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P转变与退火、正火 平衡相变;共析相变 陶瓷材料也可以发生 产生珠光体相变的热处理工艺→退火或正火 §1 钢的冷却转变概述 A转变方式 关于过冷A 转变产物与冷却速度有关,不都是平衡转变,所以不能用相图判定和分析 转变图:研究温度、时间、转变产物之间规律的工具 一、A等温冷却转变 (共析钢) 1、C曲线 C曲线分析 孕育期 临界冷却速度 冷却组织 P、B、M 其它钢种 二、 A连续冷却转变(共析钢) CCT图 特征曲线 开始 结束 中止 2个临界冷却速度 混合型组织;不均匀 §2 珠光体组织和性质 一、形态 1、片状P 珠光体P 索氏体S 屈氏体(托氏体)T 2、粒状P Ac1附近长时保温获得 片状珠光体 1、P团 团球区域,受A晶粒影响,对性能影响不大。 2、P领域 片层方向大致相同的区域 3、片间距大小So F+Fe3C厚度之和 与△T 、σ有关,一定温度下 So有最佳值 原A晶粒大小对其没有太大影响 4、相变驱动力用于形成界面 二、晶体学 P团内F与Fe3C有取向关系 F、Fe3C与A无取向关系 三、P的性能 1、片状P 渗碳体呈片状 间距越小→强度、硬度高 Fe3C%多→塑性、韧性降低 C%↑→韧脆转化温度↑ 适合切削加工,连续冷却组织不均匀会影响切削性能 2、球状P 硬度、强度 片状P 塑性、韧性 片状P 疲劳强度 片状P 韧脆转化温度 片状P 形态细、圆、均匀好 冷挤压、冷拔、冷镦性能好 综上所述 不宜制造重要零件,通常是加工、成形时所需要的组织 共析钢P的性能 主要取决于形成温度 冷却温度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表3-1 §3珠光体转变机理 一、概述 1、转变过程:形核、长大。 2、形核: 共析钢:A晶界上 非共析钢:先共析相相界上 3、长大:纵向;横向 二、领先相 早期:A单晶体实验结果,P中Fe3C与先共析 Fe3C取向相同,无晶界,故Fe3C 是领先相。 60年代:多单晶体实验结果F也可以是领先相。 △T小时,向非共格一侧生长→无取向关系 △T大时,同时向两侧生长→共格一侧有取向关系 目前公认结论 共析钢F、 Fe3C均可以成为领先相 亚共析钢→F领先 过共析钢→ Fe3C领先相 三、长大方式 早期:横向形核、长大,交替进行,随之纵向长大 60年代:纵向长大,然后分岔(片较细) 70年代结论:两种形式均存在 §4珠光体转变动力学 一、P转变动力学特点 转变前存在孕育期 温度一定时,转变速度有极大值 具有最小孕育期,此时P转变最快 合金元素对C曲线有显著影响 二、 P转变动力学研究(结论) 1、转变量与时间关系: X=1-exp[(-π/3)×NG3t4] 条件:均匀形核(不优先在晶界处) 产物为球状P团 N、G是常数,不随时间变化 验证:模型有误差 误差原因分析: 形核不均匀(顶角 棱边 界面) N=K t n (K、n常数);N随时间改变,很快饱和,长大速度是主要的 G对ΔT敏感,随ΔT增加而增加 2、Zener假设 等温长大开始,相界面达到局部平衡,并受母相体扩散控制 每个F和Fe3C中的成分都是均匀的,二者平均成分与远离相界面的母相一致 由于相界面是弯曲的,所以A与F、 Fe3C交界处实际碳浓度差Δx 小于相图值Δxe 相变、扩散驱动力∝ Δx 、Δxe Δx与长大速度G的关系公式3-14 G 受碳在A中扩散的影响→根据Fick定律计算→3-15公式 长大速度G简化后:公式3-16,G随过冷度ΔT增加 实验结果验证:吻合 P长大速度极高时→考虑界面扩散→3-17公式 片间距 70nm,体扩散控制 片间距 70nm,界面扩散控制 三、影响P转变的动力学其他因素 