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学习的交互分析方法:基于信息流的视角.pdf 作者-郑兰琴 著120页
内容简介:
协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已经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交互是协作学习的基本活动单元,也是协作学习的关键。交互分析是探究协作学习规律和掌握交互过程动态变化的核心,也是诊断学习者对协作学习目标掌握程度的依据。传统的研究大多从言语行为的视角对交互过程进行分析,这样的分析取向与协作学习的效果难以建立直接的联系。作者把协作学习系统看成信息系统,将研究对象确定为这个系统中的信息流,采用基于信息流的方法分析面对面和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交互过程。大量的实证研究
目录菜单:
封面,扉页,版权,前言,第1章 协作学习的交互,1.1 关于协作学习,1.2 协作学习的交互设计,第2章 协作学习的交互分析方法,2.1 协作学习的交互研究,2.2 协作学习的交互分析方法,第3章 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的研究,3.1 协作学习系统的特征和概念模型,3.2 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的操作规范,3.3 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的操作步骤,3.4 信息流的属性定义,3.5 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的实证研究,第4章 协作学习系统信息流特征的分析,4.1 协作学习系统信息流时间特征的分析,4.2 协作学习系统信息流空间特征的分析,4.3 信息流的类型和表征方式的分析,第5章 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的应用与反思,5.1 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的应用案例,5.2 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的反思,附录,课程目标的知识网络图,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知识网络图
文本摘要:
协作学习的交互分析方法 基于信息流的视角郑兰琴◎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协作学习的交互分析方法:基于信息流的视角/郑兰琴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12ISBN 978-7-115-41292-8Ⅰ.①协… Ⅱ.①郑… Ⅲ.①网络教育—研究 Ⅳ.①G434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317772号内容提要协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已经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交互是协作学习的基本活动单元,也是协作学习的关键。交互分析是探究协作学习规律和掌握交互过程动态变化的核心,也是诊断学习者对协作学习目标掌握程度的依据。传统的研究大多从言语行为的视角对交互过程进行分析,这样的分析取向与协作学习的效果难以建立直接的联系。作者把协作学习系统看成信息系统,将研究对象确定为这个系统中的信息流,采用基于信息流的方法分析面对面和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交互过程。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不但能够分析协作学习的交互过程,而且能够通过信息流的3种属性,即总激活量、聚焦水平和深度来预测协作学习的效果。为了与读者分享这种创新的交互分析方法,本书详细介绍该方法的缘起、操作步骤和详细的应用案例。本书适合所有对协作学习感兴趣的读者,包括一线教师、研究者以及本科生、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等,可作为个人学习与研究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相关课程或者师资培训的教材或辅导书。本书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基于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的大学生适应性调节学习技能的评价与干预策略的实证研究”(CCA140154)的支持和资助。◆著 郑兰琴责任编辑 李莎责任印制 杨林杰◆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北京隆昌伟业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开本:700×1000 1/16 插页:1印张:10.25 2015年12月第1版字数:183千字 2015年12月北京第1次印刷定价:49.00元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前言缘起我从2001年读硕士开始正式接触协作学习,那时我选修了我的导师黄荣怀教授的一门课,即“协作学习”。虽然是第一次学习这门课,但我对协作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那时我还与我的师姐一起撰写过关于协作学习的动机因素的文章。后来,我仔细拜读了黄荣怀教授的博士论文《关于协作学习的结构化模型研究》,更进一步增强了对协作学习研究的信心。2002年和2003年,我有幸担任黄教授“协作学习”这门课的助教,这让我从实践的角度进一步增加了对协作学习的理解,特别是有了不少在一线教学中如何开展协作学习的感悟。后来,我在读博士期间,毅然选定了“协作学习”作为我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在研究所组织的一次学术交流中,我有幸听取了杨开城教授的学术报告,那场报告激起了我对信息流研究的兴趣。在与黄教授和杨教授的多次讨论中,我最终选定“基于信息流的面对面协作学习交互分析研究”作为我的博士论文选题。3年博士毕业后,我继承对这种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在网络环境下进一步论证了该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因此,本书是对我的博士论文的修改和提升,也是我近6年来对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系统研究的结晶。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的最大优势在于把信息流看作研究的对象,把协作学习系统看作信息系统,关注该系统内部信息流的属性与这个系统功能的关系。