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教育资源 > 小学初中 > 小学
四年级第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doc
运行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教育语言:简体中文
教育类型:国产软件 - 小学初中 - 小学
授权方式:共享版
教育大小:100 K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2-02-25 09:25:27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教育真真棒!就请您
      39%(9)
  • 差的评价 此教育真差劲!就请您
      61%(14)

四年级第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doc介绍

第四单元  土地养育着我们
主题一   人们在土地上耕耘
引导课  餐桌上的发现
教学目标:
1、了解食物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维护生命的最基本需要。
2、帮助学生引发思考,产生了解食物来源的愿望。
教学准备:
教师应对当地的饮食、菜肴和食物构成及特点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并且知道这些食物、菜蔬的来源以及与土地的关系。
教学过程:
1、导入。引导学生:“我们每个人天天都要吃饭吃饭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之一。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探究我们每天的饮食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全班探究活动。“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每天主要需要哪些食物。”请学生观察教科书插图,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全班交流:画面的餐桌上都有哪些食物?
3、教师可以将这一话题展开,然后进行讨论:“我们这里主要出产哪些食物?”“你平常喜欢吃什么?”这一讨论主要是指向带有地域性特点的食物和菜蔬。讨论时,教师根据自己对当地饮食、菜肴、食物构成和特点的了解来把握。
让学生阅读豆博士的话,并明确:食物是保护和维护生命的基本需求。即食物是每个人正常生活离不开的,是必须满足的需求。
3、小组讨论。观察并阅读本页图画乐乐和小文的话,分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实例说明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都是从哪里来的。”然后交流汇报:“例如,面粉、大米、玉米等粮食是在土地上种出来的,白菜、萝卜等蔬菜也是在土地上种植出来的,鱼类等水产是从河湖、海洋中捕捞或养殖的,禽、肉、蛋、奶等食物是通过养殖生产出来的。”
4、阅读妞妞的话并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明确:人要维持正常的生活,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我们所需要的食物都是来自土地、河湖、海洋,来自养殖。
5、布置课下的调查和思考:“食物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课题1、萝卜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以萝卜的生长过程为例,体验农业劳动的过程。
2、了解农业的收获与农民收入及生活的关系。
3、形成尊重农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人们要维持正常的生活,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我们所需要的事物大多是土地上通过劳动获得的。但是,人们是怎样通过农业劳动从土地上取得收获的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虎子和爷爷是怎样种萝卜的吧。
二、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本课题的七幅图画,通过讨论或谈话的方式知道:
第一幅图画是播种。第二幅图画是间苗。第三幅图画是除草。第四幅图画是给正在生长的萝卜培土。第五幅图画是灌溉。第六幅图画是收获。第七幅图画是在获得了好收成以后,虎子和爷爷有了收入,精打细算地把收入用于日常生活。
三、阅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从收获中留下自己需要的以后,要把剩余的部分拿到市场上卖掉?”“为什么收获的季节是最开心的季节?”
四、阅读教科书中“虎子家卖萝卜的收入和支出帐目”。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虎子家为什么要用卖萝卜的钱买这些东西?”
对照虎子家的劳动收入方式。讨论:和自己家的收入方式有什么不同?自己的父母是怎样通过劳动来维持家庭经济来源的?
总结。教师肯定学生的讨论成果,并概括出农民在土地上生产食物是十分辛劳的,农民们通过他们的劳动得到收成,用于维持他们的生活。
课题2、从种植到收获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周期长,在农业生产中要遵循“不违农时”的规律。
2、了解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
3、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不同的地区适宜种植农作物有一定的规律。
4、知道土地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食物,保证着人类的生存,从而对生养我们的土地产生由衷的敬意。
教学准备:
日历(应同时标注有公历、农历和节气)、中国政区图及用于标注的相关农作物的图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从虎子讲述的‘萝卜的故事’中了解到,从每年3月初种植到5月底收获是萝卜最佳的生产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好的收成。这是为什么呢?
