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超导体又有 理想第二类超导体 和 非理 想第二类超导体 的区别。 (1) 理想第二类超导体 在混合态中,超导体内的磁通线非常整齐的 按一定的几何图形排列,后来称为 “ 磁通格子 ” 。 在第一类超导体中,由于体内磁场为零,所 以电流只能在其表面很薄的一层中流过,超导体 内很大的空间中却没有电流,这样就限制了超导 体的临界电流。 在第二类超导体的混合态中,超导体内有磁 通线存在,而 在磁通线周围 有涡旋电流流 动。当磁通线 均匀排列时, 这些涡旋电流 彼此抵消,所 以体内无电流 通过。这就是 理想第二类超 导体。 (2) 非理想第二类超导体 磁通量子(fluxon) F.伦敦在1950年时就预言说,超导体中磁通 量的变化是不连续的 , 有一个最小的单位φ0 = hc/e 。 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人们从实验上也观察 到了磁通量的量子化,它与 F.伦敦的预言只差两 倍。超导体中是电子对起作用,而电子对的电荷 非理想第二类超导体 数为 2e ,所以 φ0 = hc/2e 。 但如果磁 通线在超导体 内分布不均匀 时,体内各处 的涡旋电流不 能完全抵消, 就会出现体内 的电流。 人们设想在材料的加工过程中,有意的在超 导体内形成一些缺陷,这些缺陷将阻碍磁通线的运动,把它们固定下来。这样就提高了超导体承载宏观电流的能力,从而提高了临界电流值。这 样的超导体就是 非理想第二类超导体 。 利用这样的方法 ,人们终于在 1961 年使用 非理想第二类超导体 铌三锡 ( Nb3Sn ) 首次 制 成了第一个强磁场 超 导 磁 体 ( superconducting magnet ) 。随着第二类超导体认识的深入,超导 应用的序幕终于拉开了。 六 约瑟夫森效应 1. 能隙 在超导体的电子能谱中, 有一小块空白的区域,不允许 电子具有这块区域中的能量。 这个不能有电子存在的能量间 隔就叫 超导能隙。 2. 隧道效应 量子力学中,在原子电子 的微观世界中,一个能量不高 的电子可以通过 “ 开凿 ” 一条 看不见的隧道,而越过能量很 高的势能。当然,并不是每个电子都能够这样, 量子力学指出,电子对势能的这种穿透是有一定 概率的,这种概率随势能的厚度和高度增加而迅 速减小。在微观世界中,粒子的这种奇特本领, 就叫 隧道效应。 1959年, 美国的物理学 家伊瓦尔·贾埃 弗 (Ivar Giae- ver,1929- ) 做了这样一个 实验,把一块 超导体和一块 正常金属连接起 来,在它们之间 夹了一层很薄的 绝缘介质层。对 于在超导体和正 常金属中的电子 来说,这个绝缘 介质层就相当于一个势垒,当它很薄很薄时,电 子穿过的概率就很大了。在超导体和正常金属两 端加上电压后,贾埃弗成功地观察到了电子的隧 道效应。并利用这种方法很准地测量了超导能隙。 1960年时,他又把绝缘层两边都换成超导体,实 验也同样成功。 在贾埃弗的实验中,是超导体中的正常电子 通过隧道效应而越过绝缘层。 1962年,年轻的英国物理学家布赖恩·约瑟夫 森 (Brain David Josephson ,1940- ) 大显身手, 从理论上对于超导体-势垒-超导体的情况进行 了认真的计算。得出了一系列难以想象的结果: 不仅电子对也能够以隧道效应穿过绝缘层,在势 垒两边电压为零的情况下,产生直流超导电流, 构成电子对的两个电子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而 越过绝缘层吗? 3. 约瑟夫森效应 ( Josephson effect ) 此现象叫直流约瑟夫森效应(d.c. Josephson effect)。 在势垒两边有一定电压 V0 时,还会有特定频 率的 交流超导电流 存在, 1μV 的直流电压产生振荡的频率为 483.6 MHz ( 该频率称为约瑟夫森频率 )。这种现象称为交流 约瑟夫森效应 ( a.c. Josephson effect )。 随后 ,大量的实验证实了约瑟夫森的所有预 言。1963年安德森( P.W. Anderson )和罗威尔便发 现了零电压超导电流 ( 直流约瑟夫森效应 ),夏皮 罗( S. Shapiro ) 也观察到了振荡超导电流 ( 交流约 瑟夫森效应 )。人们把它们统称为 约瑟夫森效应。 约瑟夫森、贾埃弗和江崎玲于奈 ( Leo Esaki, 1925- ,日本,发现半导体的隧道效应 ) 由于他 们的重大贡献而获得了1973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们后来认识到,并不仅仅是在超导体-绝 缘体-超导体这样的结构中才有约瑟夫森效应, 只要将两块超导体以某种 “ 弱连接 ” [ 结区具有超 导电性 ( 库珀对可以穿过 ),而这超导电性又是微 弱的 ( 临界电流只有微安到毫安数量级 ),换句话 说,形成了超导电性的薄弱环节。] 的 方式 耦 合 起来,就可能会出现这些效应。因此 ,对约瑟夫 森效应应有更广义地理解。 1986年4月,乔治·柏诺兹 ( J. Georg Bednorz , 1950 - ,瑞士 ) 和 卡尔·缪勒 ( Karl A. Muller , 1927 - ,德国 ) 向德国《物理杂志》提交了题为 “ Ba-La-Cu-O 系统中可能的高 Tc 超导电性 ” 的论文。后来,日本东京大学的几位学者根据他 们的配方复制了类似的样品,证实钡镧铜氧化物 具有完全抗磁性。Tc 提高到了 33K 。 柏诺兹和缪勒的发现使人类从基本探索和认 识超导电性跨越到超导技术开发时代。 柏诺兹和缪勒因发现钡镧铜氧系统中的高 Tc 超导电性,共同分享了198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七 高温超导 把1986年4月以后发现的较高温度下的超导体 称为 高温超导 。高温超导材料都是陶瓷一类氧化 物 ,其超导机理与低温下的金属或合金超导有 很 大不同 。 1987年2月24日中国科学院宣布,赵忠贤领导 的科研组已将钇钡铜氧 ( Y-Ba-Cu-O ) 材料的 Tc 提高到了 92.8 K以上 ,从而实现了转变温度在液 氮温区的突破。液氮的沸点为 77.3 K ,价格比液 氦便宜 100 倍,冷却效率高 63 倍,且氮又是十分 安全的气体,故大大扩展了超导的应用前景。 由铋、锶、钙、铜和氧构成的高温超导材料 已制成超导导线,比常规铜线运载电流大100倍。 1998 年7月,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与兄弟单位 共同研制成我国第一根 1 米长的铋系高温超导直 流输电模型电缆,运载电流达到 1200 安 ,使我 国顺利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 2000 年 11月 26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宣 布,设在该院的超导材料研究中心研究成功 我国 第一根百米长的铋系高温超导带材 ,表明我国超 导材料研究从实验室迈向应用阶段 ,达到国际先 进水
超导简介.ppt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