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社会科学 > 经典社科 > 心理学
5 心理发展的古典精神分析论.ppt
运行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社科语言:简体中文
社科类型:国产软件 - 经典社科 - 心理学
授权方式:共享版
社科大小:2.51 M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9-12-27 18:59:15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社科真真棒!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此社科真差劲!就请您
      100%(1)

5 心理发展的古典精神分析论.ppt介绍

5 心理发展的古典精神分析论.ppt
心理发展的古典精神分析论 行为主义观强调对外在行为的研究,而精神分析论则着重对“无意识”的探究。在精神分析论的创立者弗洛伊德看来,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 Sigmund Freud, 1856-1939 一生 习于与 人 决 裂、 孤单 、 刚愎 、自私、 患 口腔 癌 … 无减 其 伟大对当代人类 思想、 文艺与 生活的 影响极为深远弗洛伊德生平 犹太籍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生于现属捷克的摩拉维亚的弗赖堡, 1873 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 1881 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882 年与精神病学家 J. 布洛伊尔合作,用催眠术医治并研究癔病。 1885 年和 1886 年间,先去巴黎就学于 J.M. 沙可,后赴南锡参观催眠疗法。 回维也纳后认识到催眠疗法的局限性, 1895 年后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联想法,以挖掘患者遗忘了的特别是童年的观念和欲望。 在治疗过程中,他发现患者常有抗拒现象,认识到这正是欲望被压抑的证据,因而创立了以潜意识为基本内容的精神分析理论。初期概念有防御、抗拒、压抑、发泄等。 在临床治疗时患者还出现了对医生的“移情”现象,从而认为人的神经活动大都以性欲为基础,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错乱是产生神经症的根本原因。 1909 年应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著名心理学家 S. 霍尔邀请,与荣格等赴美国参加该校 20 周年校庆纪念,并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W. 詹姆斯、 E.B. 铁钦纳、 J.M. 卡特尔等晤面。发表了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演讲,声名远扬。 几位心理学家在克拉克大学, 1909 。 前排左起: S. 弗洛伊德, G. 霍尔, C. 荣格 后排左起: A.A. 布里尔, E. 琼斯, S. 费伦奇 回国后,他的一些弟子 A. 阿德勒、 C.G. 荣格和 O. 兰克反对他的泛性论,先后背离他而自立门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他不断修订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提出了自恋、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等重要理论,使精神分析成为了解全人类动机和人格的方法。 30 年代他的理论登峰造极。 1930 年被授予歌德奖金。 1936 年寿辰时,荣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在最后 16 年曾与口腔癌作斗争,坚持工作。在纳粹分子的胁迫下, 1938 年被迫离开维也纳去伦敦。 1939 年9月 23 日在伦敦死于癌症。 主要著作 《歇斯底里研究》(又译《癔病研究》,与 J. 布洛伊尔合著, 1895 ) 《梦的解析》( 1900 )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 1904 ) 《多拉的分析》( 1905 ) 《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 1905 ) 《性学三论》( 1905 ) 《精神分析运动史》( 1906 ) 《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对童年时代的一次回忆》( 1910 ) 《图腾与禁忌》( 1913 ) 《论无意识》( 1915 ) 《超越唯乐原则》( 1920 )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 1922 ) 《自我与本我》( 1923 ) 《焦虑问题》( 1926 ) 《幻想的未来》( 1927 ) 《自我和防御机制》( 1936 ) ( 安娜·弗洛伊德著 ) 《摩西与一神教》 ( 1939 ) 弗洛伊德理论的思想渊源 1、欧洲近代学术界对无意识动力作用的探讨无意识:柏拉图首先谈起 —— 莱布尼茨“单子论 ”—— 赫尔巴特灵魂动力学“意识阈限 ”—— 费希纳“意识冰山 ” 2 、古典精神分析的自然科学与医学背景 (1)近代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换学说 —— 生理能与弗洛伊德心理能 (2)生物学:布吕克机械论与还原主义 —— 弗洛伊德心理决定论 (3)欧洲临床精神病学:精神病因学 —— 伯恩海姆和让内心理病因观 —— 精神分析 以无意识原欲为核心的人格动力结构 一、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二、本我、自我、超我 三、冲突、焦虑和防御机制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部分,其中潜意识主要被解释为压抑的愿望与本能冲动,前意识是平时并未被意识但随时可以进入意识的观念。在他的后期著作中,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 (id) 、自我 (ego) 和超我 (superego) 。 