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教育资源 > 小学初中 > 小学
第11册语文教学计划.doc
运行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教育语言:简体中文
教育类型:国产软件 - 小学初中 - 小学
授权方式:共享版
教育大小:72.0 K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2-03-16 09:07:42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教育真真棒!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此教育真差劲!就请您
      0%(0)

第11册语文教学计划.doc介绍

2003学年度
第一学期
班级情况简析:
 班级人数	60人	上学期合格率	100%	上学期优秀率	71.7%		 本学期合格率指标	100%	本学期优秀率指标			 上 期 差 生 率		本 期 转 化 率			本班大部分学生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识字2159个。能辨别常见的同音字和形近字,能认读学过的多音字。会读写学过的词语,懂得意思,一部分会口头或书面运用。能继续学写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毛笔字临帖,坐的姿势、握笔姿势正确,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已学会按要求预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能领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课文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能用归并段落大意和回答几个问题再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初步养成认真细致观察的习惯。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和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列提纲作文。能写条理比较清楚、内容比较具体的简单记叙文。初步学会写复信。写记叙文和应用文能做到语句通顺,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听程度合适的讲话和广播,能抓住主要内容。能辨别别人说话中内容和语句上的正误。能抓住主要内容复述一件事。讨论问题时能大胆发表意见,讲清自己的意思,说话有礼貌。初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憎恨剥削制度,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初步培养热爱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初步形成珍惜时间、艰苦奋斗的品德。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本班学生的思想品德也不同层度地受到了教育,有了一定的进步。
本班中还有五、六个学生由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本学期我打算从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抓起,注意培养后进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其积极性,形成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另外,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调动学习积极性。		
全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是以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为序编排。教材编写时,把《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六年制第六学年的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个训练点。这些训练点根据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语文知识、能力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地安排在第十一、第十二两册教材中。本册教材有阅读训练、习作训练和听说训练三条线索。从纵向看,每一条线索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训练点;21篇,选学课文4篇,习作训练7次,听说训练3次,单元练习7个。
本册教材在阅读训练方面的重点有这样几项:一是继续进行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本册安排了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第一单元)。二是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是本册的一项重要训练,安排了两次,一次是理解什么是课文的中心思想(第二单元),一次是怎样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第三单元)。三是学会读消息(第四单元),了解消息(新闻报道)的特点和阅读方法,四是阅读理解方面的三项训练:一是认识过渡句和过渡段。理解它在连段成篇方面的作用(第五单元)。二是分辨文章的详略(第七单元)。三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六单元)。
习作训练,本学期安排了2次记事(第一、二单元),3次写人(第三、六、七单元),1次写板报稿(第四单元),1次写景(第五单元)。听说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
本册教材是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序来安排单元和课文的,思想品德教育散在无序。综观全册课文,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为了人民的革命事业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严守纪律等的革命传统教育。(2)热爱人民群众、艰苦朴素、做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3)诚实勇敢、勤奋刻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教育。(4)从人民和集体的利益出发,顾全大局、识大体的教育。(5)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6)憎恨剥削制度,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教育。(7)赞颂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教育。
本册教学总的目的要求:
1、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识字118个。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能辨别形近字。会读写331个词语,一部分会运用。
2、继续学写毛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毛笔字临帖,坐的姿势、握笔姿势正确,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借助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认识过渡句和过渡段,分辨文章的详略。会读新闻报道,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点。
4、记一件事能围绕中心写具体。能根据中心思想选择材料,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质,能写好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能抓住特点写景物,能运用过渡句。会写板报稿。
5、听清录音,复述要点。能围绕中心说一段话。能向全班同学说一则新闻,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6、了解革命战士为了人同的革命事业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严格遵守纪律的崇高品质。感受人民的好干部热爱人民、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培养勇敢诚实、勤奋好学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憎恨剥削制度。
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的训练,但仍应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支训练目标上来。课文教学时,要着重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训练点规定的那项阅读基本技能,避免字、词、句、篇都走一遍,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只抓住内容分析,忽视训练重点。在进行阅读重点训练时,要充分发挥每单元前的“学习提示”的作用,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5、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日期	教  学  内  容	课时	备注		一	9.1—
9.5	1、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2、飞夺泸定桥	3
3			二	9.8—
9.12	3、了不起的女孩
□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习作训练)
机动	3
2
1	
		三	9.15—
9.19	练习1
4、数鸡
机动
5、		2
3
1
		四	9.22—
9.26	5、梳羊角辫的小姑娘	
6、才能来自勤奋
○      关心我(听说训练)	2
3
1			五	9.29—
10.3		□童年趣事(习作训练)
练习2	2
2	国庆节休假		六	10.6—
10.10	7、	开国大典
8、我的战友邱少云	3
3			七	10.13—
10.17	9、布衣元帅
□我尊敬的人(习作训练)
机动	3
2
1			八	10.20—
10.24	练习3
10、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赖宁“英雄少年”光荣称号
11、新的跨越	2
2
2			九	10.27—
10.31	11、新的跨越
12、无私的爱
○ 听广播  说新闻(听说训练)
机动	1
3
1
1			十	11.3—
11.7	□写板报稿(习作训练)    
练习4	
13、将相和	2
2
2			十一	11.10—
11.14	13、将相和
14、挂两支笔的孩子
机动	2
3
1			十二	11.17—
11.21	15、庐山云雾
□写一处景物(习作训练)
机动	3
2
1			十三	11.24—
11.28	练习5
16、老师领进门
机动	2
3
1			十四	12.1—
12.5	17、少年闰土
18、卖火柴的小女孩	3
3			十五	12.8—
12.12	○ 电影票应该这样发(听说训练) 
□我的好     (习作训练)
练习6  
机动	1
2
2
1			十六	12.15—
12.19	19、劳动的开端
20、三顾茅庐	3
3			十七	12.22—
12.26		21、古诗三首
□     老师二三事(习作训练)
练习7
机动	2
2
2			十八	12.29—
1.2	期末复习迎考		十九	1.5—
1.9			二十	1.12—
1.16
制订者:王蓉芳
                                               2003年9月
5

第11册语文教学计划.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即日起,本站所有电子书免费、无限量下载下载,去掉了每日50个下载的限制
* 本站尽量竭尽努力将电子书《第11册语文教学计划.doc》提供的版本是完整的,全集下载
* 本站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本类热门下载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