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计划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意义。 3、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4、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 5、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对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形状,大小有较明确的观念。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 6、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及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7、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形成空间观念,并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8、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受到“实践第一”观点的教育,养成仔细计算,认真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2、掌握体积单位、容积单位及体积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和互化。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加深直观性。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2、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图形特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体积是一个较生疏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空间观念的一个飞跃,要通过认真观察,比较他们的形状、大小来认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通过实物、教具,掌握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形成体积单位的表象。 4、在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通过摆木块,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再利用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体积单位间的。 5、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易混淆,要结合实例,利用表格的形式加以联系与区别,使知识系统化。 6、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结合实物教学。 7、教学容积时,让学生动手,分组试验,掌握容积的概念。要讲清容积与体积的区别与联系,知道什么情况下求物体的体积,什么情况下求物体的容积。通过动手量,了解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8、结合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9、本单元计算较多,较复杂,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仔细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计算能力。 课时安排:14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空间观念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今天我们研究。 二、: 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出示例1: 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得出: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指导学生观察、测量。 得出: ??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指名回答。 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 6、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 四、 完成练习三1-4题。 第1题引导学生说说第三个图形有什么特别之处。你是怎样知道的? 第4题可先让学生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互相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是多少厘米。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三第5题。 尝试自己做一个长方体。 第二课时 课 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 2、??使学生空间观念认识长方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冰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连现实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会僧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四、作业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第三课时 课 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空间观念)题。 4、做练习四第51题 先让学生根据表中列述的数据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最后引导学生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各要注意什么? 四、全课小结 同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 练习四第3、4题 第四课时 课 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空间观念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像能力,增强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体积与容积的含义。 难点:体积与容积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透明玻璃杯、大小适宜的水果、水用红墨水染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乌鸦喝水的图片,师:同学们,画面中的乌鸦在干什么?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它为什么要在瓶子里放小石子呢?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 二、操作探究 1.教学例6 (1)实践操作,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 教师出示两个空玻璃杯,提问:这两个杯子同样大,装的水是否相同呢? 师倒水验证。 教师往空杯中装入一个柿子,提问:现在将满杯水往这个杯中倒,会出现什么情况? 将满杯的水往装桃的杯中倒,直至倒满。 问: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 板书:空间 追问:这个柿子所占的空间与剩下的水所占的空间有什么关系吗? (2)操作比较,感知物体占的空间有大小 教师在杯中分别放入柿子和李子,提问:如果往这两个杯中倒水,你认为倒满后,哪个杯中的水会多一些? 师先将两个杯子倒满水,再将水果取出验证。问:为什么装李子的杯的水多? 追问:这说明什么? 引导归纳: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3)比较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得出体积意义。 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问:哪一个占的空间大? 继续提问: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子里,再倒满水,哪个杯子里水占的空间大? 是不是呢?我们来试试。师倒水验证。 师:像柿子、李子、小番茄都是物体,(板书:物体)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体所占空间也是有大有小的。(板书完整体积的意义) 追问:你能举例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吗? 2.教学例7 (1)观察比较,感知容积的意义 出示两个不同的杯子,问:这两个杯子都可以用来装水,我们说它们是容器。(板书:容器) 出示盒子,师:这个盒子可以用来装书,它也是一个容器,你还知道哪些物体也是容器? 你觉得哪个杯子装的水比较多?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解决这个问题吗? 实验,师:哪个容器里装的水的体积大? 容器里水的体积就是这个容器的容积,所以说1号杯子的容积比2号杯子的容积大。 (2)出示例7的图 师:这两个盒子可以装书,我们也可以叫它们容器。你能看出哪个盒子里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师:左边盒子里书的体积大一些,也可以说,左边盒子的容积大一些。 (3)揭示容积的意义 问:什么是容积?说说你的理解。 揭示容积的意义,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