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城多规划与环境建设‘篓
‘‘
城中村"改造存在问题及反恩
高婉炯
(武警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陕西西安710086)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城中村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城中村改造是必然的。但是对于经
过不同的改造安置方式,居住到新的居住区中的城中村村民,由于生活区位被动迁移以及生存空间的改变,相
应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文章从不同安置方式的城中村改造为出发点,分析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并反思问
题的根源,提出城中村改造的理念。
.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中村;安置方式; 弱势群体
【中图分类号1 TU984.17 【文献标识码】A
(2)低竞争力使村民成为社会弱势群体。长期的坐收巨
1西安城中村的改造现状
利,助长了村民的惰性,原先依靠祖辈留下的土地房产,过着
1.1 西安城中村的改造进程 悠闲的生活的方式无法再继续下去了。但是由于社会的激
地少人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一方 烈竞争,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成为没有市场竞争力的劳动群
面是土地资源严重的短缺,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大 体。
量的城中村占据着城市的“黄金”地段,同时产生的各类社会 (3)城中村股份合作公司投资收入不定因素高。总体上
问题也在制约社会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整个城市的扩展必须 讲,城中村的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地租的绝对依赖性、股份公
走集约型路线,利用现有城市资源来改造城中村,让其与整 司产业结构单一、经营规模小、存在不法经营等不同程度的
个城市的发展相协调。 问题。村民参加城中村股份合作公司投资有很多不确定的
自2002年西安市城中村改造项目正式启动以来,共批风险,这些特性直接导致村民的生活来源的不确定性很高。
准了74个村列入城中村改造计划。按照计划,到2007年共2.2拆迁安置方面
将完成旧村拆除120×104m2,新建村民安置楼126×104m2。 (1)村民对日后生活的保障担忧。通过对村民的访谈可
1.2城中村改造的建筑安置方式 以看到,村民普遍希望在获得高补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
按照改造后的建筑安置方式来分,城中村改造的安置居 求安置后不仅改善居住条件,同时能给他们提供日后收入的
’
住区有多层住宅安置小区、低层一户式住宅、高层安置楼三 保障。
种主要居住模式。多层住宅安置小区和高层安置楼是以单 根据对改造后村民的了解,村民大部分反映收入比改造
元房为主要模式,安置的村民根据不同的原拆除面积和家庭 前降低。特别是中年的村民,负担子女就学、生活的经济压
人口,获得一套或几套住房;而低层一户式住宅则基本是一 力增大,自身的社会竞争能力又很弱,生活质量相比改造前
户获得一个单元的住房,从一层直至顶层,可以根据自己的 明显下降,担心仅仅依靠改造补偿的资金难以维持今后的生
需要,全部自行居住或部分自己居住、部分出租。 活。 。
(2)缺乏公众参与。由于城中村改造涉及较多利益主
2改造存在的问题
体,许多利益难以协调,公众参与有时会导致项目实施的推
2.1经济方面 迟或停滞,直接影响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
在普遍的城中村“房租经济”中,虽然从主要街道到次要 城市的发展历史已经说明,古今中外,任何宜人的城市
街道形成租金从高到低的级次排列,但只要房子有人租住, 居住环境都是与全过程的居民参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城
无需其它投资。村民就可以坐等收入,因而改造给村民的生 中村改造的目标是实现合理的城市化,这就要求实现全体村
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民,包括城中村的村民、城市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口的共同利
(1)经济区位被动迁移带来村民的生存危机感。城市近 益。可以说,城中村改造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
郊的农村用地不断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大量的农村被城市 中村村民的态度和配合。因而理解民意、加强公众参与,充
包围,村民大部分都待业在家,不再依靠农业生产劳动生活, 分了解公众对改造的态度是很有必要的。虽然公众参与有
而是依靠资产出租,成为城市中的有闲阶层。但改造后地理 可能会导致项目实施的推迟或停滞,但没有吸取各方面意见
区位的变化使新村周围的经济商圈需要一段时1"8J的重组并
被周围环境吸纳,村民单纯依靠房租收利很难保持原先的生 [收稿日期]2007—12—25
活水平。 [作者简介]高婉炯(1974一),女,硕士,讲师。
四川建筑第28卷6期2008.12
14城中村改造存在问题及反思.pdf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