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管理资源 > 行业分析 > 行业分析office
投资经济学.doc
阅读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经管语言:简体中文
经管类型:国产软件 - 行业分析 - 行业分析office
授权方式:共享版
经管大小:101 K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9-12-30 16:55:59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经管真真棒!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此经管真差劲!就请您
      0%(0)

投资经济学.doc介绍

投资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投资的涵义
一、投资的定义
投资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它源于人类社会的商品经济活动,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差异,其涵义也不相同。
投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问题,是关系到宏观经济发展和微观经济效率的经济变量。
投资者为什么投资?垫付货币或资源,目的在保证资金回流,实现增值。投资活动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进行任何经济活动,使成果超过支出,以少换取多产出,是任何社会形态下人类经济活动都要受其支配的一条基本经济规律。(结合学生上学,金钱、时间、努力程度。)
投资具有双重的词性:作为动词,是指“用钱生钱的过程”;作为名词,是指“投资之资本,投资之对象”。
1、在西方发达国家,投资是人们为获取利润而把资金投放于企业的行为,主要是通过购买股票和公司债券来实现的。因此,西方的《投资学》一般是介绍股票和债券间接投资为主要内容。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投资是以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购买和储备流动资产等直接投资为其内容。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投资,既包括直接投资,也包括间接的股票、债券投资。


无论是直接的投资,还是间接投资,经济学界曾经有过许多有同的定义,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
(1)从投资的行为与过程来界定:
a、《经济大辞典》中写到,投资是经济主体以获得未来收益为目的,预先垫付(或支出)一定量货币或实物,以经营某项事业的经济行为。(强调行为)
b、《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认为,投资指在一定时期内,期望在未来能产生收益,而将收益变为资产的过程。

(2)从价值与资本的角度来界定:
a、《经济大辞典》认为,投资是指经营盈利性事业,预先垫付一定量的资本或其它实物。投资的意义,总是实际的资本形成——增加存货的生产,或新工厂、房屋和工具的生产 …… 只有当物质资本形成生产时,才有投资。
b、 Paul.A.Samuelson. 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写道,投资的意义总是实际的资本形成——增加存货的生产,或新工厂、房屋和工具的生产······只有当物质资本形成生产时,才有投资。 
综合以上分析,得出投资的定义:投资是将一定数量的资财(有形或无形)投放于某种对象和事业,以取得一定的收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也是指为获得一定收益和社会效益而投入某项事业或活动中的资财。
从定义可以看出,投资过程既是资金的运动过程,又是资金的增值过程。作为投资的资财是以增值为目的。(投资的实例,购买汽车、住房,是否为投资?看其用途,)

二、投资的要素:
投资主体、投资客体、投资目的、投资方式,这四个要素在构成投资时缺一不可。
1、投资主体:投资主体即投资者。投资活动,必须具有资金或资财来源和投资决策权的投资活动主体,简称投资主体。投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国家。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投资资金统收统支。改革开放以后,除了各级政府之外,个人、集体、外商投资不断发展。不同层次、不同所有制形式投资主体的发展,使投资主体出现多元化局面。目前,私营企业已占据我国企业的大半江山。
2、投资客体:即投资对象、目标或标的物。投资客体表现多样性,可以是将资金直接投入建设项目,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也可以是有价证券及其他对象。(教育、科技)。

3、投资目的:指投资者的意图及所要取得的效果。投资的目的是保证投资回流,实现增殖,以获取收益或社会效益。实现投资的增殖性回流,是投资的预期目的,投资除了有经济效益外,还有社会效益(包括政治效益、宏观经济效益),就投资自身而言,实现投资的经济效益,应当是投资行为的出发点(用于个人或集体消费的开支都不是投资)。投资如果不能带来经济效益,投资便缺乏生命力;但有时候,例如国家对某项目的直接投资,其宏观的经济效益和项目的微观经济效益就可能会出现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对被牺牲了的微观经济效益,可以通过政策性措施(如补贴等),使其得到一定补偿。(退耕还林)
 
4、投资方式:投资方式指投入资金运用的形式与方法、。投资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按运用方式的不同,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方式是指把资金直接投入建设项目,形成实物资产或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物质财富,以促进经济增长。间接投资是指金融投资,投资者通过购买有价证券,或以资金换取借据和信托受益权证,以获取一定预期收益的投资。按其经营形式不同又可分为信用投资和证券投资。此外,还有风险投资等。
第二节投资的实质

