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 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二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三章 国家课程标准 第四章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第五章 新课程的评价 第六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 第八章 校本课程开发 第九章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第十章 教师专业发展 第十一章 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 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七次比较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详见“培训材料”:161-163) 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1996年7月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专家,对全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进行调研。总计调查了全国9个省(市)近16000名中小学生2000多名校长、教师和50多位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的落实状况、教学内容的适应性、教与学过程中的问题、考试与评价的问题等。结果发现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状况确实存在一些有悖于素质教育要求、有悖于教育规律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课程目标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严重偏离;课程内容偏多偏难,要求偏高而且与课程目标有一定偏离;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不容乐观;考核方式单一,结果处理不当。 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一)全球化趋势 (二)信息化趋势 (三)个性化趋势 (详见“培训材料”:163-165) 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二)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三)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四)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五、新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三)课程结构的重建 (四)国家课程标准 (五)教学过程的改进 (六)教材的开发与管理 (七)发展性的课程评价 (八)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九)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十)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详见“培训材料” :166-169) 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六、义务教育新课程推进进程 2001年 42个实验区 0.5%-1% 2002年 570个实验区 18%-20% 2003年 1642个实验区 40%-50% 2004年 70%-90% 2005年 100% 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七、高中教育阶段“新课程”推进情况 (1)2004年秋季,4个省(自治区)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约占总数的13%;(2)2005年,江苏省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约占总数的25%-30%;(3)2006年,安徽、辽宁、浙江、福建等四省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原计划15—18个省份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约占总数的50%-60%);(4)2007年,已有15个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进入新课程; (5)2010年前,全面推开。 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思考与练习” 参考答案 1:A 2:B 3:A 4:ABCD 5:ABCD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参见:P166 第二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一、新课程的目标 新课程目标的确定 基础教育各阶段的课程目标 (详见“培训材料” :170-171) 新课程目标的时代意义 1、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 2、对以往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了新的界定 3、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目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第二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二、 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一)体现了全新的课程结构原则(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二)形成了较严密的课程综合与分化的体系结构(新课程总体结构是: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三)对一些传统课程进行了改造或整合 (经过改造或整合的课程主要有: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科学(3-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3-12年级)、艺术(1-12年级)、历史与社会(7-9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通用技术(10-12年级) ) (四)普通高中新课程呈现出三级结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 ) (详见“培训材料” :173-175) 第二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三、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的结构 第二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第二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四、高中教育阶段“新课程”结构 第二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第二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1:D 2:ABC 3:综合;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分科 4:综合实践活动 第三章 国家课程标准 一、新课程标准的性质及框架 (一)课程标准的性质 (二)新课程标准的框架 (详见“培训材料” :176-177) 第三章 国家课程标准 二、新课程标准的陈述 (一)课程标准陈述的基本方式 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2、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二)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详细陈述 第三章 国家课程标准 三、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一)是“学科” 还是“课程”? (二)是“以教为本”还是“以学为本”? (三)是“刚性约束”还是“弹性空间”? (详见“培训材料” :177-179) 第三章 国家课程标准 四、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意义 (一)它标志着全面推进与具体落实素质教育成为现实。 (二)它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三)它标志着教材真正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 (四)它标志着教学方式的革新有了标准。 (五)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 (六)它标志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有了希望 第三章 国家课程标准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1:C 2: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国家管理;评价课程 3: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四章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一、什么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 第四章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二、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一)要明确教师的职责 (二)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三)确立新的教学观 (详见“培训材料” :182-183) 第四章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1:ABCD 2:ABCD 3、略 第五章 新课程的评价 一、教学评价 (一)从“甄别”走向“发展” 新课程旨在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二)教学评价的综合框架 ⒈设计评价标准 (大体包括:备课 、课堂教学 、布置作业 、课外辅导 、对学生的评价 ) ⒉设计教学评价工具 ⒊收集和分析信息 ⒋对教学工作提出改进意见 (详见“培训材料” :184-185) 第五章 新课程的评价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 1、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 3、教学策略与方法 4、教师专业素养 5、教学结果 (详见“培训材料” :185-187) 第五章 新课程的评价 国内主要通过专家咨询和调查研究得出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下面是江苏学者具有代表性的概括(七个方面,25条) 第五章 新课程的评价 Ⅰ教学思想 1.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 2.有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是否尊重; 3.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Ⅱ教学目标 1.教师能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目标; 2.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否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 3.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所有的活动是否都是围绕着课堂教学目标进行的。 第五章 新课程的评价 Ⅲ教学内容 1.教师是否熟悉教材和学科教学大纲; 2.能否在钻研教材和学科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精选教学内容; 3.能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 第五章 新课程的评价 Ⅳ教学过程 1.教师能否做到讲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准确熟练,论述和运算严密,举例贴切; 2.教师能否在遵循“启发诱导、联系实际、形象直观”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3.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否做到在知识的传授和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8.21.ppt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