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吱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浣溪沙 词的上阕三句话,三幅画面,描绘了农村中怎样的生活景象? 词的下阕写行路情景。“试问”一词,表现了问者怎样心理? “试问”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词中展现了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表现出作为地方官与百姓亲切和睦的关系。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开拓了新的天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什么是词? 小令(五十八字以内); 中调(五十九至九十字); 长调(九十一字以外)。 词的分类 词根据字数多少大致可分为三类: 从结构上看,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以双调最常见。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什么是词牌? 词牌的来源 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词 的 常 识 别名: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 形式:有词牌,有标题,一般都是两段(片), 句子长短不一。 分类:按字数——小令、中调、长调。 按结构——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派别: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秦观等) 豪放(苏轼、辛弃疾等) 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 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苏轼词二首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文 艺 全 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这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就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让年老的我姑且发一发少年打猎的狂热,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做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做的大衣,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朝廷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请命,让我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 赏析 1、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 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狂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3、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 开张——豪壮 4、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鬓微霜,又何妨! 两鬓虽有微霜,可自己根本不衰老,尚有用武之地。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运用典故,意在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向。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浣溪沙 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天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的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共赴石潭谢雨。这首词就是在赴徐州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 “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这三个画面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2、表现作者听得认真、仔细、兴奋。 3、对蔬菜丰收的喜悦之情。 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 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 画龙点睛,生动描摹出作者与平民随和的关系,以及疏放旷达的情怀和豁达不羁的品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苏 轼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生活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中的小事,表现了作者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旷达自如。 *
苏轼词二首.ppt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