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建筑房地产 > 建筑房地产ppt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_关于中国城市化的一些思考51p.ppt
运行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建筑语言:简体中文
建筑类型:国产软件 - 建筑房地产ppt
授权方式:共享版
建筑大小:2.97 M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9-12-30 09:55:33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建筑真真棒!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此建筑真差劲!就请您
      0%(0)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_关于中国城市化的一些思考51p.ppt介绍

关于中国城市化的一些思考 秦佑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目录  “人多地少”国情的再思考  发展小城镇要回答四个问题  城市郊区“大盘”开发的政府职能的缺失  墨西哥城的教训与“拉美化”的防止  北京旧城四合院保护与更新的困境   1.“人多地少”已经从“养活”问题转化为“就业”问题 以前讲“人多地少”是“养活”问题,是担心中国的耕地,生产的粮食,能不能养活中国的十五亿到十六亿人。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布朗发表了一个世情报告就是《谁来养活中国》。为此,1996年中国政府发表了《粮食白皮书》,说中国人能养活自己。之后的中国粮食生产证明了这一点。 现在,“人多地少”已经转化为“就业”问题,中国的土地容纳不了8亿农民的劳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成为首要问题。农村温饱问题(养活问题)解决后,是富裕问题,要致富,就这一点土地,怎么办?所以城市化就成了必然的趋势,农民需要往城市里流。这时候,中国人多地少的问题转化成为一个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农村人进入城里又对城里人的就业形成了问题。 2.人口密度问题 “人多地少”不就是人口密度大么?世界上人口密度大的国家不少,许多都还是发达国家。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东部沿海地区,恰恰是这个地区经济最发达,而且还在吸引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入,人口还在增加,密度还在增加。当然,如果当初听了马寅初先生的话,较早就控制人口,现在中国人口少几个亿,事情要好办得多。但是,如果我们的人口真的少了几个亿,长三角、珠三角是不是人口密度就会减下来?也不可能。只要中国的地域差距存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人口集聚效应仍然会有,就必然会有人往这边流。直到地域差异缩小到一定程度,人口分布才可能在“无形的手指挥下”重新调整。“人多地少”不是中国最大(特别)的国情,而“中国是世界上地域差异最大的大国,且政令又要求统一”才是最大的国情。  3.人均GDP空间分布梯度问题 为什么在欧美大城市周围看不到农田,不是因为他们土地多,而是一个人均GDP空间分布梯度问题。在市场经济和土地私有制下,不可能在人均GDP很高(地价也很高)的城市市区附近,保留人均GDP很低的农田生产。中国以前搞城乡二元结构,城市户口和农民户口严格区分,维持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 然而这个二元结构的限制,逐渐限制不了了。大城市周围的农村土地,当地农民自己不种,雇外地人来种,自己盖房子不是自己住,用以出租,农民充分知道他自己那地方的价值,这就造成了所谓的“城中村”问题。中国大城市的发展必然也和国外相似,不可能当北京上海的人均GDP增加得很高的时候,还让周围去种粮食,靠城市边缘保留农田来解决粮食(包括蔬菜)问题是没有必要的,(朱镕基:“我不稀罕那点儿粮食”),也是不可能。  4.“退田还林”问题 几年前,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汪光涛传达中央的意见,北京周围的农田不要种粮食了,改为种树,纳入国家“退田还林”计划。当时我就想,如果让农民去种树,GDP能比种粮高吗?给他补贴就能种好树吗?如果把一些土地划成小块,出售给个人,所有权也给他,建自住的住宅。政府制定规划,限制容积率,限制占地面积,规定绿化要求。用20~30%的地建房,剩下70~80%的地让住家去种树,去绿化,可能比让农民用100%的地种树,绿化效果不会差。还有,一些在国外绿色住宅中行之有效的生态化措施等也可以推广。