投资只有在运动(生产和经营)中才能具有生命力。通过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使投资资金按一定途径不断循环与周转运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为个人提供更多的收益,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推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资金循环周转实现增殖的过程,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使其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的一轮的运动,开始新的循环过程。资金只有在连续不断的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的增殖。投资是资金的运动过程。资本增殖是资本的属性,是为投资者的利益服务。

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增加的货币资本—→
 → 进入下一轮的循环与周转

投资的预期目的是在获得社会效益和保持原垫付资金不断循环周转的基础上,实现资金的增殖,为不断扩大再生产不断提供资金来源,即通过为社会提供产品和劳务,增加资财,以补偿生产经营中的物质消耗,提供生产过程参与者的生活消费和社会消费,为社会(包括个人)提供资金积累。最后利用积累来扩大投资规模,进入新一轮投资循环(投资循环周转过程参见图1—2)。积累资金进入下一个投资循环,促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投资是资金的运动过程。资金的投放不仅仅是为了增殖,如政府的财政投资,其目的就是推动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它更多的是弥补市场的失灵。当然,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是以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的。
国家财政资金来源于居民和企业的各种税、费收入,其中主要是企业的税收,它通过财政集中以后,将其一部分用于非生产性投资和必要的社会消费支出,参加到整个社会资金的运动过程中,另一部分则由财政再投资用于扩大再生产,重新进入企业资金运动。

第三节投资的分类
基本建设投资
更新改造投资
投资——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
其它固定资产投资
 ——流动资产投资
间接投资———证券投资———股票
债券
信用投资———信贷投资
信托投资
一、客体的对象不同,可划分为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
1、直接投资:是指将资金直接投入投资项目的建设或购置以形成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投资。通过直接投资,把资金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物质财富,以促进经济增长
直接投资按其性质又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
(1)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在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可供较长时间反复使用,并在其使用过程中,基本上不改变其原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和其他物质资料。用于固定资产进行的投资,称为固定资产投资。
(2)流动资产(投资)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改变其存在状态的资金运用项目。用于流动资产的投资,称为流动资产投资。
2、间接投资:是指金融投资,投资者通过购买有价证券,或以资金换取借据和信托受益权证,以获取一定预期收益的投资。按其经营形式不同又可分为信用投资和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通过购买有价证券,以获取一定预期收益的投资。按其形式又可分为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 
 


二、间接投资按其经营形式不同,可分为信用投资和证券投资
 间接投资按金融融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信用投资和证券投资。信用投资指投资人以资金换取借据或信托受益权证,从而获得投资效益的投资行为。它又分为两种形式:信贷投资,是指投入资金运用于贷款给借款者,以利息形式获得投资收益;信托投资,是指把资金委托给金融信托部门代为投资,以信托受益形式分享投资收益的投资。
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统称证券投资或有价证券投资。它是投资者用积累起来的货币购买股票、公司债或国家公债等有价证券,借以获得收益的投资活动。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发给股东,用以证明其股权,并作为分配股利和剩余财产依据的一种所有权证书;债券是公司、金融机构或者政府向社会公众借债的凭证。
股票和债券都是投资工具,但两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为:
(1)从投资性质上看,股票是公司的所有权,作为股东参与经营决策,而债券所表示的只是一种债权,它实质上是证券化的长期贷款。
 (2)从风险程度上看,对投资者来说股票的风险大于债券。
(3)从收益分配上看,股票报酬有可能大大高于债券。但股票只能转让,不能退股,没有到期日,也不能保证收益。当公司经营不善而发生亏损或破产时,股东将得不到任何股息,甚至连股本也保不住。但当公司景气时,股票持有者却能获得相当高的股利。债券却是有限的,到期时债券发行人必须还本付息;但债券的利息又是固定的,公司盈利再多,债权人也不能分享。当企业破产时,在清偿的顺序上债券优先于股票,风险要比股票为小。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直接投资是基础,间接投资是寄生在直接投资上的寄生物,间接投资的收益来源于直接投资。

投资也可以按其他标准分类。例如,按投资主体不同,可分为政府投资、企业投资、个人投资和联合投资;按投资对象国不同,可分为国内投资和国际投资;按投资时限不同,可分为中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按投资资产的形态不同,可分为有形资产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等等。当然,投资还可以按其它标准分类。
三、按投资主体的经济类型划分:
国有经济投资、集体经济投资、私营经济投资、个体经济投资、
联合经营投资、股份制经济投资、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


