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热处理 §1 钢的热处理概述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3 钢的整体热处理工艺 §4 钢的表面热处理工艺 §5 热处理新技术简介 1、奥氏体的形成(P?A) 2、奥氏体晶粒的长大 1、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珠光体转变:扩散相变(A1~550℃, A→P(F+Fe3C)) 珠光体转变:扩散相变(A1~550℃, A→P(F+Fe3C)) 珠光体转变:扩散相变(A1~550℃, A→P(F+Fe3C)) 珠光体转变:扩散相变(A1~550℃, A→P(F+Fe3C)) 贝氏体转变:半扩散相变(C)550℃~Ms, A→B) 贝氏体转变:半扩散相变(C)550℃~Ms, A→B) 马氏体转变:非扩散相变,Ms以下, A→M 低碳( 0.2%)马氏体:板条状__高的强韧性 高碳( 1.0%)马氏体:片状__硬而脆 2、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在连续冷却中的应用 * * 热处理的定义: 时间 温度 临界温度 热 加 保温 冷 却 §3-1 钢的热处理概述 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改变钢的性能。 热处理的应用范围:整个制造业。 热处理的分类 热处理 整 体 热处理 表 面 热处理 退火;正火; 淬火;回火; 表面淬火 化 学 热处理 感应淬火 火焰淬火 渗碳; 渗氮; 碳氮共渗; §3-1 钢的热处理概述 箱式电阻炉 §3-1 钢的热处理概述 台车式电阻炉 §3-1 钢的热处理概述 连续式热处理炉 §3-1 钢的热处理概述 钢的临界点: 平衡临界点: 加热临界点: 冷却临界点: A1、 A3、 Acm Ac1、Ac3、Accm Ar1、Ar3、Arcm §3-1 钢的热处理概述 钢在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又称为奥氏体化。以共析钢的奥氏体形成过程为例。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一、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⑴奥氏体形核与晶核长大 奥氏体的晶核优先在铁素体与渗碳体的界面上形成。 奥氏体晶核形成以后,依靠铁、碳原子的扩散,使铁素体不断向奥氏体转变和渗碳体不断溶入到奥氏体中去而进行的。 ⑵ 残留渗碳体的溶解 铁素体全部消失以后,仍有部分剩余渗碳体未溶解,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剩余渗碳体不断地溶入到奥氏体中去,直至全部消失。 ⑶ 奥氏体均匀化 渗碳体全部溶解完毕时,奥氏体的成分是不均匀的,只有延长保温时间,通过碳原子的扩散才能获得均匀化的奥氏体。 亚共析钢的加热过程: 过共析钢的加热过程: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奥氏体晶粒度的概念 晶粒度:表示晶粒大小的尺度。 钢进行加热时,当珠光体刚刚全部转变为奥氏体时,在一般情况下,奥氏体晶粒是比较细小而均匀的,此时的晶粒大小称为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 在某一具体的加热条件下所得到的奥氏体晶粒大小称为实际晶粒度。 用以表明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的晶粒度称为本质晶粒度。 通常采用标准试验方法,即将钢加热到930±10℃,保温3~8h后测定奥氏体晶粒大小,如晶粒大小级别在1~4级,称为本质粗晶粒钢;如晶粒大小在5~8级,则称为本质细晶粒钢。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晶粒度的测定方法:930±10℃保温3~8小时(100×) 本质粗 本质细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晶粒度的控制 Al脱氧(本质细) Si/Mn脱氧(本质粗)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3.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 1.加热温度 加热温度愈高,晶粒长大速度越快,奥氏体晶粒也越粗大,热处理时必须规定合适的加热温度范围。 2.保温时间 随保温时间的延长,晶粒不断长大,但随保温时间的延长,晶粒长大速度越来越慢,且不会无限制地长大下去。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 3.加热速度 加热速度越快,奥氏体化的实际温度愈高,奥氏体的形核率大于长大速度,获得细小的起始晶粒。生产中常用快速加热和短时保温的方法来细化晶粒。 4.冶炼和脱氧条件 冶炼时用铝脱氧,或加入Nb、Zr、V、Ti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形成难溶的碳化物颗粒,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在一定温度下晶粒不易长大。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 5.含碳量的影响(有临界值) 随着奥氏体含碳量的增加,Fe、C原子的扩散速度增大,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增加。 当超过奥氏体饱和碳浓度以后,由于出现了残余渗碳体,产生机械阻碍作用,使晶粒长大倾向减小。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热 加 保温 时间 温度 临界温度A1 连续冷却 等温冷却 过冷奥氏体的两种冷却方式 把加热到奥氏体状态的钢,快速冷却到低于A1的某一温度,并等温停留一段时间,使奥氏体发生转变,然后再冷却到室温。 把加热到奥氏体状态的钢,以不同的冷却速度连续冷却到室温。 二、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共析钢的 等温转变图 稳定的奥氏体区 过冷奥氏体区 A向产 物转变开始线 A向产物 转变终止线 A + 产 物 区 产物区 A1~550℃;高温转变区; 扩散型转变; P 转变区. 550~Ms(230℃);中温转变区; 半扩散型转变; 贝氏体( B ) 转变区. Ms~ Mf(-50℃); 低温转变区; 非扩散型转变; 马氏体 ( M ) 转变区. 时间(s) 300 102 103 104 10 1 0 800 -100 100 200 500 600 700 温度 (℃) 0 400 A1 Ms Mf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1)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 ,因为过冷度小,片间距较大(?0.4?m),在500×以上的光学显微镜下,能分辨其片层状形态;即为粗珠光体,习惯上称为珠光体(P)。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2)在650~600℃形成片间距较小的珠光体(0.2~0.4?m),在光学显微镜800~1500×能分辨出其为铁素体薄层和碳化物(渗碳体)薄层交替重叠的复相组织称为细珠光体或索氏体,用字母S表示(以英国冶金学家H?C?Sorby的名字命名)。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3)在600~550℃形成片层间距极小的珠光体(? 0.2?m) ,在光学显微镜下高倍放大已无法分辨出其内部构造,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测到很薄的铁素体层和碳化物(渗碳体)层交替重叠的复相组织,称为极细珠光体或托氏体,用字母T表示(以法国金相学家L?Troost的名字命名)。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a)光学显微组织(500×) b)电子显微组织(8000×) 图6-7 珠光体组织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上贝氏体:550~350℃,过饱和片状F+渗碳体 下贝氏体:350℃~Ms,过饱和针状F+弥散?-Fe2.4C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贝氏体的显微照片 上贝氏体:过饱和片状F+渗碳体,性脆无实用价值 下贝氏体:过饱和针状F+弥散?-Fe2.4C,综合性能好 §2
钢的热处理.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