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三册学科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一)教学内容 领域 分类 内 容 数 与 代 数 ·乘法的含义 ·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乘法竖式。 ·除法的含义。 ·用乘法口诀求商,除法竖式。 ·求几个相同数连加和的简单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时、分、秒的认识。 空 间 与 图 形 ·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图形的直观认识。 ·线段的直观认识。 ·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的认识,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 ·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 ·东、南、西、北等方向的认识。 ·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统计 与 概率 ·用方块图(一个方块表示一个数量)收集和描述数据。 ·简单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 践 与 综 合 应 用 ·快乐的队日活动(联系乘法的含义,用乘法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有趣的七巧板(认识七巧板,用七巧板拼图形)。 ·量一量(选择合理的工具和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 ·算“24点”(在游戏中练习学过的四则计算)。 ·田园风光(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乘法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熟记1-4的乘法口诀,编乘法口诀,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乘法口诀(一) 教学重点:熟记1-4的乘法口诀,编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把记忆乘法口诀和应用乘法口诀紧密结合。 3、认图形 教学重点:认识三种基本的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学生在对图形的拼剪折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及联系。 4、认识除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经历平均分物体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5、口诀求商(一) 教学重点:能比较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除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厘米和米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线段,会画线段,量线段的长度,认识厘米和米,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动手实践能力。 7、位置与方向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运用语言描述物体相应的位置,会用东西南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位确定其他三个方位。 8、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熟记7-9的乘法口诀,计算有关的表内乘除法,会用竖式计算表内乘除法。 教学难点:熟练记忆和应用乘法口诀。 9、时、分、秒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能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 教学难点: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10、观察物体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观察物体,并在实物与相应视图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 教学难点:判断从左右两个方位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11、统计与可能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过程,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2、期末复习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应用学过的表内乘、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经历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能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 ·经历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活动,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利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相应的除法。 ·初步认识简单的乘、除法竖式,初步学会用竖式计算表内乘、除法。 ·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用学过的乘、除法计算解决求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和以及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 ·能联系生活实际认识时、分、秒,具有初步的1时、1分、1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时=60分,1分=60秒。能正确说出钟面上表示的是几时几分。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用如“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会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初步认识多边形、能正确区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能用折、剪、拼等方法把一种图形变换成另一种图形。 ·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初步认识线段的一些特征,会用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建立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能在具体情境中,用如“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能在现实情境或平面图上分辨东、南、西、北,会用这些表示方向的词语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有时是不同的;能区分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同一个物体的不同图形。 (3)使学生经历从简单实际生活情境中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学会用方块图(一个方块表示一个数量)表示统计的结果,会看图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和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数学思考方面。 (1)使学生在认识乘法、除法的含义以及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 (2)使学生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确定位置、辨认方向、观察物体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应的视力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积累开展统计活动的方法和经验,丰富对简单统计活动的体验、发展统计观念。 (4)使学生在用乘法口诀计算相应的除法,用表内乘、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的长度,以及根据统计结果提出或回答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和方法从生活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用学过乘、除法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在简单的统计活动中,初步体会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 (3)使学生在拼图形、测量长度、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观察物体以及简单的调查等活动中,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4)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并在交流中更清楚地认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乘法口诀、观察和发现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方向、用方块图表示统计结果以及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等活动,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使学生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测量或估计物体的长度、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开展简单的调查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思考的合理性。 (3)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初步养成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理念 1、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交流等活动,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加强知识的应用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注重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注重情感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应激励学生学习,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习 发挥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四、学生情况分析 五、改进教学方法与措施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进度表 max.book118.com 单 元 周 次 日 期 一 1 9.1 至 9.3 认识乘法 练习一 1 2
数学二年级教学计划(改过).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