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今天同学们要接触到一门新的学科,医学微生物学。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了解了动物、植物都是生物界的组成部分,然而,自然界的组成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这些我们肉眼可以看见的的还有一大群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生物,而这类生物并不因为我们看不见而不存在,那就是微生物。微生物的存在远远造于人类,但是人们对它的了解却始于300多年前。第一位看见微生物的人是荷兰人列文虎克,他是一名布商,在买布的间歇对隔壁的眼睛店的透镜的制作发生了兴趣,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布的纹理,牛的眼睛,甚至于土壤、水滴。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可以游动的不明物,后来证实为微生物。此后一二百年里,出现了一位重要的科学家,巴斯德。他首先实验证明有机物发酵和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而酒类变质是因污染了杂菌所致。他当时是法国的工业部长,但是酿酒业很发达,但是遇到了问题,就是很多酒商的葡萄酒都变算了,于是他在自己的实验室用显微镜在变算的酒里发现了不同于酵母菌的微生物-细菌。成功研制鸡霍乱、炭疽和狂犬病疫苗。到这个时候,人们对微生物已经有了了解,但是对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的研究始于德国科学家郭霍,创用固体培养基,使有可能将细菌从环境或病人排泄物等标本中分离成为纯培养,利于对各种细菌的特性分别研究。他还创用了染色方法和实验动物感染,为发现多种传染病的病原菌提供实验手段。英国医生琴纳首创用牛痘预防天花,为预防医学开辟了广阔途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俄国学者伊万诺夫斯基第一个发现了烟草花叶病毒。到了1929年的时候,另外一个重大的发明产生了,那就是青霉素的发现,弗来明在培养细菌时,意外的将一个平板落在了孵箱外,发现平板上真菌周围的细菌不生长,进一步研究发现是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抑制了细菌的生长,于是青霉素问世了。以上讲述的是微生物发展的早期阶段,那究竟什么是微生物呢,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分三型八大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e)——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如真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karyote)——细胞核的分化较低,仅有原始核,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DNA 和RNA 同时存在。这类微生物众多,有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非细胞型微生物(none cell)——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只有核心和蛋白衣壳,核酸类型为DNA 或RNA 。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属之。微生物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和人类的关系密切,大多数微生物是对人类有意的,只有少数的微生物多人有害。能引起人类及动物、植物疾病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这部分是医学微生物学讲述的部分。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大小和形态细菌(bacterium) 广义——所有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 共性:有细胞壁、原始核质、二分裂、对抗生素敏感狭义——专指其中的细菌观察细菌常用光学显微镜,其大小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进行测量,以微米( μm) 为单位。不同种类的细菌大小不一,同一种细菌也因菌龄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有差异。 细菌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coccus )、杆菌(bacillus )、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 )。 球菌根据细菌分裂的平面和菌体之间的排列方式分双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不同杆菌的大小、长短、粗细很不一致 杆菌不同杆菌的大小、长短、粗细很不一致 螺形菌根据菌体的弯曲分为弧菌和螺菌第二节细菌的结构一、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细胞壁是位于细菌细胞最外层,包绕在细胞膜周围,无色透明、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平均厚度为12——30nm ,组成较复杂,并随不同菌种而异。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不同细菌细胞壁的组成不同,根据革兰染色法将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肽聚糖(peptidoglycan)—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维立体结构)。聚糖骨架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经β-1,4糖苷键连接,在N-乙酰胞壁酸分子上连接四肽侧链,四肽侧链再由五肽交联桥组成。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肽聚糖经这样的三级链接,构成了交叉的、机械强度相当大的空间框架结构,交联率为75% ,坚固而致密。这种三维立体结构的肽聚糖在革兰阳性菌中高达50 层,为其细胞壁主要成分。 溶菌酶能切断β-1,4糖苷键,引起细菌裂解。青霉素能干扰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成的细胞壁,可导致细菌死亡。革兰阴性菌:肽聚糖(peptidoglycan)—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二维平面结构)。聚糖骨架组成与阳性菌相同,也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经β-1,4糖苷键连接,但是缺乏交联桥,只能形成二维平面结构,而且交联率低,只有25% ,故多数侧链呈游离状。这种二维平面的肽聚糖在革兰阴性菌中只有1——2 层,只作为其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磷壁酸(teichoic acid) 磷壁酸为革兰阳性菌特有成分,按结合部位不同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壁磷壁酸结合在细胞壁的肽聚糖的胞壁酸上,另一端游离于细胞外;膜磷壁酸结合在细胞膜上。另一端游离。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外膜(outer membrane) 外膜位于肽聚糖外侧,由内向外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细胞壁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强度 较坚韧 较疏松 厚度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 可多达50 层1-2 层 肽聚糖含量 占细胞壁干重50%-80% 占细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 — 脂质双层—+ 脂蛋白—+ 脂多糖—+ 细胞壁的功能 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细菌一旦失去细胞壁,就变得多形。 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菌体内的大气压是外界的5~25倍,没有细胞壁,必将涨破。参与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与细胞膜一起参与物质交换,细胞壁上有很多小孔,容许小分子物质通过菌体表面带有多种抗原分子,可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L 型(bacterial L form) :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受损后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的细菌。 某些L 型仍有一定的致病力,通常引起慢性感染。细菌L型呈高度多形性,大小不一。着色不匀,无论其原为革兰阳性或阴性菌,形成L型大多染成革兰阴性。细菌L 型生长缓慢,营养要求高,对渗透压敏感,普通营养基上不能生长,培养时必须用高渗的含血清的培养基。 细菌L 型在高渗的含血清的培养基上生长后形成三种类型的菌落细胞膜细菌细胞膜的结构与真核细胞者基本相同,由磷脂和多种蛋白质组成,但不含胆固醇。 细菌细胞膜的功能与真核细胞者类似,主要有物质转运、生物合成、分泌和呼吸等作用。细菌细胞膜可形成一种特有的结构,称为中介体。中介体:是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亦称为拟线粒体。细胞质 核糖体(ribosome) :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游离存在于蛋白质中。 质粒(plasmid) :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 ,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特性。细菌细胞质中含有多种颗粒,大多为贮藏的营养物质。其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 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其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称为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 granule) 。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位于菌体两端,故又称极体(polar body) ,有助于鉴定。核质核质由单一密闭环状DNA 分子反复回旋卷曲盘绕组成松散网状结构。细菌是原核细胞,不具有成形的核。细菌的遗传物质称为核质或拟核,无核膜、核仁和有丝分裂器。功能与真核细胞的染色体相似——决定细菌各种遗传性状。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