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言 概 述 (一)所占分值:药学专业知识(一) 药理学60% 药物分析40% (二)考试题型 1.A型题(单项选择题)(1分):只有一个选项是最佳的。 2.B型题(配伍选择题)(0.5分):前面有几个选项,后面有几个题干,一一对应选择。 3.X型题(多项选择题)(1分):有一个以上答案是正确的。 (三)药理学总体概况 新版考试指南共分为四十章 1.总论(第一章~第四章)——药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参数 2.化疗药物(第五章~第十五章)——对病原体、寄生虫、肿瘤细胞有治疗作用的化学药物 3.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第十六章~第十八章) 4.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第十九章~第二十四章)——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5.心血管系统药物(第二十五章~第二十九章) 6.血液、呼吸、消化、免疫系统药物(第三十章~第三十九章) 7.激素类药物(第三十七章~第四十章)——作用于激素系统的药物 一、基本概念 药理学是主要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 药物是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防治或诊断疾病的物质。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机制,即在药物的作用下,机体发生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变化规律。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其动态变化的规律。 二、药理学任务 阐明: 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药动学 三、药理学学习方法 1.理解、联系 2.重点突出 3.记忆方法 4.适当做题 A型题 例题1:以下镇痛作用最强的药物是: A. 曲马朵 B.吗啡 C.芬太尼 D.四氢帕马汀 E.哌替啶 【答疑编号21010101】 答案:C 例题2:以下镇痛作用最强的药物是: A.曲马朵 B.吗啡 C.芬太尼 D.二氢埃托啡 E.哌替啶 【答疑编号21010102】 答案:D 例题3:对厌氧菌有广谱抗菌作用的抗生素是 A.克林霉素 B.甲硝唑 C.多粘菌素 D.利福平 E.罗红霉素 【答疑编号21010103】 答案:A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大纲要求: P10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吸收及影响因素 药物分布及影响因素 药物代谢过程、药物代谢的结果、药物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酶诱导剂及抑制剂 药物排泄途径、药物排泄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峰浓度、达峰时间、半衰期、清除率、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稳态血药浓度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 载体转运(主动转运、异化扩散、膜泡运输) (一)被动转运指药物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转运的过程。 1.主要动力:膜两侧的浓度差。 2.特点: (1)不需要载体 (2)不耗能 (3)无饱和性 (4)药物间无竞争抑制现象 (5)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停止 3.简单扩散的影响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膜的性质、面积和膜两侧浓度差 (1)脂溶性,脂溶性越大,药物越易透过膜 (2)解离度,解离度越小,药物越易透过膜(一般认为非解离型药物才能跨膜转运) (3)浓度差,膜两侧药物的浓度差越大转运越多 (4)药物的分子大小,分子越小,药物越易透过膜 4.药物解离度对被动转运的影响 常用药物多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的化合物,它们在水溶液中仅部分解离,其解离程度的大小取决于药物自身的解离常数pKa和溶液的pH值。 pKa:即药物在50%解离时溶液的pH值,pKa值是各药物所固有的特性 弱酸性药物(HA ) 弱碱性药物(B) 弱酸性药物 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非解离型多,易跨膜转运。 因此:在胃中易吸收;在碱性环境中吸收少。 弱碱性药物 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度少、非解离型多,易跨膜转运。 因此:在碱性肠液中易吸收;在酸性环境中吸收少。 (二)主动转运药物以载体及需要能量的形式所进行的跨膜运动,与膜两侧的药物浓度无关,可从低浓度的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 药物的转运 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胃肠道吸收、肾小管再吸收 滤过———肾小球的滤过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肾小管的分泌 易化扩散———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转运维生素B12经胃吸收甲氨蝶呤进入白细胞 二、药物的吸收 1.吸收药物经血管外给药,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转运过程。常以药物离开给药部位的速率和程度描述。大多数药物吸收过程为被动转运。 2.影响吸收因素: (1)药物理化性质 (2)给药途径 (3)药物剂型 (4)机体因素 3.药物的理化性质 4.给药途径 胃肠道:口服,舌下,直肠, 注射给药:静脉、肌肉、皮下、动脉内、鞘内, 其他给药:吸入,鼻腔、局部、经皮, 胃肠道给药:最常用(安全、方便、经济) 5.首过消除(首关效应、第一关卡效应) 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然后进入全身血液循环。有些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首先被胃肠道或肝脏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实际药量减少的现象。 