通过大量样本的实证研究,我发现信息流的3个属性,即总激活量、聚焦水平和深度可以有效预测协作学习的效果。教师、研究者都可以采用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分析面对面和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交互过程,也可以预测协作学习的效果,同时该分析方法对于教师干预、设计和优化协作学习也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内容及结构本书共有5章。第1章论述了协作学习的交互及其设计方法;第2章在总结协作学习交互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协作学习领域常用的交互分析方法,并对每种方法的概念、操作步骤进行了总结。第3章系统论述了我提出的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的操作规范、操作步骤和实证研究。第4章论述了如何从信息流的视角分析协作学习系统。第5章分享了应用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的两个案例,并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致谢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恩师——北京师范大学的黄荣怀教授。黄教授引领我进入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领域,并鼓励我在这个研究领域深入开展研究,他对于协作学习的独特见解和观点打开了我的眼界,他为我提供了肥沃的学术土壤和宽松的科研环境。我还要特别感谢陈丽教授在我读博期间给予我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杨开城教授的悉心指导。杨教授引领我从信息流的视角分析协作学习,让我从另外一面看到这种分析方法的前景。其次,我要感谢我的两位硕士生。本书虽然是我独自撰写,但是我的两位学生梁妙和于俊辉在攻读硕士期间,为检验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协助我分析了大量的数据,在此表示谢意。最后,我要感谢我的读者。感谢您能耐心读完它。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经验不足,书中难免存在一些遗漏、不当甚至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郑兰琴2015年8月26日于北京师范大学演播楼第1章 协作学习的交互本章摘要本章首先介绍了协作学习及其5个核心要素,然后论述了协作学习的核心过程(交互)及其特征(见图1-1),重点介绍了交互的设计方法,包括协作学习任务的设计方法、不同交互策略的程序和交互规则的设计、支持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策略、协作学习的评价以及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策略。图1-1 本章知识结构图1.1 关于协作学习1.1.1 协作学习的定义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1]。人们也常提到合作学习,协作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主要区别在于交互影响的平等性和相关性[2]。合作学习虽然交互影响的平等性高,但是影响的相互性却很低,因为合作学习是每个小组成员各自完成一部分任务,合并在一起成为最终成果,这样成员之间的交互就很少。而协作学习交互影响的平等性和相互性都很高。假设协作学习的任务是探索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有什么性质,倘若在合作学习中,通常是小组成员1探索边的性质,成员2探索角的性质,成员3探索对角线的性质;而在协作学习中,小组所有成员共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的性质,这样成员之间的交互就显著增强。1.1.2 协作学习的5个核心要素大卫·约翰逊曾指出协作学习包含5个要素,即积极互赖、个体责任、小组自加工、社交技能和面对面的促进性交互[3]。这5个要素缺一不可。当然,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中不一定是面对面的交互,也包括基于网络的交互。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SCL)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4]。CSCL主要研究人们如何借助计算机共同学习。协作学习的5个要素中,第一重要的要素是积极互赖。积极互赖指的是小组成员不仅需要为自己负责,同时还要为其他小组成员负责,因此小组成员之间是一种“同沉同浮、荣誉与共”的关系。积极互赖包括目标互赖、任务互赖、角色互赖、资源互赖和奖励互赖[5]。目标互赖指的是仅仅当每个小组成员实现既定的目标时,小组的共同目标才能实现。因此,整个小组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如共同完成一个项目方案,或者解决一个问题等。通过建立小组组目标、组标识等方式都可以增强小组成员的集体归属感,进而促进目标互赖。任务互赖则强调各个子任务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和很强的依赖关系。由于协作学习的任务通常是复杂和非良构的任务,因此要确保这些子任务之间的互赖关系。角色互赖指的是各个角色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制约,并具有强依赖关系。角色的分配要依据协作学习的任务而定,不同的任务可以分配不同类型的角色。常见的协作学习的角色包括搜索员、记录员、检测员、美工、总结者、解释者、协调者等。资源互赖指的是每个小组成员拥有部分资源,而且这些资源之间相互补充。例如,在一些多用户输入系统中,每个用户操作部分资源,因此需要小组成员协作才能完成既定的任务。奖励互赖指的是当小组成员达到既定目标时,每个成员均获得相同的奖励。例如,当一个小组的作品完成并达到预期目标时,每个成员应该获得相同的奖励。另外,小组之间的竞赛也是促进积极互赖的一个良方。总之,以上5方面的互赖都有助于促进积极互赖。个体责任、小组自加工、社交技能是协作学习的5个要素中次重要的3个要素,但也是缺一不可。例如个体责任,倘若个体责任不明确,会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因此,可以通过制定小组活动规则和个人绩效的评估标准来明确个体责任。因为协作学习也离不开个体学习。小组自加工则强调小组过程性的监控,如反思小组的作品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小组整体的协作学习进程如何、协作学习的目标是否实现、每个成员及小组整体的绩效如何等。通过这些反思可以促进提高协作学习的绩效。另外,研究者开发了一些知识觉知的工具,能够可视化小组成员已经掌握的知识[6],这样小组成员可以感知到每个人最新的知识技能以及小组协同知识建构的过程。