2、讨论问题:光照和温度有什么关系;晚照、温度和农作物的生长的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了解一年中“在自然条件下,只有在一段时间里的光照、温度才适合有关农作物的生长”。
3、阅读课文中虎子说的话,结合观察七幅图画通过讨论知道在农村,一年之中春种、夏管、秋收、冬闲的过程。引导学生讨论:“结合你在生活中的体会,谈一谈四季里温度和天气有什么特点。”
4、教师讲解。“我们的祖先按自然规律,按照季节的变化确定农时,总结出一年里的二十四节气。”组织学生阅读本课题的第二段课文和表格,明白表格中的冬小麦、玉米、黄瓜的种植、生长和收获的节气是固定的。
5、教师小结。朗读并学习背诵二十四节气歌谣。
第二课时
1、导入:农作物的种植不仅和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一个地方并不是什么都能够种植或出产的。比如我们每天吃到的食物,商店里出售的食品、蔬菜、水果,并不都是我们这里生产的,有的是本地出产的,有的是从外地运来的。
2、全班讨论:你知道哪些农作物生长所要求的土壤、气候是不同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
3、阅读中国政区图,通过政区图上的图例了解主要农作物在我国的分布。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南方几乎不生产小麦?水稻在北方也有,可是为什么要少得多?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在讨论过程中,不一定只有教师讲,可以由学生汇报作业成果,教师做适当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当的条件,其中光照、温度、水、土壤等条件是最重要的。
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我们这个地区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我们每天吃到的食物、商店里出售的食品,哪些是本地出产的,哪些是从外地运来的?
4、探究活动。观察教科书第10页图画所出示的小麦、玉米、甘蔗、大豆、苹果、花生等农作物,并讨论:这些粮食、蔬菜、水果最早是从哪里来的?
5、阅读与总结。
课题3、妞妞的困惑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所造成的危害。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可是,由于这些年来,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地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得许多农产品中都有残留农药。对此,生活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也就是妞妞的困惑。
二、全班讨论。
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1页的图画和课文,教师提问学生:“我们只是普通的消费者,面对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中有残留农药,我们怎么办?”
三、探究讨论。
对于豆博士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妞妞的另外一个困惑,应该怎么办呢?你们有什么好建议吗?
四、教师小结。
概括讨论中的要点。
主题二   在希望的田野上
课题1、从传统到现代
教学目标:
1、了解在长期的传统农业生产实践中,人类发明了简单的农具,这些农具是人手的延伸,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2、通过体验,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的态度。
教学准备:
搜集本地区常用的简单农具的资料,既可以是文字、图片等文本资料,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准备一些小农具实物。
教学过程:
1、导入:农作物的生长不仅依靠自然规律,在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还要靠人们的辛勤劳动,为此,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简单的农具。它们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劳动的效率,所以,这些看似简单的农具,其实都凝聚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
2、观察活动。探究教科书12页的插图出示的是什么农具,做什么用的?使用这些农具有什么好处?
3、体验与交流:本地区经常使用哪些简单的农具,使用这些农具有什么好处?
4、阅读书第13页的课文和插图,并思考:这四幅图反映了农业生产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生产效率有什么变化?
5、总结:农业生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衣食之源。人类从双手采摘开始了农业劳动,后来人类学会了种植与收获,从徒手劳动到发明简单的手工农具,从依靠人力、畜力发展到现代农业机械化,无不凝聚着劳动者的智慧,凝聚着劳动者的伟大创造。
课题2、劳动者的创造
教学目标:
1、知道四川的都江堰和新疆的坎儿井是世界上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2、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而自豪的态度。
教学过程:
1、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从简单手工工具到现代农业机械的伟大成就。其实劳动者的创造还远不止这些,下面我们去参观瞻仰一下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吧!
2、阅读讨论。
阅读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讨论:“农业生产中的“靠天吃饭”是什么意思?”
3、探究活动一。
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4页有关四川都江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都江堰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4、探究活动二。
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5页新疆的坎儿井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在新疆干旱少雨地区,为什么要利用坎儿井地下暗渠来运输和使用天山雪水?”
5、教师总结。
教师肯定学生的探究,鼓励他们今后多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
课题3、科学技术改变着农业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提升和改变了农业生产单纯依赖自然的局面,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2、简单了解我国农产品的进口与出口情况,以及我国与世界的农业交流,增强国际理解。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农业科技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2、阅读与介绍。欣赏和阅读书中第16页袁隆平院士的照片和文字,并讨论:谁知道袁隆平院士的事迹和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吗?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补充。
进一步讨论:袁隆平院士科学研究的成果增产了那么多粮食,顶得上增加了多少田地、多少劳动呀,这说明了什么?
欣赏并阅读书上玻璃日光室、无土栽培技术的照片及
四年级第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即日起,本站所有电子书免费、无限量下载下载,去掉了每日50个下载的限制
* 本站尽量竭尽努力将电子书《四年级第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doc》提供的版本是完整的,全集下载
* 本站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本类热门下载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