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第一单元《除法》的教学已接近尾声。对于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学习,学生经历了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计算、估算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一、 1、? 除法竖式计算时,对于退位减,乘法进位有些生疏。原因:乘法进位较以前复杂些,现在的进位通常都是个位向十位进7或进8,于是学生在计算十位上的数字时,容易加错。学生经过一个暑假,对于计算方面的知识技能相对有些遗忘,也是原因之一。 2、? 除法竖式计算时,试商、调商容易出错。原因:调商是对学生估算、计算能力的综合考验,应具备一定的数感。而学生在学习初期,往往是欠缺这方面的能力的,经过多次练习后,这方面的能力才会逐渐完备起来。 二、 1、????? 加强口算练习力度。⑴每天布置一页乘除法口算练习。⑵不定期在练习课中穿插口算比赛,通过采取班级前十名的奖励办法(口算前十名,并且正确率达100%的学生给予贴纸奖励),激励学生提高口算能力。⑶在活动课中,开展算24点,计算接龙等活动。采取以上措施的目的在于:口算是计算中的基础环节,好比楼房里的每一块砖瓦,把基础抓好,对于计算是事办功倍的。 2、??????? 增加计算的有效度。在教学时,提高学生竖式计算的次数,多说多算多分析。 ⑴多说:对于计算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来,运用自己组织的语言,通过同桌互说,小组互说,全班交流的形式,加深对计算过程的感受,并且通过比较自己与他人计算过程的异同,找到更好的计算方法。 ⑵多算:俗话说“熟能生巧”、“百炼成钢”,多练习才能培养数感,即一看到算式,下意识的就能反应出商是几。除法的竖式计算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为避免学生产生厌恶情绪,在练习时也采取多种形式,如:①分小组计算,那么本来需要每人计算6题的就减少为每人2题。学生一看数量减少了,也就乐于计算了。②请学生上黑板板演,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因为学生对于自认为简单的题目,有强烈的表现欲,学生会尽快完成任务以期上台表现,无形中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③同桌互批,由于学生乐衷于当小老师,因此学生在计算时就会下意识地认真起来,生怕在批改时被同桌挑出错。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而且能使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 ⑶多分析:教材中经常会出现:比一比算式之间的异同;估计商是几位数;估计商的最高位是几等等习题,这些题目从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估计能力以及数学思考能力,为学生的正确计算打下坚实后盾。因此在教学时,采取独立思考与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多独立思考,多听取别人的想法,多表述自己的观点,多归纳分析,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有效地探索、解释新算法的能力。 计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但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绝对能让学生受益非浅,事半功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打开四年级的教科书,从开始的认识数到最后的整理和复习,从口算到笔算,从加法到乘除法,从试题到应用题,都充满了估算。可见估算的重要性。 学生对于估算一向感到很棘手,估算意识比较弱,往往陷入准确计算中。所以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三点:(1)、我们得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估算,这对于建立学生的估算意识很重要。(2)、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3)、要使估算的过程尽可能简便。 关于估算的重要性可以让学生从教科书的篇幅上、涉及的面上体会,在日常教学中逐步渗透培养。而估算的基本方法则应引导学生在交流、对比中掌握。乘法估算,关键在于如何对两个因数进行估算。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数。可以说,估算无定法。通过教学,我体会到估算必须符合以下两个要求:一是符合实际,二是计算方便。 例如估算104×49 。 第一种情况:把104看成100,把49看成50;第二种情况:把104看成105,把49看成50;第三种情况:104不动,把49看成50;第四种情况:把104看成110,把49看成50。对于前三种情况学生都能理解,怎样使学生感受到第四种算法的合理性,需要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而不是由教师强加解说的。例如:体育用品商店每个足球售价是58元,王老师带了1000元,准备买14个。他带的钱够吗?学生经过讨论,最后确定:把58看成60,把14看成15,它们的积是900。最后学生达成共识,第四种方法正确,简捷迅速。 估算训练,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大估、小估、中估、四舍五入估。我们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才能体验估算的方法。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尤其是应用题,才能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注意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这样教学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切记一刀切。
本学期第一单元.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