另外,社交技能对于协作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良好的社交技能像促进协作学习的润滑剂一样,能够保持良好和谐的协作学习氛围,小组成员的顺畅沟通和交流能够促进成员之间的凝结力和集体效能感。还有一个较重要的要素就是交互。协作学习是小组成员协调与解决问题相关的认知、元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以达到共识的过程。这里交互就是核心,是促进实现协作学习的必要手段。Barron认为交互的质量决定协作学习的效果[7]。协作学习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开发了各种支持小组成员同步或者异步交互的工具,以促进小组成员最大程度地进行交互。例如,创造一些共享空间支持小组成员协同绘制概念图、协同写作、协同拼图、协同玩游戏等,而目前很多的即时通信工具都支持共享信息、共享文档、共享屏幕等功能,这无疑为促进小组成员的交互提供了便利的空间。下文将详细阐述协作学习的交互及其策略。1.1.3 协作学习的交互1.协作学习交互的理论基础对于协作学习的交互,不同的学者持不同的看法。归纳以来,主要有两种经典的取向,一种是从认知细化的观点研究交互,另一种是从认知发展的观点审视交互[8]。认知细化的取向认为,同伴的交互主要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包括对信息的编码、细化、激活已有的图式、回忆、元认知和提取信息的过程。在交互过程中,同伴的会话,特别是提问、详细解释等都会促进学习者对信息的深度加工。因此,个体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获取知识、提升技能。第二种观点则从认知发展的视角审视交互。典型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这两种理论都属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取向,即强调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和新知识、经验的相互联系建构新知识、创建新意义。但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主要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而形成,其中同化和顺应是两种主要的认知机制,最重要的顺应时机来自于交互。维果斯基却认为学习首先发生在主体间的社会交互中,然后才能内化为个体的内部心理过程[9]。因此,他强调人的心理机能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互之中。可见交互对于促进学习的发生、促进人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的重要性。2.协作学习的交互协作学习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为什么一些小组比另一些小组更成功[10]。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关键问题进行探索。大多数研究者都倾向于关注个人特征(如个人已有知识、学习风格、性别等)、小组特征(如小组规模、小组知识水平、小组聚合力等)、协作学习环境(如基于移动设备的协作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共享环境等)、交互策略(如切块拼接、角色分配等)等对协作学习绩效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取向表明研究者越来越关注协作学习的交互过程。交互的一般意义是指相互作用。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交互是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信息交流。笔者认为交互是多个主体之间的以言语和非言语为中介的实时的信息交流。协作学习的代表人物Pierre Dillenbourg曾指出不应该泛泛地研究协作,而应该深入研究交互的发生机制[11]。交互是理解协作学习本质的关键。协作学习的交互包括面对面的交互和基于网络环境的交互。面对面的交互指多人面对面实时同地交互,“你见即我见”“我见即你见”。面对面的交互有言语和非言语线索,如语调、重音、眼神、手势、表情等,言语是通过显性或者隐性的参照有顺序地排列的[12]。而基于网络环境的交互则包括同步交互和异步交互,而且非言语的信息包括眼神、手势等,在网络环境下无法直接感知。虽然目前的网络环境可以允许发送表情,但是毕竟不如面对面那样真切。事实上,这两种交互类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交叉综合使用,即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等综合考虑选用哪种更加合适。而要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互离不开对协作学习任务、交互策略、环境、资源、评价等整个活动的整体设计,还有对学习者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下面将详细阐述如何进行协作学习的交互设计。1.2 协作学习的交互设计1.2.1 协作学习的任务设计协作学习的任务设计是开启协作学习交互的首要一环。一般来说,协作学习的任务主要有两种类型:知识建构类和问题解决类。1.知识建构类协作学习任务知识建构类协作学习任务旨在让学习者掌握知识点的意义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问题解决类旨在培养学习者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当设计知识建构类型的任务时,需要考虑两点:一是考虑协作学习的目标知识点要与哪些知识点建立联系,二是考虑如何建立这些联系。为了辅助教师或研究者设计知识建构类的协作学习任务,可以绘制知识网络图对围绕协作学习目标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例如,图1-2就是笔者在设计课程目标任务时绘制的一个知识网络图(详图请参见本书附录)。图1-2 课程目标的知识网络图知识建构类型的任务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和关系,理解目标知识点并提供范例,目标知识点的理论证明,用事实归纳目标知识点以及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概念进行分类。例如,下列任务均属于知识建构类型的任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举例说明。?加速度和质量有什么关系??角速度和线速度有什么关系??类比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探究一包久置的生石灰干燥剂的成分。然而,这些任务的呈现需要有丰富的问题情境才能吸引学生更好地参与,而问题的情境可以多种多样,完全依赖设计者的想象以及与真实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2.