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课件由【语文公社】max.book118.com情提供QQ:764723079 *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一)、说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来为难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向曹操借到十万多枝箭,最后令周瑜不得不自叹不如。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宜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性格,同时,课文的思考练习主要设计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练习。 (二)、说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互相解决。(这是能力的培养) 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以及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重难点: 1、学习课文,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互相解决。 二、说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再加上课后思考题中有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我将本文的教学方法设计为自主、合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问题能力。 三、说学法: 以品读感悟为主,采用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演一演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及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引入新课 2、设境质疑,触发探究。 3、出示专题,重点探究。 4、巧问设疑,深化探究。 5、总结课文,疑难探究。 6、课外扮演,拓展延伸。 (二)、设境质疑,触发探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老师设境:让学生猜一猜,困扰老师的是文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读文,猜问题。 (设计意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挖掘,才能发现它。这一环节,我通过创设猜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初读探究的强烈兴趣,能较好地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主动性。同时这一初读环节的实施,还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表层”,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出示专题,重点探究。(品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老师公布心中困扰的那个问题,并用课件显示本节课的重点探究专题: 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 2、布置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课文中的哪些材料与这个问题有关,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感悟。 3教师用课件出示回答问题格式 汇报形式: 我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我的根据是—————— (读一读文中的材料),然后再具体说说我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的。 知天文 熟人心 有计谋 识地理 品读感悟: 诸葛亮说:“……不过这事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用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驽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多名弓驽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品读感悟: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清。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品读感悟: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品读感悟: 设计意图: 1、出示专题探究是本节阅读课的关键,我用课件出示困扰心中的那个问题,(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其实就确立本节课重点探究专题,因为这个问题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涵盖了课文的最大内容;第二,它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花一番精力研究、探索;第三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它的答案是多元的,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第四,它是逆向性,因为它必须根据文中已知内容去推断未知,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2、在学生合作探究专题的过程中,老师深入课堂巡视、点拨,以及要求学生按照定规则来交流汇报,这些指导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解决研究专题,提高探究性阅读的效率。 3、在学生汇报过程中,适时适度出示重点语段课件,让学生品读感悟,进一步深化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认识。 (四)、巧设疑问,深化探究。( 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1、老师设疑:文中描写诸葛亮语言时,只有一处提示语的中间用了一个修饰限制的词语,那就是一个笑字,请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在笑谁,为什么而笑。 2、让学生在读文思考的同时,用课件出示回答格式:“诸葛亮在笑——(谁),笑他的——(什么性格),这是一种——的笑。 3、师小结,相机引出第二个问题:周瑜倒底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 4、相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
课标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ppt说课课件.ppt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