第四节 投资的作用
投资的作用表现在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上。经济理论界,东西方一致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决定的。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要素投入和资源配置来分析:
1、从要素投入角度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在投资供给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两个方面。
(1)投资供给是指交付使用的生产经营资产。投资供给不论数量多少,都是向社会再生产过程注入新的生产要素,增加生产资料供给,为再生产提供物质条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
(2)投资需求是指投资活动所引起的社会需求。
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西方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凯恩斯在分析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提出了著名的投资乘数理论,其中心思想是增加一笔投资会带来大于这物投资额数倍的国民收入。投资乘数理论表明,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分析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资源的配置最终反映经济结构,而合理的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结构,通过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生产流通过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利用、技术进步和提高经济效果影响经济发展。(介绍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投资重点,前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俄罗斯的经济滞后)而投资是影响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所以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平衡发展。

第五节 投资的理论
 投资理论既涉及资本理论、价值理论,又涉及经济增长与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因此,对投资理论的系统研究是对经济学所研究的一些根本问题进行探讨,是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对比中西投资发展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投资体制的变革与发展是在投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而国外投资体制的发展变化也是在相应的投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中西方在投资理论的发展变化上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
一、中国投资理论的发展变化
 (一)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
 中国的经济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的,中国的投资理论实际上也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积累和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有关理论论述为背景和指导的。
 1.关于投资与资本形成的关系
 马克思虽然没有过多的关于投资与资本的专门论述,但他仍然坚持把投资与资本形成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他认为投资实际上就是把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本。在他看来,这是资本运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和环节,是资本具有生命力的象征和标志。
 由于马克思是从价值生产的角度来分析两者的关系,所以他主张把生产资本分为以生产资料形式表现出来的不变资本和以劳动力形式表现出来的可变资本。同时,他又从价值转移方式的角度进行分类说明,把生产资本分为以机器、设备和生产建筑物等形式体现出来的固定资本和以原料、材料、燃料、辅助材料及工资等形式体现出来的流动资本。因此,马克思所指的投资实际上就是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形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一种经济活动。从性质的角度来分析,投资只包括生产性投资,而不包括非生产性投资。其原因在于,马克思是从区分固定和流动的角度出发的,能够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一定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资本,而非生产性的建筑物,如住宅等,并不属于生产资本,因而没有被包括在投资中。在马克思的投资概念中,也没有包括人力资本投资的含义,因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实质是改善人力资源的质量,并通过改善质量提高生产力水平,而一无所有的工人不可能对自身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马克思的投资理论仅仅涉及生产领域物质资本的投资,而不涉及人力资本投资的问题,这对我国的投资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投资理论研究不包括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教科书上基本上见不到人力资本投资一类的词语,在20世纪80年代的教科书中也很少能够见到类似的词语,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教科书有部分关于人力资本投资一类的论述,但是对于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范围、投资的形式、投资的评价以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2.关于投资范畴问题的研究
 马克思曾经指出过社会的生产力是用固定资本来衡量的,生产力是以物的形式存在于固定资本中的。显然,马克思所指的以物的形式存在于固定资本中的这种生产力是通过投资所形成的社会再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包括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实现再生产提供的劳动资料。不仅如此,与劳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相关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在内。这些为满足生产和生活两方面需要所进行的投入后来都被称为固定资产投资。
 由于新增社会生产力是用固定资本来衡量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很容易把投资与固定资产的增长联系起来。前苏联的一些经济学家在探讨集中型计划经济条件下直接投资问题时,甚至把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经济问题都归入到《基本建设经济学》和《基本建设投资拨款与信贷学》的研究之中。前苏联科学院院士丁.C哈恰图罗夫所著的《基本建设的投资效率》一书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投资理论和方法较有影响的一本著作。
 受前苏联投资理论的影响,我国经济理论界,长期把投资理论研究的范畴定在基本建设投资上。所谓基本建设,是指以扩大生产能力(或者工程效益)为主要目的的工程建设以及有关工作,主要包括建筑安装,设备工具和器具的购置,其他基本建设工作,如勘查设计、科研实验等。由于我国从前的计划经济是以前苏联为模式,一般把固定资产投资也称为基本建设投资,并且以政府为惟一的投资主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理论界对投资的认识又从基本建设投资的概念回到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思路上,并开始关注与此相对应的流动资产投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只重视物质资本的投资,不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只重视固定资本投资,不重视流动资本投资;只重视新增净投资,不重视更新改造投资;只重视投资的数量,不重视投资的质量,所带来的弊端很多,造成的影响也很深。但是,从最近几年发展的情况来看,这种状况正在逐渐改善之中。