问题解决类协作学习任务问题解决类协作学习任务通常是让学习者解决一些非良构、复杂的问题,以培养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例如,让学生探索京津冀如何协同管理北京的雾霾问题,或针对目前生物多样性被破坏问题提出解决策略等都属于问题解决类。在设计问题解决类型的任务,通常要考虑问题的类型、问题的情境、核心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告诉学生任务完成的成果形式、完成时间和标准。关于问题的类型,乔纳森曾经归纳了11种问题类型,包括逻辑问题、规则运用问题、故事问题、算法问题、决策问题、故障排除问题、诊断解决问题、技巧策略运用问题、案例系统分析问题、设计问题和两难问题[13]。这些问题类型在任务设计中可以选用一种,也可以选用几种。关于问题的情境,设计时通常要与真实生活紧密联系,而且要尽可能地有意思,能够吸引学生的研究兴趣。另外,问题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变式设计,如改变知识结构、文字、数据、数量关系等进行设计,同时考虑顺向和逆向的问题结构设计。整个问题的设计要富有创意,这样学习者看后会眼前一亮。关于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同样可以绘制知识网络图来进行表征。图1-3就是笔者在设计协作学习任务时围绕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绘制的知识网络图(详图参见本书附录)。图1-3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知识网络图1.2.2 协作学习的交互策略设计协作学习的交互策略有很多种,研究者和实践者在协作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可以选用一种或者几种。常见的策略包括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小组游戏竞赛法、头脑风暴策略、辩论策略、互访策略、同伴互评策略、切块拼接法和小组调查法[14]。图1-4所示为这几种协作学习策略的实施程序。下面重点分享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采用的三种交互策略:同伴互评策略、切块拼接法和辩论策略。图1-4 协作学习的交互策略1.同伴互评策略同伴互评是个体从数量、层次、质量、价值、成功与否来评价学习同伴的产品或者成果[15]。同伴互评中有两个基本的角色,即评价者和被评者。当然,这两个角色可以互换。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常采用如下程序来开展同伴评价,如图1-5所示。也就是说,三轮的同伴互评中,第一轮先让学生提交作品,并随机分配其他3~5个小组进行评价;第二轮中学生根据评价者的意见对作品进行修改,修改后再次评价;第三轮中学生根据第二轮的评价意见修改作品,然后提交,同伴再评。这样三轮的评价有利于学习者对作品不断优化,促进知识的深层次建构。图1-5 同伴互评的流程2.切块拼接法切块拼接法对于社会科学的学科很适用,如语文、历史、英语、地理等。笔者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常常这样采用这种策略,例如小组一起进行文献阅读,首先把文献分为几个子主题,如分成3个子主题,每个小组中不同的成员分别阅读一个子主题,如图1-6所示。阅读完毕后,所有小组中阅读第一个子主题的成员重新组成一个新的小组,阅读第二个子主题的成员组成第二个组,阅读第三个子主题的成员组成第三个组,即让阅读相同主题的成员共同针对同一子主题进行分享、交流,共同解决其中的困惑问题。最后,每个成员回到原来的小组进行再次分享交流,如图1-7所示。图1-6 切块拼接的第一步图1-7 切块拼接的第二步和第三步3.辩论策略辩论是见解不同的人彼此阐述理由,辩驳争论。开展辩论可以开阔学生思维,锻炼辩者的口头表达能力,并激励从多方面思索问题,培养发散思维,同时能够加强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辩论也很有挑战性,因为首先要求辩题设计合理,而且辩论赛需要正方、反方队员的大量准备,辩论赛中的专家点评也必不可少。笔者曾在自己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围绕“电子教材的利弊”“信息技术对于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等话题进行辩论。通常一场辩论赛要经过一个月左右时间的准备。4.开展在线协作学习的注意事项目前,协作学习常以在线的方式开展。开展在线协作学习时,根据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如下5点需要教师特别注意。?让学习者明确在线协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在线协作学习的小组成员人数不宜太少。?在线协作学习的初期不宜过早就开始解决任务,而应该创造机会让小组成员互相了解,掌握必备的协作技能。?教师需要跟踪在线协作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对于协作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应该给予及时反馈。另外,教师在跟踪和监控的过程中,主要的职责包括如下几方面。?对于观望者,要提醒并鼓励积极发言。?对于搭便车者,要确定其职责并要求执行。?澄清困惑(包括对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策略方面的困惑等)。?纠正错误。?总结、点评、鼓励。另外,开展协作学习之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制定交互规则。交互规则是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协作学习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交互规则规定了小组成员的分工、职责、交往规范,如解决冲突的办法、允许和禁止的行为、会话的规则、奖励措施等。这些交互规则应该在协作学习开始前告诉所有小组成员,以便顺利开展协作学习。1.2.3 协作学习的环境设计支持协作学习的平台和工具有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支持协作学习会话和讨论的工具,如著名的知识建构平台Knowledge Forum;还有很多的即时通信工具,如QQ、微信等,如图1-8所示。第二类是支持协作学习共享活动的工具,如协同绘制概念图的工具,如图1-9~图1-11所示。第三类是综合性的协作学习环境,如Blackboard、WebCT、Moodle等教学平台都具备支持小组协作学习的功能。
协作学习的交互分析方法:基于信息流的视角.pdf下载链接: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1217/6004204101003035.shtm
