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教材分析 教材编委:陈祥彬 第一部分 教材总体说明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9个单元,其中穿插了2个实践活动,3个数学文化其教学内容如下表: 知识领域 单 元 小 节 课时 数与代数 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中间有0的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18 五、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分数; 13 八、年、月、日 年、月、日;24时计时法 一、克、千克、吨的认识 克、千克、吨的认识 4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 认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 空间与 图形 三、东、南、西、北 认识东、南、西、北;认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7 六、周长 认识周长;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4 四、旋转与平移现象 旋转与平移 2 实践与 综合应用 九、总复习 各单元整理与复习 7 实践活动 办数学小报;做一个家庭年历;小调查注。 二、教学目标 1.从生活实例中感受认识更多数的必要性,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的运算。 2.能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能结合具体的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过程。 3.了解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1年有多少个月,大月、小月的天数以及平年、闰年等概念。 4.认识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5.知道周长的意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6.认识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能图上根据给定的1个方向辨认其余7个方向,能在生活中借助指南针辨认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7.能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8.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9.能应用生活经验,对简单的分数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10.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 11.在认识旋转与平移现象和探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1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通过同一问题的多种解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和实践活动的教学中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13.能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具有合作意识,会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 14.会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具有初步的反思意识。 15.能积极参加对计算方法的探索、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探究等数学活动,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 16.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能克服学习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建立自信心。 17.能在他人的指导下,发觉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1.联系现实生活选材,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内容 2.倡导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主动构建知识 4.加强估算与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5.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6.充分发挥数学文化的作用,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各单元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的安排: 2.编写思路 1)用生动的日常生活场景和人物的对话引起学生对质量及质量单位的兴趣。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想一想、说一说的系列活动来逐步建立质量及质量单位的概念。 3.教学提示 1)注意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和学习内容创设情境,充分准备好教学活动中所需的教具和必要的实物,通过学生的各种操作活动来感知质量,从而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 2)在学习方式上要多采用小组活动、同桌讨论、交流感受等,在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中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4.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建议(第1-7页) 1)主题图 要以图中创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质量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是生活中重要而又应用广泛的计量单位。 (2)克的认识 1是认识质量单位“克”。通过称、掂等。让学生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填一填”让学生能初步运用克对小物品的质量加以计量。 “称一称”的活动要让学生都亲自参与,对使用的测量工具天平应作相应的简单介绍和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读数;其中对1克的感受是重点。 3)千克的认识 2是认识质量单位“千克”。通过两袋500克的碘盐引入1千克的概念,自然过渡到千克和克的进率是1000,教材同时引导学生感知1千克与克的质量区别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1000克=1千克,通过大量的感知体验建立千克的概念。 4)吨的认识 3是认识质量单位“吨”。通过对话引入“吨”的概念,介绍吨与千克的进率,通过“40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引导学生对“1吨”的感知。 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1.教学内容的安排:0的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 2.编写思路 1)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为将来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重要基础。 2)在编排上注重原有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推动作用,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原有知识思考新知识的计算方法。 3)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体现知识的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发展。 4)引导学生思考笔算方法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口算和估算。除安排估算的小节外,把估算贯穿于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中。 5)解决问题强调了学习内容的现实性、趣味性和多样性。 3.教学提示 1)重视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推动作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找准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学习的内在联系,要多采用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主动运用原有知识探讨新知识。 2)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注意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3)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学习。教学中先要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合作交流、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然后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归纳计算方法。 4)重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题材,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第8~12页)。 教学单元主题图时,建议结合学校的实际用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营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1是整十数乘一位数,既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又加深了学生对3个20是60的理解。在“2个十乘3得6个十”这句话 ,隐含了“2个一乘3得6个一”的意思,通过两句话的对比,学生直观地了解计数单位在整十数乘一位数计算中的重要作用。 1时,可以采用猜想、验证的方法,让学生先用自己喜爱的计算方法计算2×3后猜想3个20是多少,再用20+20+20的方式加以验证,证实自己的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2安排的是整百数乘一位数,在计算方法的讨论中,省去了连加这种思路,直接思考3个百乘4得12个百。 2时,应该更放手一些,启发学生直接借鉴例1的计算方法思考例2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从中理解计算方法的普遍适用性。 2)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第13~18页)。 1是由两个连续的、有联系的问题组合而成的,这两个问题都带有明确的估算要求。在估算方法上,都没有明确提四舍五入法,而是看这个数接近哪个整十、整百数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四舍五入法,这和二年级(下)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的编排是基本一致的。此外,这两个问题呈现了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两个方面( “四舍”、 “五入”)。 1时,一是要按先后顺序出现对话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中的现实情景。二是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估算而不进行精确的计算,让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再进行估算方法的探讨。 2也是要用估算解决的问题,在编排体现了估算应用的广泛性,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估算。例2选择“70”作为相同加数,是因为“表中的每个数都接近70或等于70”,例2中算式70×5与结果350间用的是等于符号而不是约等于符号。但是由于“70”是一个不精确的数,所以在答语中还是用大约的说法。 2时,要突出“很快”两个字的要求,使学生得出用加法不能实现这个计算要求,需要思考别的计算方法的结论时,教师再从“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这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把加法转化成乘法来算?怎样实现这个转化?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让学生理解“把表中每个数都看作70来算”的估算方法。在例2的教学中,还要通过一系列的追问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种估算方法。 3)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第19~25页)。 1和例2都采用了茶杯图,其目的是通过同一情景沟通两道题的内在联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比较出两道题的不同点,使学生能集中主要精力去解决题目中出现的新问题。在编排例1和例2时,还有意地把估算和笔算结合起来。在探讨计算方法时,教材也呈现了多种算法。对于计算方法,教材采用分散归纳的方式。 1和例2时,要充分利用茶杯图,一方面用茶杯图帮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利用茶杯图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3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题目,这道题的教学重点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简单的问题。 3时,要启发学生说图意,然后根据图意列算式。 4)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第26~30页)。 1教学不进位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例2计算进位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主题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教材分析.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