(二)我国社会主义投资理论的发展 :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行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增长的经济模式。在社会主义“一大二公”的前提下,投资主体显然是惟一能够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经济利益的国家和政府,投资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公共积累和财政的投入,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平等互利且共同一致的。作为投资理论的研究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使投资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促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早在20世纪50年代,针对如何有计划、按比例地处理好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关系,毛泽东就提出了“论十大关系”。其中大量包含了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工业、轻工业、农业的投资比例关系的思想,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投资建设布局的思想,以及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比例的思想等。后来,毛泽东在论述积累(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时,又提出了“二、三、四”比例关系理论,即在通常情况下,我国国民收入中积累部分的比重不低于20%,或者略高一点;在国民收入中,国家积累收入的比重不低于30%,或者略高一点;在国家预算中,基本建设支出的比重不低于40%,或者略高一点。后来,人们把“二、三、四”比例关系理论作为宏观投资经济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此后,党和国家的一些领导人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的“建设国力论”以及“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论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投资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实践进行了高度的理论概括。
 但是,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汪洋大海。小资产阶级所惯有的狂热性在我国建国以后的经济建设中曾几度出现高潮,形成了在投资问题上“左”倾盲目,多次出现超前的“高积累率、高投资率”问题,引发了国民经济大起大落,造成了人为的巨大经济损失,这不能不说与投资理论研究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没有关系。
 由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影响,我国的投资理论研究长期缺乏对投资主体、投资结构、投资利益等一些主要问题的研究,尤其是缺乏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因此,投资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引进了大量的现代投资理论,不管是高校还是其他研究机构都对现代投资理论,尤其是证券投资理论进行了非常详细和深入的介绍,但是,在具体应用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完全适合本土市场发展的理论并没有出现。
二、西方投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近代西方投资理论的形成
 在前古典经济学时期,“投资”这个词语并没有出现,而是用“资本”一词来替代。实际上,在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之前,经济著作中几乎找不到投资这个词语,甚至与投资密切相关的资本问题也几乎很少涉及。后来,只是到了重商主义的晚期,像托马斯·孟等人才开始提出除货币之外的“存货”的概念,认为财富的一部分必须作为存货来加以利用,挪用于为卖而买,以赚取利润。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人们已经不再拘泥于货币本身的增值能力上,而是将注意力逐渐转移到由货币所购买的东西所具有的增值能力上,从而显示了人们对于资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
 后来,重农学派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商主义关于财富起源的看法,把经济研究重心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魁奈用“预付”一词代替货币资本,认为预付越大将允许采用更有生产效益的方法。魁奈之后的杜尔哥则可以看成是把资本作为生产要素这一专门理论的创始人,他把商业和制造业置于与农业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预付为经济活动中一切部分所必需。但是,关于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的古典看法是亚当·斯密的创见,因为是他把分工和资本积累的探讨结合起来,并强调资本积累是促进增长的首要因素。在他那本著名的经典之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的第二篇“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的讨论中,亚当·斯密分析了资本来源及其积累的动机并指出,资本来自勤劳和节俭,通过勤劳创造了财富,而通过节俭又把它们积聚起来,而资本家进行积累的根本动机则是为了获取利润。在此基础上,斯密进而考察了资本的构成与职能等问题,明确提出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两个概念,并把人们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技艺和才能也视为固定资本的一部分,显示了他关于人力资本的先驱思想。关于资本的职能,斯密认为,一般说来,流动资本通过预付而使劳动成为可能,固定资本通过提高生产率而使劳动更加便利,因而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至此,斯密对资本积累或者资本形成,也即投资产生的原因与作用作了较为全面而又深刻的研究和阐述。
 斯密有关资本的思想集中和概括了古典经济学的精华,而且兼备了以后发展为两种不同的资本理论体系的萌芽。詹姆斯·穆勒等其他古典经济学家在强调他们所说的资本品时,通常使用生产工具一词;李嘉图也曾经说过,“生产、劳动、机器和资本的联合运用”,从而把资本和劳动等同起来。这一脉思想流传下来,逐渐演变为有关资本理论的现代形式,即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一种,它可以替代其他要素,也可以被替代。当然,尽管亚当·斯密非常注重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要素,但他仍然认为人类劳动在生产中具有特殊的首要位置。后来,很多经济学家也因此否认了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地位,从而走上了劳动价值论研究的发展方向。从李嘉图到马克思,再到现代的新剑桥学派,关于资本的观点基本上是在这一框架中发展的。
 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以边际分析方法为基本方法的新古典经济学,对投资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的思想并加以体系化,运用边际思想又使之形式化,这一进程开始于杰文斯;·二是对古典资本理论没有能够说明的某些投资问题进行补充与完善,这一进程主要是由克拉克等人来推进的。