协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已经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交互是协作学习的基本活动单元,也是协作学习的关键。交互分析是探究协作学习规律和掌握交互过程动态变化的核心,也是诊断学习者对协作学习目标掌握程度的依据。传统的研究大多从言语行为的视角对交互过程进行分析,这样的分析取向与协作学习的效果难以建立直接的联系。作者把协作学习系统看成信息系统,将研究对象确定为这个系统中的信息流,采用基于信息流的方法分析面对面和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交互过程。大量的实证研究
目录菜单:
封面,扉页,版权,前言,第1章 协作学习的交互,1.1 关于协作学习,1.2 协作学习的交互设计,第2章 协作学习的交互分析方法,2.1 协作学习的交互研究,2.2 协作学习的交互分析方法,第3章 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的研究,3.1 协作学习系统的特征和概念模型,3.2 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的操作规范,3.3 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的操作步骤,3.4 信息流的属性定义,3.5 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的实证研究,第4章 协作学习系统信息流特征的分析,4.1 协作学习系统信息流时间特征的分析,4.2 协作学习系统信息流空间特征的分析,4.3 信息流的类型和表征方式的分析,第5章 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的应用与反思,5.1 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的应用案例,5.2 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的反思,附录,课程目标的知识网络图,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知识网络图
文本摘要:
协作学习的交互分析方法 基于信息流的视角郑兰琴◎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协作学习的交互分析方法:基于信息流的视角/郑兰琴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12ISBN 978-7-115-41292-8Ⅰ.①协… Ⅱ.①郑… Ⅲ.①网络教育—研究 Ⅳ.①G434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317772号内容提要协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已经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交互是协作学习的基本活动单元,也是协作学习的关键。交互分析是探究协作学习规律和掌握交互过程动态变化的核心,也是诊断学习者对协作学习目标掌握程度的依据。传统的研究大多从言语行为的视角对交互过程进行分析,这样的分析取向与协作学习的效果难以建立直接的联系。作者把协作学习系统看成信息系统,将研究对象确定为这个系统中的信息流,采用基于信息流的方法分析面对面和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交互过程。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不但能够分析协作学习的交互过程,而且能够通过信息流的3种属性,即总激活量、聚焦水平和深度来预测协作学习的效果。为了与读者分享这种创新的交互分析方法,本书详细介绍该方法的缘起、操作步骤和详细的应用案例。本书适合所有对协作学习感兴趣的读者,包括一线教师、研究者以及本科生、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等,可作为个人学习与研究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相关课程或者师资培训的教材或辅导书。本书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基于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的大学生适应性调节学习技能的评价与干预策略的实证研究”(CCA140154)的支持和资助。◆著 郑兰琴责任编辑 李莎责任印制 杨林杰◆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北京隆昌伟业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开本:700×1000 1/16 插页:1印张:10.25 2015年12月第1版字数:183千字 2015年12月北京第1次印刷定价:49.00元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前言缘起我从2001年读硕士开始正式接触协作学习,那时我选修了我的导师黄荣怀教授的一门课,即“协作学习”。虽然是第一次学习这门课,但我对协作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那时我还与我的师姐一起撰写过关于协作学习的动机因素的文章。后来,我仔细拜读了黄荣怀教授的博士论文《关于协作学习的结构化模型研究》,更进一步增强了对协作学习研究的信心。2002年和2003年,我有幸担任黄教授“协作学习”这门课的助教,这让我从实践的角度进一步增加了对协作学习的理解,特别是有了不少在一线教学中如何开展协作学习的感悟。后来,我在读博士期间,毅然选定了“协作学习”作为我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在研究所组织的一次学术交流中,我有幸听取了杨开城教授的学术报告,那场报告激起了我对信息流研究的兴趣。在与黄教授和杨教授的多次讨论中,我最终选定“基于信息流的面对面协作学习交互分析研究”作为我的博士论文选题。3年博士毕业后,我继承对这种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在网络环境下进一步论证了该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因此,本书是对我的博士论文的修改和提升,也是我近6年来对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系统研究的结晶。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的最大优势在于把信息流看作研究的对象,把协作学习系统看作信息系统,关注该系统内部信息流的属性与这个系统功能的关系。通过大量样本的实证研究,我发现信息流的3个属性,即总激活量、聚焦水平和深度可以有效预测协作学习的效果。