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考试策略的复习问题 根据例年考题分析: (一)作为应试学员如何来考虑应试的策略 1.把握考试的重点 (1)从重点章节:三章内容 (2)从例年试题分析:剂型或制剂的概念和特点。(15分以上) 2.材料问题 各材料的性能。 (二)几乎每个章节都有出题点,所以需全面复习。 (三)药剂学学科特点 1.各章相关性较差 2.各章节都涉及到材料 3.制备方法 4.质量评价 (四)新剂型、新技术方面 二、本课程的讲述方式 考点讲给大家第一章 绪 论一、剂型、制剂和药剂学的概念 (一)剂型的概念 剂型:任何一种药物(化学原料药、抗生素原料药、生物制品、中药提取物、基因药物等)用于防病治病,必须加工成便于病人使用的给药形式(如丸剂、冲剂、片剂、膜剂、栓剂、软膏剂、胶囊剂、气雾剂、滴鼻剂、乳剂等),这些为适应治疗、诊断或预防的需要制成药物的应用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dosage form)。 (二)制剂的概念 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诊断或预防的需要而制成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药物制剂,简称制剂(prep aration) 凡按医师处方专为某一病人调制的并指明具体用法、用量的药剂称为方剂。方剂一般是在医院药房中调配制备的,研究方剂的调制理论、技术和应用的科学称为调剂学。 (三)药剂学的概念 药剂学(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1.药剂学研究的对象是药物制剂; 2.药剂学研究的内容有: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五个方面; 3.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技术科学。 二、剂型的重要性与分类 (一)剂型的重要性 1.给药途径与药物剂型 (1)人体有多种给药途径 (2)药物剂型必须根据给药途径的特点来设计与制备,与给药途径相适应。 2.剂型的重要性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剂型的重要性 (1)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 (2)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 (3)改变剂型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4)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 (5)剂型可影响药物的疗效。 (二)剂型的分类 1.按给药途径分类:这种分类方法与临床使用密切结合,即将给药途径相同的剂型分为一类,它能反映出给药途径与应用方法给制剂的特殊要求,但同一种制剂可能其给药途径和应用方法不同,所以出现在不同给药途径的剂型里。按给药途径分类常见的剂型,如经胃肠道给药剂型及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2.按分散系统分类: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应用物理化学的原理来阐明各类制剂的特征,但不能反映用药部位与用药方法对剂型的要求。这种分类可能使一种剂型由于分散介质与制备方法的不同,被分到几个分散系统中,如注射剂可分为溶液型、混悬型与乳剂型。 剂型按分散系统分类可分为:(1)溶液型;(2)胶体溶液型;(3)乳剂型;(4)混悬型;(5)气体分散型;(6)微粒分散型;(7)固体分散型。 3.按制法分类:这种分类方法不能包含全部剂型,故不常用。 4.按形态分类:按物质形态分类,即分为液体剂型、气体剂型、固体剂型与半固体剂型。形态相同的剂型,制备工艺也比较相近。 三、药剂学的研究 药剂学的主要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理论的研究; 2.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 3.新辅料的研究与开发; 4.制剂新机械和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5.重要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 6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7.医药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四、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一)工业药剂学(industrial pharmacy):是研究药物制剂在工业生产中的基本理论、技术工艺生产设备和质量管理的科学,是药剂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二)物理药剂学(physiscal pharmacy 简称物理药学):是运用物理化学原理、方法和手段,研究药剂学中有关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剂型特点、质量控制等内容的边缘科学。 (三)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机理及过程,阐明药物因素、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与药效之间关系的边缘科学。 (四)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采用动力学的原理和数学的方法,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经时过程及其与药效之间关系的边缘科学。 (五)临床药学(clinical pharmacy):是以病人为对象,研究合理、有效与安全用药的科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临床用直接和处方的研究、药物制剂的临床研究与评价、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研究、药物的临床监控、药物配伍变化及相互作用研究等。 五、药剂学的发展 (一)国外药剂学的发展 (二)国外药剂学的发展 模拟试题 1.下列关于药物剂型重要性的错误叙述是(C) A.剂型可影响药物疗效 B.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 C.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化学性质 D.剂型可以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E.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 【答疑编号20010101】 2.下列关于制剂的正确叙述是(E) A.将药物粉末、结晶或浸膏状态的药物加工成便于病人使用的给药形式称为制剂 B.制剂是各种药物剂型的总称 C.凡按医师处方专为某一病人调制的并指明具体用法、用量的药剂称为制剂 D.一种制剂可有多种剂型 E.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诊断或预防的需要而制成的药物 【答疑编号20010102】 3.下列关于剂型分类方法不包括(C) A.按形态分类 B.按分散系统分类 C.按治疗作用分类 D.按给药途径 E.按制法分类 【答疑编号20010103】 4.关于溶液型剂型的错误叙述(E) A.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 B. 溶液型剂型为均匀分散体系 C. 溶液型剂型也称为低分子溶液 D.溶液剂型包括芳香水剂、糖浆剂、甘油剂、注射剂等 E.溶液剂型包括胶浆剂、火棉胶、涂膜剂等 【答疑编号20010104】 B型题 [1-4](1.D 2.B 3.C 4.E) A.生物药剂学 B.工业药剂学 C.剂型 D.临床药学 E.药剂学 1.以患者为对象,研究合理、有效与安全用药的科学 【答疑编号20010105】 2.研究药物制剂在工业生产中的基本理论、技术工艺、生产设备和质量管理的科学 【答疑编号20010106】 3.适合于患者应用的最佳给药形式 【答疑编号20010107】 4.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答疑编号20010108】 第二章 散剂和颗粒剂一、粉体学简介 (一)粉体学的概念 粉体学是研究固体粒子集合体(称为粉体)的表面性质、力学性质、电学性质等内容的应用科学。 (二)粉体的性质 1.粉体的粒子大小与粒度分布及其测定方法 (1)粉体的粒子大小与粒度分布 粉体的粒子大小是粉体的基本性质,它对粉体的溶解性、可压性、密度、流动性等均有显著影响,从而影响药物的溶出与吸收等。 粒径的几种表示方法: 定方向径(显微镜测定)、等价径、体积等价径(库尔特计数法测定)、有效径(称Stocks径)、筛分径(筛分法测得)。 粒度分布:一定量的粉体,不同粒径的粒子所占比例。了解粒度分布的意义,在于了解粒子大小的均匀性,而均匀性对药物制剂研究很重要。粒度分布,常用频率分布来表示,即各个平均粒径相对应的粒子占全体粒子群中的百分比。 (2)粒径测定方法 1)光学显微镜法:测定粒径范围0.5~100μm,一般需测定200~500个粒子,才具有统计意义。 2)库尔特计数法:将粒子群混悬于电解质溶液中。本方法可用于混悬剂、乳剂、脂质体、粉末药物等粒径的测定。 3)沉降法:是根据Stocks方程求出的粒子的粒径,适用于100μm以下的粒径的测定。 4)筛分法:使用最早、应用最广泛的粒径测定方法,常测定45μm以上的粒子。 粒径测定注意的有关事项: 粒径分析前对样品应进行合理的选择与处理;取样应采用一定的方法保证粒子的均匀性,流动样品可采取不同时间取样,静止样品可采取不同部位置取样,然后混合测定;为使取样具有代表性,应适当数量的取样量,大量样品取样量应在100g~1kg;库尔特计数法与沉降法测定是在液体中进行的,为保证粒子的均匀性,可加入适当量的表面活性剂。 2.粉体的比表面积 粉体的比表面积是表征粉体中粒子粗细及固体吸附能力的一种量度。粒子的表面积不仅包括粒子的外表面积,还包括由裂缝和空隙形成的内部表面积。 直接测定粉体的比表面积的常用方法有气体吸附法、还有气体透过法(测外表面积)。 3.粉体的孔隙率 孔隙率是粉体中总孔隙所占有的比率。 1)粉体的总孔隙包括内孔隙、粉体间孔隙。 2)粉体的填充体积(V)为粉体的真体积(Vt)、粉体内孔隙体积(V内)、粉体间孔隙体积(V间)之和。 即:V=Vt+V内+V间 3)孔隙率的测定方法有压汞法、气体吸附法等。常用方法是将粉体用液体或气体置换法测得的。 4.粉体的密度 (1)真密度:粉体的质量(M)除以不包括颗粒内外孔隙体积的比(M/Vt) (2)粒密度:粉体的质量(M)除以包括颗粒内孔隙在内的体积的比值(M/Vt+V内) (3)松密度:粉体的质量(M)除以该粉体所占容器的体积的比值(M/V,V=Vt+V内+V间) 5.粉体的流动性 (1)意义:流动性与多种因素有关,是粉体的重要性质之一。对散剂、颗粒剂、胶囊的分装、片剂的分剂量有较大影响。 (2)评价方法: 休止角:一定量的粉体堆层的自由斜面与水平面间形成的最大夹角。tanθ=h/r,θ称为休止角。θ越小,表明粉体的流动性越好,θ≤40°,流动性满足生产的需要。θ>40°,流动性不好。淀粉θ>45°,流动性差。粉体吸湿后,θ↑。细粉率高,θ↑。 流出速度:是将粉体加入漏斗中测定粉体全部流出的时间。粒子间的黏着力、摩擦力、范德华力、静电力等作用阻碍粒子的自由流动,影响粉体的流动性。 (3)改善粉体流动性的措施 1)通过制粒,减少粒子间的接触,降低粒子间的吸着力; 2)加入粗粉、改进粒子形状可改善粉体的流动性; 3)改进粒子的表面及形状 4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