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除 法 教学内容:P2~P26 教学要求: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实际操作,体会应用。 使学生体验除式与竖式的计算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少的计算办法,体会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少。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数: 5课时 除 法(一)认 识 竖 式 教学内容:P2~P3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密切联系。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少。 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每个人准备若干圆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二)、探索新知 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同桌同学合作摆20个圆片,验证推算结果。 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20 ÷ 5 = 4 4 ——商 除数ˉˉˉ ˉˉˉ被除数 2 0 ——除数与商的积 0 ——余数 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试一试四道小题,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体会平均分后有余数 演示20个苹果 小组讨论:有20个苹果,如果每盘放6个呢? 学生用圆片分一分,讨论怎样用竖式表示。 全班交流 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先由学生操作(用圆片分一分)。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课本第3题试一试中的第(1)题”。 学生讨论:淘气的列式对不对,为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6还可以接着分”,正确的式子应是笑笑做的。 讨论:根据刚才这道习题,你发现什么?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指名板书,全班齐练。练习完,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第3页“练一练”第1、2题。 (四)、总结 (除法竖式的写法,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除法(二)试商方法 教学内容:P4 ~ 5 “分草莓”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1.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复习 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处世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10÷5 16÷5 18÷5 20÷5 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探究试商方法。 课件显示P4“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列算式:55÷8 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填空:P4“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P5“练一练”的第1 ~ 5题。 四、总结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除法(三)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6 ~ 8 “租船”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通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投影仪、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复习 最大能填几?(指名口答) ( )×6<25 8×( )<38 7×( )<40 2.列竖式计算(全班齐练,三人板练,集体订正) 48÷5= 36÷6= 53÷7= 3.提问: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探索新知 出示P6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寻找信息:每条船每时3元、每条船限乘4人 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时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1÷4=5(条)……1(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1人。4×5+1=21。 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2人,一条3人。4×4+5=21。 其中3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3条船,每条船3人。3×4+9=21。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5.练习:P6“试一试” 先默读题目,独立思考条件和问题。后指名回答。 条件:每时租金3元。问题:10元钱最多划几时? 先小组讨论怎样列式,并完成在练习本上。 10÷3=3(时)……1(元) 答:10元钱最多划3时。 提问:上面的横式中1元表示什么?为什么不能划4时? 巩固练习: P7“练一练”的第1 ~ 4题。 1.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为什么要5壶茶而不是4壶茶。 4.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为什么至少要8张桌子?7张桌子够吗? 总结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P8 ~ 9 练习一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试商方法,进一步积累试商经验。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心。 4.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板书:除法练习课 二、指导练习 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开火车对答案。 第2、3题 全班齐练,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4题 先提问:画面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学生的解答过程,进行集体订正。 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主要巡视学生的书写格式,特别检查单位名称是否正确。 第6题 此题使被除数数目较小,可要求学生直接写出得数后分类。 第7题 (1)帮助学生理解图意: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派车的可能性有5种,只要求学生说出一种。至于怎样派车比较合理,只要学生说得出道理就可以。 第8题 本题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题实际上是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先观察图,让学生找出规律。第(1)、(2)题学生可通过看图和接着画确定颜色。第(3)题通过规律:5个圆为一组,第25颗正好是第5组的最后一颗,因此是蓝色的。 教学反思: 混合运算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是四则运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综合应用。本单元教学内容安排是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来探索“先乘除,后加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不是以单纯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 二、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而没有括号,需要先算乘、除的混合运算式题(两步式);利用混合运算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关键: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究运算顺序。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教学要求: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通过购物等活动,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混合运算要有一定的顺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掌握以内眼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
二年级数学教案.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