教师、研究者都可以采用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分析面对面和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交互过程,也可以预测协作学习的效果,同时该分析方法对于教师干预、设计和优化协作学习也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内容及结构本书共有5章。第1章论述了协作学习的交互及其设计方法;第2章在总结协作学习交互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协作学习领域常用的交互分析方法,并对每种方法的概念、操作步骤进行了总结。第3章系统论述了我提出的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的操作规范、操作步骤和实证研究。第4章论述了如何从信息流的视角分析协作学习系统。第5章分享了应用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的两个案例,并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致谢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恩师——北京师范大学的黄荣怀教授。黄教授引领我进入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领域,并鼓励我在这个研究领域深入开展研究,他对于协作学习的独特见解和观点打开了我的眼界,他为我提供了肥沃的学术土壤和宽松的科研环境。我还要特别感谢陈丽教授在我读博期间给予我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杨开城教授的悉心指导。杨教授引领我从信息流的视角分析协作学习,让我从另外一面看到这种分析方法的前景。其次,我要感谢我的两位硕士生。本书虽然是我独自撰写,但是我的两位学生梁妙和于俊辉在攻读硕士期间,为检验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交互分析方法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协助我分析了大量的数据,在此表示谢意。最后,我要感谢我的读者。感谢您能耐心读完它。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经验不足,书中难免存在一些遗漏、不当甚至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郑兰琴2015年8月26日于北京师范大学演播楼第1章 协作学习的交互本章摘要本章首先介绍了协作学习及其5个核心要素,然后论述了协作学习的核心过程(交互)及其特征(见图1-1),重点介绍了交互的设计方法,包括协作学习任务的设计方法、不同交互策略的程序和交互规则的设计、支持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策略、协作学习的评价以及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策略。图1-1 本章知识结构图1.1 关于协作学习1.1.1 协作学习的定义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1]。人们也常提到合作学习,协作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主要区别在于交互影响的平等性和相关性[2]。合作学习虽然交互影响的平等性高,但是影响的相互性却很低,因为合作学习是每个小组成员各自完成一部分任务,合并在一起成为最终成果,这样成员之间的交互就很少。而协作学习交互影响的平等性和相互性都很高。假设协作学习的任务是探索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有什么性质,倘若在合作学习中,通常是小组成员1探索边的性质,成员2探索角的性质,成员3探索对角线的性质;而在协作学习中,小组所有成员共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的性质,这样成员之间的交互就显著增强。1.1.2 协作学习的5个核心要素大卫·约翰逊曾指出协作学习包含5个要素,即积极互赖、个体责任、小组自加工、社交技能和面对面的促进性交互[3]。这5个要素缺一不可。当然,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中不一定是面对面的交互,也包括基于网络的交互。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SCL)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4]。CSCL主要研究人们如何借助计算机共同学习。协作学习的5个要素中,第一重要的要素是积极互赖。积极互赖指的是小组成员不仅需要为自己负责,同时还要为其他小组成员负责,因此小组成员之间是一种“同沉同浮、荣誉与共”的关系。积极互赖包括目标互赖、任务互赖、角色互赖、资源互赖和奖励互赖[5]。目标互赖指的是仅仅当每个小组成员实现既定的目标时,小组的共同目标才能实现。因此,整个小组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如共同完成一个项目方案,或者解决一个问题等。通过建立小组组目标、组标识等方式都可以增强小组成员的集体归属感,进而促进目标互赖。任务互赖则强调各个子任务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和很强的依赖关系。由于协作学习的任务通常是复杂和非良构的任务,因此要确保这些子任务之间的互赖关系。角色互赖指的是各个角色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制约,并具有强依赖关系。角色的分配要依据协作学习的任务而定,不同的任务可以分配不同类型的角色。常见的协作学习的角色包括搜索员、记录员、检测员、美工、总结者、解释者、协调者等。资源互赖指的是每个小组成员拥有部分资源,而且这些资源之间相互补充。例如,在一些多用户输入系统中,每个用户操作部分资源,因此需要小组成员协作才能完成既定的任务。奖励互赖指的是当小组成员达到既定目标时,每个成员均获得相同的奖励。例如,当一个小组的作品完成并达到预期目标时,每个成员应该获得相同的奖励。另外,小组之间的竞赛也是促进积极互赖的一个良方。总之,以上5方面的互赖都有助于促进积极互赖。个体责任、小组自加工、社交技能是协作学习的5个要素中次重要的3个要素,但也是缺一不可。例如个体责任,倘若个体责任不明确,会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因此,可以通过制定小组活动规则和个人绩效的评估标准来明确个体责任。因为协作学习也离不开个体学习。小组自加工则强调小组过程性的监控,如反思小组的作品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小组整体的协作学习进程如何、协作学习的目标是否实现、每个成员及小组整体的绩效如何等。通过这些反思可以促进提高协作学习的绩效。另外,研究者开发了一些知识觉知的工具,能够可视化小组成员已经掌握的知识[6],这样小组成员可以感知到每个人最新的知识技能以及小组协同知识建构的过程。