1、A晶粒度:细→P形成快 2、A成分: 碳 亚共析钢:碳%增加→F形成困难→ P形成慢 过共析钢:碳%增加→Fe3C形成容易→ P形成快 共析钢:P形成最慢(C曲线最右) 合金 溶入A中,除Co、 2.5 Al %外,其他→慢 未熔碳化物→促进 除Mn、Ni外,其他元素→鼻温升高 原因 合金元素再分配(F、Fe3C中) 改变C的扩散速度 改变共析转变点 提高F的扩散激活能→同素异构→慢 自身扩散慢 硼→不形成间隙或置换固溶体→偏聚晶界→晶界能量降低→形核困难 3、A均匀化程度 未溶F、渗碳体、杂质→促进 4、应力状态和塑性变形 A处于拉应力→促进先共析相→形核,长大,但长大速度几乎不受影响 A处于压应力→反之 §5 先共析转变 一、先共析转变条件 缓冷在两相区中进行 快冷在Ar1以下、阴影线外侧 快冷时先共析相的析出→促进伪共析相形成 伪共析相:F、Fe3C含量、片厚度与平衡态不同) 析出的先共析相%取决于A的wc%和冷却速度 实际冷却先共析相形态与温度、成分关系(图3-29) 二、先共析相形态 1、块状 沿晶网状(F、渗碳体) (粗晶;冷却速度慢;碳%在共析成分附近时容易形成) 等轴状: 晶内、晶界均可形成,过共析钢一般不形成。 晶体学关系:与母相非共格(无取向) 2、针状、锯齿状(铁素体、渗碳体) 魏氏组织 与母相共格或半共格 性能差 产生条件 粗晶钢 中速冷却 §6 合金钢中其它类型的奥氏体高温分解转变 成分:亚共析钢+碳化物形成元素 一、含特殊碳化物的珠光体 先形成合金渗碳体,合金%高时形成特殊碳化物 机理同P转变 转变速度慢 二、纤维状碳化物+F的聚合物 形态多样:团球;树叶状…… 低碳也可以形成全共析组织 性能:好 碳化物:特殊类型(Mo2C、W2C……) 转变机理不详,不是P转变 三、相间沉淀 1、形态:SEM下观察, F上分布点、棒状(5nm)碳化物 2、机理: F台阶长大:在共格、半共格界面析出碳化物 垂直界面观察:碳化物列间距=台阶高度,规则排列 弥散:在F长大过程中析出,因温度低、C%低→扩散短距离→细密 3、动力学影响因素 有C曲线、孕育期 塑性变形→促进 合金元素有影响 四、合金对碳化物的影响 V、Ti、Nb、W钢在650~850℃形成相间沉淀组织 Mo钢在600~850℃同时形成相间沉淀和纤维状碳化物 Cr钢在700℃以上等温,形成P组织;在700℃以下等温,形成相间沉淀和纤维状碳化物的混合组织 五、高温区直接转变产物的力学性能 1、晶界强化:轧制+碳化物钉扎→细晶 2、固溶强化:作用弱,因C与合金形成碳化物 3、弥散强化:足够细、数量足够多 §7 钢的退火和正火 一、退火 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退火主要用于铸、锻、焊毛坯或半成品零件。 退火的目的: 降低钢的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其切削加工性能;均匀钢的成分,细化晶粒,改善组织与性能;消除工件的内应力,防止变形与开裂;为最终热处理作准备。 1、完全退火 目的:改善组织;调整硬度;去除应力 工艺:Ac3+20~40℃→A化→炉冷550 ℃ →出炉空冷 时间:经验值 加热速度 冷却速度 适用范围:中C钢 2、等温退火 目的:同上 工艺:Ac3+20~40℃→A化→Ar1以下等温 特点:时间短、组织均匀。所用时间比完全退火缩短约1/3,并能得到均匀的组织和性能。 适用范围:亚共析、过共析碳钢,合金钢的铸件、锻件等。 3、球化退火 目的:为最终热处理作组织准备;调整硬度以便成形加工 组织:
第3章 珠光体转变.ppt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