受刑事处罚再次犯罪(且不构成累犯)相对于初犯,(5)拒不如实供述罪行,(6)拒绝返还赃物或者说明赃款去向。
二、不要忽视有利于被告的酌定情节。
与法定情形相比,酌定情形是指根据法理和司法实践,对被告人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形。
随着公诉队伍素质的普遍提高,起诉和公诉水平越来越高,甚至有人称赞其为向罪犯宣战的运动。对于一些可以或者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法定情形,如不满18周岁、从犯、立功表现等。起诉书和公诉一般可以客观认定,公诉人也利用在法庭辩论阶段在律师面前发言的机会率先向法庭提出,这就有一种倾向,妨碍律师单独做“好人”。很多律师越来越觉得,有利于被告的法律情节已经被公诉人先说了,除了在法庭上对公诉人说“谢谢”,律师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事实上,他们不同意。遇到上述情况时,可以简朴的对公诉人宣布的法定情节表示赞同(但千万不要对公诉人说“谢谢”),多腾出辩护的时间和空间来谈对被告有利的酌定情节。下面,给出了一个辩护中常常争论的任意情节的简朴列表
1.本质上是自由裁量的情况。从法律上讲,间接故意相对于直接故意,消极不作为相对于积极行为,在司法实践中一直被认为是从轻处罚的裁量情形。比如在司法实践中,受贿罪也是如此,对被动受贿者的处罚往往比主动受贿者轻,对间接故意杀人的处罚也比直接故意杀人轻。
2.主观恶性程度的酌定情节。与附带犯罪、突发性犯罪、预谋犯罪相比,义愤填膺的犯罪不同于没有理由的犯罪。
3.坦白犯罪或者犯罪后返还赃物形成的酌定情节。比如湛江走私受贿案,市委书记陈同庆受贿110万元,茂名海关关长杨受贿180万元,依法应当判处死刑。但法院认为,他们积极返还赃物,两人都被判处死缓,这使陈同庆和杨“保住了性命”。
4.罪数中的酌定情节。与累西腓相比
6.量刑平衡中的酌定情节。虽然判例法在我国尚未实施,但法院往往要考虑上级法院和我国法院对类似案件的量刑,也要考虑同一案件的被告如何晋升。例如,在湛江走私案中,省市法院的判决认定林春华、蒋连生、张瑞泉是主犯,但同时蒋连生的犯罪角色不及林春华为,张瑞泉的犯罪角色略逊于蒋连生。结果,林春华被判死刑,蒋连生死刑缓期执行,张瑞泉被判无期徒刑。事实上,我们在评价法院的判决时,将主犯分为“严峻主犯”、“普通主犯”、“次要主犯”三种情况,量刑已经升级。在其他情况下,根据排名顺序对附件进行分级的情况不在少数。事实上,从犯分为“严峻从犯”、“一般从犯”和“次要从犯”。这也是为什么在刑事案件中,主犯之间的量刑往往不同,共犯之间的量刑也不同。
7.可以避免坐牢的任意情况。只要被告人不再继承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在量刑时能够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辩护律师可以建议法院判处缓刑;倘若在第《刑法》款中有控制处罚,辩护律师可以建议法院施加控制处罚。
除此之外,我国《刑法》第六十三条还规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备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别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也可以判处法定刑以下的刑罚。”虽然这一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并不常用,但辩护律师也不能忽视。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