另外,社交技能对于协作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良好的社交技能像促进协作学习的润滑剂一样,能够保持良好和谐的协作学习氛围,小组成员的顺畅沟通和交流能够促进成员之间的凝结力和集体效能感。还有一个较重要的要素就是交互。协作学习是小组成员协调与解决问题相关的认知、元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以达到共识的过程。这里交互就是核心,是促进实现协作学习的必要手段。Barron认为交互的质量决定协作学习的效果[7]。协作学习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开发了各种支持小组成员同步或者异步交互的工具,以促进小组成员最大程度地进行交互。例如,创造一些共享空间支持小组成员协同绘制概念图、协同写作、协同拼图、协同玩游戏等,而目前很多的即时通信工具都支持共享信息、共享文档、共享屏幕等功能,这无疑为促进小组成员的交互提供了便利的空间。下文将详细阐述协作学习的交互及其策略。1.1.3 协作学习的交互1.协作学习交互的理论基础对于协作学习的交互,不同的学者持不同的看法。归纳以来,主要有两种经典的取向,一种是从认知细化的观点研究交互,另一种是从认知发展的观点审视交互[8]。认知细化的取向认为,同伴的交互主要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包括对信息的编码、细化、激活已有的图式、回忆、元认知和提取信息的过程。在交互过程中,同伴的会话,特别是提问、详细解释等都会促进学习者对信息的深度加工。因此,个体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获取知识、提升技能。第二种观点则从认知发展的视角审视交互。典型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这两种理论都属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取向,即强调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和新知识、经验的相互联系建构新知识、创建新意义。但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主要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而形成,其中同化和顺应是两种主要的认知机制,最重要的顺应时机来自于交互。维果斯基却认为学习首先发生在主体间的社会交互中,然后才能内化为个体的内部心理过程[9]。因此,他强调人的心理机能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互之中。可见交互对于促进学习的发生、促进人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的重要性。2.协作学习的交互协作学习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为什么一些小组比另一些小组更成功[10]。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关键问题进行探索。大多数研究者都倾向于关注个人特征(如个人已有知识、学习风格、性别等)、小组特征(如小组规模、小组知识水平、小组聚合力等)、协作学习环境(如基于移动设备的协作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共享环境等)、交互策略(如切块拼接、角色分配等)等对协作学习绩效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取向表明研究者越来越关注协作学习的交互过程。交互的一般意义是指相互作用。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交互是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信息交流。笔者认为交互是多个主体之间的以言语和非言语为中介的实时的信息交流。协作学习的代表人物Pierre Dillenbourg曾指出不应该泛泛地研究协作,而应该深入研究交互的发生机制[11]。交互是理解协作学习本质的关键。协作学习的交互包括面对面的交互和基于网络环境的交互。面对面的交互指多人面对面实时同地交互,“你见即我见”“我见即你见”。面对面的交互有言语和非言语线索,如语调、重音、眼神、手势、表情等,言语是通过显性或者隐性的参照有顺序地排列的[12]。而基于网络环境的交互则包括同步交互和异步交互,而且非言语的信息包括眼神、手势等,在网络环境下无法直接感知。虽然目前的网络环境可以允许发送表情,但是毕竟不如面对面那样真切。事实上,这两种交互类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交叉综合使用,即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等综合考虑选用哪种更加合适。而要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互离不开对协作学习任务、交互策略、环境、资源、评价等整个活动的整体设计,还有对学习者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下面将详细阐述如何进行协作学习的交互设计。1.2 协作学习的交互设计1.2.1 协作学习的任务设计协作学习的任务设计是开启协作学习交互的首要一环。一般来说,协作学习的任务主要有两种类型:知识建构类和问题解决类。1.知识建构类协作学习任务知识建构类协作学习任务旨在让学习者掌握知识点的意义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问题解决类旨在培养学习者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当设计知识建构类型的任务时,需要考虑两点:一是考虑协作学习的目标知识点要与哪些知识点建立联系,二是考虑如何建立这些联系。为了辅助教师或研究者设计知识建构类的协作学习任务,可以绘制知识网络图对围绕协作学习目标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例如,图1-2就是笔者在设计课程目标任务时绘制的一个知识网络图(详图请参见本书附录)。图1-2 课程目标的知识网络图知识建构类型的任务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和关系,理解目标知识点并提供范例,目标知识点的理论证明,用事实归纳目标知识点以及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概念进行分类。例如,下列任务均属于知识建构类型的任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举例说明。?加速度和质量有什么关系??角速度和线速度有什么关系??类比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探究一包久置的生石灰干燥剂的成分。然而,这些任务的呈现需要有丰富的问题情境才能吸引学生更好地参与,而问题的情境可以多种多样,完全依赖设计者的想象以及与真实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2.