一、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构成: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一、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检查功能,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 一、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情感。 无意识特点 1、无矛盾性:无意识中各种本能冲动与欲望拥挤在一起而互不干扰。 2 、无时间性:各种欲望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也没有时间上的先后次序。 3 、无意识中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 4 、非现实性:无意识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无意识过程按照自身的强度和快乐原则进行。 5 、无意识能量更大。 弗洛伊德认为:不存在任何自由意志的行为,有些行动似乎出自意识和意志,实际上是无意识力量驱使,有意识的行为往往是虚假表面和象征的。 无意识存在证据 1、人在催眠下,往往能回想早已经忘记的儿童期经验 2 、做梦是无意识存在的一个有力证据 3 、日常生活中的失言、笔误、遗忘和丢失等都是无意识的驱使 4 、灵感和直觉等创造性的活动也属无意识领域 5 、精神分析发现许多身心疾病以无意识基础 6 、依据无意识理论而建立的精神分析技术对病患治疗的成功,也说明无意识的正式性 二、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与无意识):最有力、能量中心(力比多)。生本能、性本能与死本能。自我遵循快乐原则。 2 、自我:派生于本我,最理智和符合现实的部分。帮助本我根据现实可能性来满足。 3 、超我: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按照道德原则行事。 本我要满足专横本我的欲求,要应付严酷的现实环境,还要遵从神圣超我的规范。 本我 本我又称伊底,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仿佛像一锅沸腾的兴奋物”。本我不知善恶、好坏,不管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只求立即得到满足,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它受快乐原则的支配,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快乐原则使个体减少紧张到能够忍受的程度,如性欲的满足、饥饿的消除都能产生快乐。 自我 儿童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外界是否能提供相应的条件,有时需要能及时得到满足,但很多时候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在这种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中,儿童逐步形成了自我这种心理组织。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格的心理成分,它一方面使本我适应现实的条件,从而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还要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 自我与本我可比喻为骑手与马之间的关系。 超我 超我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 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自我理想是一套引导儿童努力发展的理想标准;良心则由父母的禁令(如“你不应该”)构成。儿童由于畏惧父母或成人的惩罚,不得不接受他们的规则并自觉地遵守它,并把它转变为自己行为的内部规则,便形成了“良心”。因此,超我遵循的是至善至美的道德原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 三、冲突、焦虑和心理防御 冲突:理想和目标的失落、自我价值感的丧失、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人际交往的障碍、处理与异性的关系 …… 冲突种类:趋避、双趋、双避、多重趋避 三、冲突、焦虑和心理防御 焦虑:由出生而产生的分离感是一切后来出现的焦虑情感的基础。具有防护主体心理安全的功能 现实性焦虑: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危险和对这种危险的恐惧。 神经性焦虑:本能冲动的强度威胁到自我的控制能力。 道德性焦虑:害怕主体可能做违背超我的事,从而体验内疚。1926 年,弗洛伊德在《抑制、症状与焦虑》一书中,对其早期的焦虑理论作了修改,提出了他的第二个焦虑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第一个焦虑理论中,焦虑是由压抑所导致的结果,而在第二个焦虑理论中,弗洛伊德颠倒了两者的关系,认为是焦虑的体验导致了压抑。当然,弗洛伊德并不否认前者存在的可能性,但他认为第二种关系有更重要的可能性。在这里,焦虑变成了来自自我的信号。当自我觉知到真实或潜在的危险时,这种知觉就引起焦虑,焦虑又反过来调动包括压抑在内的心理防御机制,从而帮助有机体脱离危险。 弗洛伊德假定,当个体所接到的刺激超过本身控制或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有一种创伤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 在正常儿童的发展中,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危险情景可导致焦虑。 在儿童发展的早期,控制和释放能量的心理功能相对较弱,因此最容易出现伴随焦虑的创伤体验。特别是在幼儿时期,幼儿各种需要的满足都要依赖母亲,当母亲离开时,幼儿就会有创伤的体验。随着幼儿的成长和各种心能的完善,特别是感知、记忆功能的完善,幼儿逐渐把母亲离开识别为一种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即日起,本站所有电子书免费、无限量下载下载,去掉了每日50个下载的限制
* 本站尽量竭尽努力将电子书《5 心理发展的古典精神分析论.ppt》提供的版本是完整的,全集下载
* 本站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相关下载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