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脉的变化》教学设计——李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有根据的推测“老年山脉”初期的形态特点。 用模拟试验的方法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 能通过分析模拟试验的结果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地球表面岩石的变化。 3、科学知识目标: 能解释“老年山脉”和“幼年山脉”的含义。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造成地球表面的岩石不断破碎的原因。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风化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设计模拟试验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美丽的山川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壮美绮丽的山脉风光。 2、每组发下两幅不同形态的山脉图片 3、师:这两幅图片中的山脉相同吗?它们是什么养的 4、学生思考回答。 5、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但它们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第一段话。 6、学生读完后提出问题:你现在知道这两座山脉不同的原因了吧 生回答:因为他们形成的时间不同,起伏平缓的山脉形成于3亿多年前,被称为“老年山脉”, 险峻陡峭的山脉形成于6000多万年前,被称为“幼年山脉”。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7,继续提出问题:同学们计算一下,老年山脉与幼年山脉相差多少年, 生算出相差2亿4000万年, 师:时间长不长啊,那么大家想想老年山脉在形成初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生思考回答。 师: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山脉发生了这种变化呢? 二,猜想假设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大胆猜一猜险峻陡峭的幼年山脉是受到了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变成平缓的老年山脉的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并说出你的理由、根据。 2,学生猜测,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学生感到困难后给出提示: (山脉主要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破碎是造成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岩石破碎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 3.交流猜想。 ①各小组交流猜想,并说一说猜想的依据。 (教师适时启发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有可能影响到山脉形态变化的自然力量,并以“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追问学生猜想的理由。) ②教师以板书整理学生的发言。 学生可能会想到的因素有: a.温度的影响。 b.水的作用。 c.生物的作用(如植物根的生长)。 d.其他物质的腐蚀作用(如酸)。 e.风的力量 三、设计方案 1、师:关于引起山脉变化的原因,你们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那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用什么办法证明你的想法是正确的呢?(学生会想到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 那么现在我们就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一种自然力量对山脉的影响 2引导提示学生根据实验桌上的物品来验证温度的变化对山脉的影响 3,弄清给出材料所模拟的自然事物 4,给出实验步骤,学生明确做法 5,小组分组开始实验,讲清注意问题 6,填写实验现象 7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研究其他自然力量对岩石的影响。 板书设计 山脉的变化 老年山脉:起伏平缓,形成于3亿多年前 幼年山脉:险峻陡峭,形成于6000多万年前 引起山脉变化的原因可能有: 温度的变化 水的影响 生物的影响(如植物生长) 酸雨 课后反思:“地表缓慢变化”单元是在上学期学习了“地表剧烈的变化”单元的基础上,探究影响地表缓慢变化的诸多外力因素。由于引起地表变化的诸多因素对山脉的影响极其缓慢复杂,对只有短短几十年生命历程的人类生命个体来说,是无法观察到其变化的全过程的。因此,本课将引领学生对引起山脉缓慢变化的诸多外力因素进行想象、分析、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试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作用与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不断进行、永不停息的复杂过程。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适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但是在具体过程中,考虑到农村学生的现实水平,我过多的引导,让学生没有了探究的空间,这也是我这节课失败的地方,而且在时间的把握上不很好。以后我会更加努力,改变自己的一些教学观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山脉的变化教学设计-李.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