这些生态和环境方面的正面效益可以平衡占用土地的负面影响。而且,有钱人住高楼想拥有自己的绿化而不能,住在郊区住宅中,庭院绿化是一种消费行为,既拉动经济又提供就业。为这些住户服务可以发展第三产业,解决一部分农民就业问题。而用补贴让农民去种树是政府的行政行为,既无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也难保证。 5.劣地利用 上述的做法,并不一定要用好的农田,北京周围的坡地和荒地的资源量是很大的。但是为什么没有去用呢?因为现在房地产商去郊区,首先想的是,那个地方环境好,景观好,就去那里开发,建的房子可以卖个好价钱,结果往往造成对周边环境和景观的建设性破坏。但是,如果把荒地、坡地、劣地通过政策卖给个人,所有权也给他,通过他自己建房住家,这样,环境就可以变好,原有劣地的生态价值可以提高。至于基础设施,政府出售土地就有了钱,只要政府不想从中赚钱,用售地的钱修基础设施就行了。二战后欧洲一些国家就是这么做的。最后房子也盖出来了,基础设施也做了。他那个基础设施,实际上就是下水系统,还有道路系统,其它基础设施不应该让住户和政府出钱,这个地方有住户,要用电,电力公司就会来拉电线;要用电话,电话公司就会来;要用水,自来水公司也会来,这里有消费,公司就会来投资建设。但是我们现在不是这样,我们现在所有这一切都要房地产开发来兴建,投资最后都摊在住户的房价里面。居民自己掏钱建变电站,无偿交给供电局,电费还照样交,这不合理。 目录  “人多地少”国情的再思考  发展小城镇要回答四个问题  城市郊区“大盘”开发的政府职能的缺失  墨西哥城的教训与“拉美化”的防止  北京旧城四合院保护与更新的困境   发展小城镇要回答四个问题: 谁来住? 住在那里干什么? 谁投资? 如何回报?  “小城镇由谁来住?住在那里的人干什么?”  一说到小城镇,通常是说让离土不离乡的农民来住,脱离了种田,在乡镇企业干工业。小城镇应该是“生产型”的。但乡镇企业当年是在短缺经济下插国营企业的缝隙发展的,现在过剩经济,市场竞争,乡镇企业举步为艰。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大中城市周边发展由‘城里人’住的“居住型”的小城镇!? 前面已经讲到人均GDP的空间分布的梯度问题。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必然会造就一个“中产阶级”,或者叫做中高收入阶层,总有一天会离开市区的高层住宅,住到环境优美的郊区。还有靠养老金、银行存款、股息红利等生活的人也会出现,还有艺术家、个体职业者、小型事务所等。因此在大中城市周围将涌现出由‘城里人’居住的小城镇。 在远离大城市的农村地区建设小城镇,居民当然主要是来自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把农民就地就近转化为市民是我国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战略。但是这样的小城镇也必然是“生产型”的定位吗?的确,很多小城镇以乡镇企业兴镇,其工业特色鲜明。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乡镇企业是政府行为,政府扮演业主和生产者的角色,小城镇当然定位是生产型的。如果政企分开,生产企业独立,产业集约化,资本和产权非本地化,工业区独立于小城镇,行政上不隶属小城镇,在工厂工作的人也不一定是就地转化的“乡亲们”,这时小城镇就可以是剥离了生产功能而只是“居住型”的,做工时间去工厂工作,在工厂是企业的雇员,但回到家里,是城镇的居民。  “谁出钱来建设小城镇?” 当前小城镇建设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现在的小城镇建设大多是政府行为,而政府的钱从哪里来?一是向农民征收,向从农村进入城镇的农民收费;二是向乡镇企业征收,或者自己办企业,政府成为生产者。  一方面,进城的“门槛”太高;一方面,村里的宅基地舍不得放弃,责任田是“最后的退路”。农民进入小城镇的动力不足,却又有大量的人“流动”在大城市;即使在城镇安家,也往往是年轻人住,老年人在村里留守。 谁会是新的投资主体呢?只要改变农村土地的流转方式,这个问题便有明确的答案:农民。农民分得的责任田和宅基地,倘若有一种可行的土地流转方式,农民的土地就成了有形的财产。这时,农民可以理性地处理土地和房屋,然后选择留在村里还是坚决走出去。土地不再是农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_关于中国城市化的一些思考51p.ppt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即日起,本站所有电子书免费、无限量下载下载,去掉了每日50个下载的限制
* 本站尽量竭尽努力将电子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_关于中国城市化的一些思考51p.ppt》提供的版本是完整的,全集下载
* 本站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