问题解决类协作学习任务问题解决类协作学习任务通常是让学习者解决一些非良构、复杂的问题,以培养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例如,让学生探索京津冀如何协同管理北京的雾霾问题,或针对目前生物多样性被破坏问题提出解决策略等都属于问题解决类。在设计问题解决类型的任务,通常要考虑问题的类型、问题的情境、核心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告诉学生任务完成的成果形式、完成时间和标准。关于问题的类型,乔纳森曾经归纳了11种问题类型,包括逻辑问题、规则运用问题、故事问题、算法问题、决策问题、故障排除问题、诊断解决问题、技巧策略运用问题、案例系统分析问题、设计问题和两难问题[13]。这些问题类型在任务设计中可以选用一种,也可以选用几种。关于问题的情境,设计时通常要与真实生活紧密联系,而且要尽可能地有意思,能够吸引学生的研究兴趣。另外,问题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变式设计,如改变知识结构、文字、数据、数量关系等进行设计,同时考虑顺向和逆向的问题结构设计。整个问题的设计要富有创意,这样学习者看后会眼前一亮。关于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同样可以绘制知识网络图来进行表征。图1-3就是笔者在设计协作学习任务时围绕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绘制的知识网络图(详图参见本书附录)。图1-3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知识网络图1.2.2 协作学习的交互策略设计协作学习的交互策略有很多种,研究者和实践者在协作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可以选用一种或者几种。常见的策略包括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小组游戏竞赛法、头脑风暴策略、辩论策略、互访策略、同伴互评策略、切块拼接法和小组调查法[14]。图1-4所示为这几种协作学习策略的实施程序。下面重点分享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采用的三种交互策略:同伴互评策略、切块拼接法和辩论策略。图1-4 协作学习的交互策略1.同伴互评策略同伴互评是个体从数量、层次、质量、价值、成功与否来评价学习同伴的产品或者成果[15]。同伴互评中有两个基本的角色,即评价者和被评者。当然,这两个角色可以互换。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常采用如下程序来开展同伴评价,如图1-5所示。也就是说,三轮的同伴互评中,第一轮先让学生提交作品,并随机分配其他3~5个小组进行评价;第二轮中学生根据评价者的意见对作品进行修改,修改后再次评价;第三轮中学生根据第二轮的评价意见修改作品,然后提交,同伴再评。这样三轮的评价有利于学习者对作品不断优化,促进知识的深层次建构。图1-5 同伴互评的流程2.切块拼接法切块拼接法对于社会科学的学科很适用,如语文、历史、英语、地理等。笔者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常常这样采用这种策略,例如小组一起进行文献阅读,首先把文献分为几个子主题,如分成3个子主题,每个小组中不同的成员分别阅读一个子主题,如图1-6所示。阅读完毕后,所有小组中阅读第一个子主题的成员重新组成一个新的小组,阅读第二个子主题的成员组成第二个组,阅读第三个子主题的成员组成第三个组,即让阅读相同主题的成员共同针对同一子主题进行分享、交流,共同解决其中的困惑问题。最后,每个成员回到原来的小组进行再次分享交流,如图1-7所示。图1-6 切块拼接的第一步图1-7 切块拼接的第二步和第三步3.辩论策略辩论是见解不同的人彼此阐述理由,辩驳争论。开展辩论可以开阔学生思维,锻炼辩者的口头表达能力,并激励从多方面思索问题,培养发散思维,同时能够加强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辩论也很有挑战性,因为首先要求辩题设计合理,而且辩论赛需要正方、反方队员的大量准备,辩论赛中的专家点评也必不可少。笔者曾在自己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围绕“电子教材的利弊”“信息技术对于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等话题进行辩论。通常一场辩论赛要经过一个月左右时间的准备。4.开展在线协作学习的注意事项目前,协作学习常以在线的方式开展。开展在线协作学习时,根据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如下5点需要教师特别注意。?让学习者明确在线协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在线协作学习的小组成员人数不宜太少。?在线协作学习的初期不宜过早就开始解决任务,而应该创造机会让小组成员互相了解,掌握必备的协作技能。?教师需要跟踪在线协作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对于协作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应该给予及时反馈。另外,教师在跟踪和监控的过程中,主要的职责包括如下几方面。?对于观望者,要提醒并鼓励积极发言。?对于搭便车者,要确定其职责并要求执行。?澄清困惑(包括对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策略方面的困惑等)。?纠正错误。?总结、点评、鼓励。另外,开展协作学习之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制定交互规则。交互规则是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协作学习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交互规则规定了小组成员的分工、职责、交往规范,如解决冲突的办法、允许和禁止的行为、会话的规则、奖励措施等。这些交互规则应该在协作学习开始前告诉所有小组成员,以便顺利开展协作学习。1.2.3 协作学习的环境设计支持协作学习的平台和工具有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支持协作学习会话和讨论的工具,如著名的知识建构平台Knowledge Forum;还有很多的即时通信工具,如QQ、微信等,如图1-8所示。第二类是支持协作学习共享活动的工具,如协同绘制概念图的工具,如图1-9~图1-11所示。第三类是综合性的协作学习环境,如Blackboard、WebCT、Moodle等教学平台都具备支持小组协作学习的功能。
协作学习的交互分析方法:基于信息流的视角.pdf下载链接: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1217/6004204101003035.shtm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