临床首过消除明显的常用药物: 硝酸甘油、普萘洛尔、利多卡因、丙咪嗪、吗啡、维拉帕米、氯丙嗪 X型题 1.药物的首过消除可能发生于 A.静脉注射后 B.皮下注射后 C.舌下给药后 D.直肠给药 E.口服给药后 【答疑编号21020101】 答案:BE A型题: 1.首过消除的特点不含 A.可发生于口服给药时 B.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C.药物进入体循环前在胃肠道灭活 D.药物进入体循环前在肝灭活 E.使进入体循环的实际药量减少 【答疑编号21020102】 答案:B 2.有关药物吸收描述不正确的是 A.舌下或直肠给药吸收少,起效慢 B.药物从胃肠道吸收主要是被动转运 C.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吸收增多 D.药物吸收指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E.皮肤给药除脂溶性高的药物外都不易吸收 【答疑编号21020103】 答案:A 三、药物的分布 1.分布 指进入循环的药物从血液向组织、细胞间液和细胞内液的转运过程。(大多数为被动转运,为双向可逆过程) 2.影响分布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pKa 、脂溶性等) (2)体液pH值(P14) (3)血浆蛋白结合率 (4)膜通透性:血脑屏障(BBB)、胎盘屏障(P15) (5)组织器官局部血流量 3.血浆蛋白结合 药物吸收入血后部分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成结合型药物,未被结合的称游离型药物。 4.血浆蛋白结合率 血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表示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 结合型药物的特点: ①可逆性 ②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③不易穿透毛细血管壁、血脑屏障及肾小球滤膜 ④饱和性 ⑤有竞争性抑制现象----置换现象 (保泰松-双香豆素、磺胺-胆红素) 四、药物的代谢 药物代谢:在体内经生物转化,以代谢物形式排出——药物自体内消除的主要方式 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 代谢的主要酶: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 酶系——肝药酶 肝药酶:肝脏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对底物选择性不高、具有可诱导性。 A型题:经药酶转化的药物与药酶抑制剂合用后其效应 A.减弱 B.增强 C.不变化 D.被消除 E.超强化 【答疑编号21020104】 答案:B(特非那定、阿司咪唑) 五、药物的排泄 指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1.肾排泄* (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2.胆汁排泄(肝肠循环) 3.其他途径第二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及其应用 一、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作图,称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时曲线),即时量曲线。 单次口服给药后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二、药代动力学参数 峰浓度: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吸收后的血药浓度最大值。 峰时间:指给药后, 达到最高血药浓度所需的时间。反映药物吸收快慢的重要指标 三、半衰期 1.药物消除半衰期(t1/2) 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 t1/2=0.693/k(k: 消除速率常数)。 3.3 个半衰期消除药物约9 0% 6.6 个半衰期消除药物约99% 四、药物的消除 物质反应速度与反应物量的关系:dx / dt = -k x n(k 速度常数) 1)一级动力学 体内药量变化速率:dx / dt = -k x1 = -kx 2)零级动力学(定量) 体内药量变化速率:dx / dt = -k x0 = -k t1/2k0=0.5C0/k0 A型题:一级动力学转运特点描述中错误的是 A.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B.血药浓度与时间作图为一直线 C.半衰期恒定 D.一次给药的AUC与给药剂量成正比 E.一次给药经5个t1/2药物基本消除完全 【答疑编号21020201】答案:B 五、表观分布容积(Vd ) 指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X:体内药物总量 C:平衡时血药浓度 可推测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的结合情况。 六、清除率(clearance, Cl) 指在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将多少容积体液中的药物清除,其单位为L / h或L /(kg · h)表示。是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一个重要参数。 计算公式为: Cl = k · Vd(k :消除速率常数) 七、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F ) 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的一种量度,是用来评价制剂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 八、稳态血药浓度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所包含的面积(通常采用梯形法计算)。是评价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 多次给药的时量曲线和稳态血药浓度(Css ) 以半衰期相近似的间隔时间多次给药时, 经过5个半衰期(4~6), 给药速度和药物消除速度两者达到平衡,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