 杰文斯作为英国边际效用理论的创始者,他对资本的理解也贯穿着“边际”的思想精髓。他把资本的生产性能惟一地归结为时间的函数,并把资本与物质无差异的时间统一起来,从而可以推算某一项t个投资年度内的产品边际效益,进而计算资本密集程度。
 马歇尔把生产的诸要素(包括各种资本品在内)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也就是说,资本是生产的一个要素,与土地或劳动处于同等的地位,之后,资本越来越被看成是一个同质的总体,它是节约创造的,可以投入某一工业或者转入其他产业。如果使用得当,就会产生非负数的边际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有生产效益的,并且,同其他生产要素相比,如果资本使用的数量增大,将会有更高的生产效益。 
 资本与投资虽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至少资本理论没有能够说明资本性需求与消费性需求之间的依存关系。有鉴于此,美国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克拉克在1917年发表的《经济加速与需求规律:经济周期中的技术性因素》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加速度原理型投资理论,说明了消费品生产与现存资本设备存量之间存在固定的关系。而资本设备存量的变化依赖消费需求的变化率而变化,变化的方向则与资本设备的耐用年数有关。根据克拉克提出的加速度原理,哈罗德于1939年,希克斯于1950年分别总结了净投资与生产量增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着社会的投资资本系数的加速度系数。
 (二)现代投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以下简称《通论》)一书中,首次把投资作为一个重要的自变量纳入到其国民收入一般均衡模型中。他认为,他的投资引诱理论在其就业一般理论体系中居于主要地位,投资展望与投资决策对就业波动起关键性的作用。不仅如此,在《通论》一书中,他还提出了著名的投资乘数理论,认为在一定倾向下,国民经济中新增加的投资可导致收入的多倍增加。凯恩斯宏观投资理论的提出以及自此以后人们对投资认识的深化,投资概念的扩展以及对投资与经济、金融等若干关系的深入探讨,实际上标志着西方投资理论的研究已经步入了现代研究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在凯恩斯的全部理论分析中,虽然消费与投资的区别是基本的,但是两者又巧妙地紧密结合着,凝成就业一般理论的独特结构。在这个独特结构中包含着这样一个定理:设消费倾向为已知,就业的变动就取决于投资的变动。根据凯恩斯的这一定理,我们可以理解成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投资的水平。尽管凯恩斯的理论不考虑时间因素,也不考虑资本存量的技术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比如哈罗德、多马、刘易斯、纳克斯、罗斯托等人,从不同角度对此加以修正和补充,但是,受凯恩斯的影响,他们几乎都在其经济增长模型中给投资经济活动留下了特殊重要的地位。
 2.投资理论与实践的范畴进一步扩展
 传统经济学一直把物质资本作为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研究要素,而长期忽略了知识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开始,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注意到知识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巨大作用,并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以加尔布雷斯、西奥多·W·舒尔茨、加里·S·贝克尔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是这方面研究的先导,继起的是以保罗·罗默、卢卡斯、斯科特和巴罗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学派。
3.强化了对金融投资的研究,并通过企业投资行为将金融投资与实物投资结合起来 
斯蒂格利兹认为,家庭购买股票和债券属于金融投资,这些金融投资使企业有可能用来购买资本品机器和建筑物。购买新机器和建筑物代表企业的投资,我国称为实物投资。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所说的投资是指实物投资,而不是金融投资。于是,投资的决策是由企业来做出的。
除此之外,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对于金融与投资、风险与投资、宏观经济波动与投资等方面的问题都有比较广泛的研究。
三、中西方投资理论对比分析
通过分析中西方投资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及其特征,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并且对不同投资体制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中国社会主义投资理论过去主要研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投资问题,但目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资问题的探索,其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西方投资理论是建立在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主要研究自由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投资问题,有比较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
 (2)两者研究的范围有比较大的宽窄之分。相对于西方投资理论研究的广泛性而言,中国的投资理论过去长期存在着重视实物投资、轻视金融投资;重视政府投资主体,轻视其他投资主体;重视投资增长比例,轻视投资质量与效益;重视生产性投资,轻视非生产性投资;重视物质资本投资,轻视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的偏差与不同。
(3)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当代西方投资研究十分注重量化分析,特别是在投资结构、投资效益、投资风险等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模型,形成了数量分析的基本框架。而中国的投资研究,目前仍然大量使用的是定性分析的方法,在定量研究方面有所前进,但步伐仍比较慢。
第五节投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投资学的研究对象
1、什么是投资学或投资经济学?
 是研究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中,投资的一般规律和不同投资的特殊运动规律的一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
2、投资学的研究对象
投资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和特殊内容。这种研究内容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方面。
(1)从宏观来看,投资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中的投资问题,主要分析投资消费、财政收入、信贷规模、产业结构及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等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为学科投资经济学在宏观方面主要是分析研究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布局以及投资的资金市场等,即宏观经济中的投资规律。
(2)从微观方面来看,投资经济学主要研究不同的投资主体,根据各自的实际,分析研究投资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以及微观投资运动的一般规律和不同投资的特殊规律。
微观投资理论主要研究有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投资环境、筹资决策、有价证券等金融投资活动,以及阐述证券价格、证券收益与风险的关系等。
3、投资经济学的任务
投资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投资学的任务,即阐明投资学的基本理论和投资运行的一般规律,以及不同投资运行的特殊规律,结合我国的投资实践,总结我国投资领域的基本经验,对不同投资运动的特点进行理论探讨。

