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说课稿 《乡下人家》这篇文章作为一个言语交际行为的成文作品,它呈现给读者的无非两个方面:一是言语内容,二是言语形式。从言语内容来看,《乡下人家》为我们依次呈现了“瓜藤爬架图、鲜花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这五个画面;从言语形式来看,它采用了对比、拟人、先分述后总述的方式来向读者说话。这篇文章的言语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显性的;但它所采用的言语形式,对于学生却是隐性的——是个秘密。基于此,我认为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重点应在于学习它的言语形式——也就是学习它的表达方法,学习它怎么向读者说话。 下面,我将详说《乡下人家》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此一课时建构在已经识字、学词、初读课文、抓取课文言语内容并了解了课文叙述顺序的第一课时之上,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学表达”的理念来进行设计。 首先说教学目标。《乡下人家》第二课时的目标只有两个: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 . 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这两个目标,前者关注语言文字训练,后者关注人文性的彰显。第一条目标的达成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本课教学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读书法和谈话法。不读书,就无法从文中获取信息,不谈话,则无法有效解读文本,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运用能力。 接下来,重点说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直接导入,只说一句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乡下人家》 ,请把书本打开,像老师这样立好书。导入力求简单快捷,不挤占训练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 第二个环节,重点朗读第1自然段,学习“对比”这种表达方法。 第一步,训练学生充分地朗读第1自然段(依照朗读试误、教师示范、学生自由朗读、最后齐读反馈的程式)。此一步,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比式的倾听中感受课文的朗读基调,知道不能随随便便读,应该有滋有味地读。 第二步,在齐读之后,与学生对话,提取意象:你看到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感觉?设计这一步,是因为从言到义,必须要经过“象”的转换。学生不凭借词句想像出作者呈现的意象,就无法深刻地感觉到言语的真意——也就是词句中传达出来的“美”。 第三步,再次与学生对话:很有几个同学都说觉得美,作者觉得美吗?他是怎么说的?再读一次,回味一下,是他说得更美,还是你们说得更美?你发现了他说话的秘诀吗?(此处见精彩,要略微展开,但又要节约时间,故设问要改)此一步的目的在于揭示对比这种表达方法,引发对这种言语形式的关注:……比那……可爱多了。 第三个环节,充分朗读第2-6自然段,关注“拟人”,并将“对比”用之于言语实践。 第一步,过渡(乡下人家的可爱之处还有很多,咱们好好读下面的文段就能发现),组织学生充分朗读2-6自然段之后,让学生读出自己发现的“可爱”之处——教师重点抓住“探”、“率领”句指导朗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朗读体会言语情味,关注“拟人”这种表达方法。 第二步,教师与学生对话:前面这五幅图,你感觉自己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顺势引导学生看着图片和语料用“……比那……可爱多了”的句式说话。此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学得的言语形式进行言语实践。 第四个环节,教师小结:1.同学们刚才用很多句话分述了自己对各幅图画的感受;可是作者比你们厉害,他只用一句话就表达了对五幅图画的感受,他是怎么说的?你感觉作者厉害之处在哪里?此一目的在于,在于引发学生对“先分述,后总述”这种表达方法的关注。2.课文写得很美,就像一首诗。看看屏幕,跟老师一起读一读这一首课文中蕴含的诗: 长藤绿叶瓜架,春雨竹笋鲜花。 雄鸡悠闲自在,小桥流水戏鸭。 晚餐天高地阔,归鸟微风红霞。 纺织娘絮语月下,我爱乡村人家。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板书。板书的目的,在于总结从文中学得的表达方法。 先分述,后总述。 ……, 比那……可爱多了。 对比 21 乡下人家 独特 迷人 探 率领 寄居 拟人 长藤绿叶瓜架,春雨竹笋鲜花。 雄鸡悠闲自在,小桥流水戏鸭。 夕阳归鸟入画,明月高挂,纺织娘絮语农家。 长藤绿叶瓜架,春雨竹笋鲜花。 雄鸡悠闲自在,小桥流水戏鸭。 晚餐天高地阔,归鸟微风红霞。 纺织娘絮语月下,我爱乡村人家。
《乡下人家》说课稿(2).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