第五节投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投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循环与周转理论,是投资学的理论基础,只有根据这个理论才能真正阐明投资的特点,搞清投资收益的来源和创造过程,认清各种投资的特点及其运动规律。
马克思在其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中指出:生产性投资在其运动过程中,依次采取三种职能形式,经过三个阶段,实现其价值增殖的运动。
G——W···P···W’——G’·G——W···P···W’——G’
(一)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形态:
1、货币资本G:投资的资本、(流通)(货币形式)
2、生产资本W:生产过程中资本(生产资料等实物)
3、商品资本G’:价值更多的资本(商品形式)
(二)资本的三个阶段:
1、购买阶段:投资者利用准备投资的资本(G),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Pm)和雇佣劳动力(A),使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2、生产阶段:投资者把购买的生产资料和雇佣的劳动力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消费,生产出包含创新价值的一定数量的商品。生产资本随即转化为商品形态。
3、销售阶段:通过销售收回原始的垫付资金和实现价值增殖。资本的循环:G——W···P···W’——G’ 

二、投资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研究投资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法,它是探索和揭示经济运动过程的客观规律,并指导经济实践的科学方法。我们在具体运用这一基本时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投资活动的实践经验,是本门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其理论的主要来源。研究本门学科,要在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系统总结实践经验,力求把这些经验升华为理论,探索、概括和阐明投资运动固有的规律性,以及切合中国实际的投资管理原理和方法,不断丰富本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并用这些经过检验的科学理论去指导经济建设中的投资实践。
(二)系统分析,动态研究。
 经济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断发展变化的。研究投资经济学,必须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坚持静态分析研究和动态分析研究相结合。系统分析,指的是从整体的联系和过程的联系来认识事物,反对孤立地、片面地看待问题。投资本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或者说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对于投资这一系统的活动,如投资规模、结构和布局等重大问题,应当置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技术活动的大系统中考察、论证,要与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分析论证。就投资系统的内部结构而言,它又是投资领域各层次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各级管理部门的投资调控、各有关经济实体的相关投资活动等的有机集合体,研究投资经济,还要从这些有关系统的互为作用、互为制约以及国家、集体、个人的相互关系方面加以综合分析和探索。投资运动全过程贯穿于投资决策、投资实施和投资回收各个阶段,在投资经济理论研究中,理所当然地要研究投资运动全过程各阶段、各环节的经济现象及其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动态研究,是强调要重视运用发展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来分析研究投资经济问题,反对僵化的立场和态度。投资经济活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对它的认识绝不会一次完成。投资经济理论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投资建设的过去和现在,而且要着眼其发展趋势和未来,加强对预见性的、指导性的研究。坚持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研究时要紧密联系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一定的经济关系,对影响投资活动的各种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估量和分析研究,以期从动态活动中作出正确的判断,探索投资客体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任何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一方面,具有质的规定性;另一方面,有其一定的数量关系。研究投资经济学,必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是基础,只有在定性分析前提下,定量分析心中有数,才能充分说明问题。质的规定性把握不住,甚至扭曲和搞错了,定量分析再仔细也无济于事。摸清经济现象的性质,对于保证投资的正确方向,高效益、按比例地发展经济,十分重要。但是同时也应看到,事物的一定的质,蕴藏在事物的一定量当中,经济现象有数量界限,经济规律有数量表现,离开数量分析就难以摸准它们的性质,必须通过详细的定量分析,才能确切地认识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例如,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要求调整投资结构,实行投资倾斜政策,支持重点建设;但是这种倾斜必须有度,倾斜过度造成通货膨胀,此滥彼缺,又会影响经济的稳定。又如投资宏观决策要求合理确定投资规模,这不仅要洞察其临界点,而且要把握住一个数量区间,即适度规模区间,方能奏效。今后,在提高定性分析的质量基础上,很有必要强化定量分析,根据定性分析的原理,应用经济数学方法与电子计算机等手段进行定量分析,来说明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的数量关系。
(四)以我为主,洋为中用。
 研究投资经济学,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但同时也要注意和借鉴外国的有益的经验。西方发达国家,他们有叫丰富的投资经济理论和管理实践,我们应该积极学习,洋为中用。我们的原则是: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投资经济学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投资的基本概念和投资的基本理论。第一节首先从投资的含义出发,介绍了投资的不同社会形态与经济运行格局下对投资的不同理解;接着论述了投资的本质和投资的分类;最后详细分析了投资的作用。第二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分析了我国投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西方投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最后一部分对中西方投资理论进行了对比分析。
(本章要点)
●投资的基本含义
●投资的实质与分类
●投资的作用
●中国投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西方投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关键术语)
直接投资 间接投资 投资乘数 资本积累
边际效用价值理论 现代投资理论 金融投资理论
(本章思考题)
1.简述投资的含义与实质。
2.简述投资的作用,并结合实际加以说明。
3.简述中国投资理论发展的历程。
4.简述西方投资理论发展的历程。
5.对比分析中西方投资理论发展的异同点。 
 


第五节投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投资学的研究对象
1、什么是投资学或投资经济学?
 是研究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中,投资的一般规律和不同投资的特殊运动规律的一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
2、投资学的研究对象
投资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和特殊内容。这种研究内容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方面。
(1)从宏观来看,投资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中的投资问题,主要分析投资消费、财政收入、信贷规模、产业结构及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等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为学科投资经济学在宏观方面主要是分析研究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布局以及投资的资金市场等,即宏观经济中的投资规律。
(2)从微观方面来看,投资经济学主要研究不同的投资主体,根据各自的实际,分析研究投资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以及微观投资运动的一般规律和不同投资的特殊规律。
微观投资理论主要研究有价证券等金融投资活动,阐述证券价格、证券收益与风险的关系等。
3、投资经济学的任务
投资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投资学的任务,即阐明投资学的基本理论和投资运行的一般规律,以及不同投资运行的特殊规律,结合我国的投资实践,总结我国投资领域的基本经验,对不同投资运动的特点进行理论探讨。

第五节投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投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循环与周转理论,是投资学的理论基础,只有根据这个理论才能真正阐明投资的特点,搞清投资收益的来源和创造过程,认清各种投资的特点及其运动规律。
马克思在其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中指出:生产性投资在其运动过程中,依次采取三种职能形式,经过三个阶段,实现其价值增殖的运动。
G——W···P···W’——G’·G——W···P···W’——G’
(一)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形态:
1、货币资本G:投资的资本、(流通)(货币形式)
2、生产资本W:生产过程中资本(生产资料等实物)
3、商品资本G’:价值更多的资本(商品形式)
(二)资本的三个阶段:
1、购买阶段:投资者利用准备投资的资本(G),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Pm)和雇佣劳动力(A),使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2、生产阶段:投资者把购买的生产资料和雇佣的劳动力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消费,生产出包含创新价值的一定数量的商品。生产资本随即转化为商品形态。
3、销售阶段:通过销售收回原始的垫付资金和实现价值增殖。资本的循环:G——W···P···W’——G’ 

二、投资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研究投资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法,它是探索和揭示经济运动过程的客观规律,并指导经济实践的科学方法。我们在具体运用这一基本时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投资活动的实践经验,是本门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其理论的主要来源。研究本门学科,要在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系统总结实践经验,力求把这些经验升华为理论,探索、概括和阐明投资运动固有的规律性,以及切合中国实际的投资管理原理和方法,不断丰富本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并用这些经过检验的科学理论去指导经济建设中的投资实践。
(二)系统分析,动态研究。
 经济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断发展变化的。研究投资经济学,必须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坚持静态分析研究和动态分析研究相结合。系统分析,指的是从整体的联系和过程的联系来认识事物,反对孤立地、片面地看待问题。投资本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或者说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对于投资这一系统的活动,如投资规模、结构和布局等重大问题,应当置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技术活动的大系统中考察、论证,要与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分析论证。就投资系统的内部结构而言,它又是投资领域各层次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各级管理部门的投资调控、各有关经济实体的相关投资活动等的有机集合体,研究投资经济,还要从这些有关系统的互为作用、互为制约以及国家、集体、个人的相互关系方面加以综合分析和探索。投资运动全过程贯穿于投资决策、投资实施和投资回收各个阶段,在投资经济理论研究中,理所当然地要研究投资运动全过程各阶段、各环节的经济现象及其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动态研究,是强调要重视运用发展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来分析研究投资经济问题,反对僵化的立场和态度。投资经济活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对它的认识绝不会一次完成。投资经济理论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投资建设的过去和现在,而且要着眼其发展趋势和未来,加强对预见性的、指导性的研究。坚持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研究时要紧密联系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一定的经济关系,对影响投资活动的各种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估量和分析研究,以期从动态活动中作出正确的判断,探索投资客体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任何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一方面,具有质的规定性;另一方面,有其一定的数量关系。研究投资经济学,必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是基础,只有在定性分析前提下,定量分析心中有数,才能充分说明问题。质的规定性把握不住,甚至扭曲和搞错了,定量分析再仔细也无济于事。摸清经济现象的性质,对于保证投资的正确方向,高效益、按比例地发展经济,十分重要。但是同时也应看到,事物的一定的质,蕴藏在事物的一定量当中,经济现象有数量界限,经济规律有数量表现,离开数量分析就难以摸准它们的性质,必须通过详细的定量分析,才能确切地认识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例如,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要求调整投资结构,实行投资倾斜政策,支持重点建设;但是这种倾斜必须有度,倾斜过度造成通货膨胀,此滥彼缺,又会影响经济的稳定。又如投资宏观决策要求合理确定投资规模,这不仅要洞察其临界点,而且要把握住一个数量区间,即适度规模区间,方能奏效。今后,在提高定性分析的质量基础上,很有必要强化定量分析,根据定性分析的原理,应用经济数学方法与电子计算机等手段进行定量分析,来说明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的数量关系。
(四)以我为主,洋为中用。
 研究投资经济学,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但同时也要注意和借鉴外国的有益的经验。西方发达国家,他们有叫丰富的投资经济理论和管理实践,我们应该积极学习,洋为中用。我们的原则是: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投资经济学




 










17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为了达到最快的下载速度,推荐使用快车下载本站软件,千万不要使用迅雷下载,因为迅雷下载有很多问题。
* PDF文件请使用foxit pdf阅读,PDG格式为超星阅读器格式DJVU格式,电子书制作视频教程,如何将电子书放在手机上看,重复下载不会重复扣点的前提是:用户登录后不能退出去。如果退出去,就有可能重复扣点。
游客每天只能下载50个免费电子书(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会增多下载免费个数,因为每人下载阅读50本书已足够)。如果要继续下载更多,必须进行游客下载点数充值
下载前请先启动迅雷软件,如果还没有下载,那就请赶快安装迅雷。这样才能顺利快速的正常下载。
* 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 版权说明:所有电子书均为3~10年以前的电子书,大部分为5年以前的电子书,本站绝无最新出版的电子书。但仍旧存在很多经典、精彩之著作。

本类热门下载

相关下载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