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教育基础知识
*品质概念
一.前言:
品质管制是根据消费者导向之思想,掌握谁是顾客,以及其需求, 利用公司固有之能力,快、优、廉的生产制品(电子枪、偏向线圈、映像管、LCD等),因此公司每一位同仁在工作岗位上都应具备品质意识、问题意识、危机意识、改善意识,才能在同仁的合作协力之下排除问题点,进而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
二.品质管制的意义:
(1)品质管制系指→品质改善、品质维持、品质发展的广义管理范围。
(2)品质管制是→集合公司中全员的智能与力量,进而灵活运用组织系统来促进公司内全
体所有人、事、物品质之改善,以全面提高各单位之管理水准而达成公司之经营目标。
三.品质管制的目的:
除满足顾客之外,最终目的乃在降低成本及改善公司经营体质 ,进而获得较大的生存空间,使公司及同仁均同蒙其利。
四.实施品质管制的理由?
(1)产品“售价”每年稳定地下降
(2)品质“认识率”与品质“改善率”
(3)薪资调整(成本升高)
*品质管制之演进与管制方法
一.说明:
三.品质管制的领域:
(1)品质计划:市场品质调查、制品规格、可靠性设计。
(2)材料请购:材料规格、品质管制(品质契约)。
(3)生产准备:设备计划、治具选择(安全装置)。
(4)制程状况:管制点之设定、计测技术、安全预防。
(5)制品检查:功能检查、信赖度试验、检查记录处理。
(6)抱怨处理:售后服务。
四.QC与QA之差异:
QC只是管制在厂内,而QA是从产品规划、设计、进料、生产、出货、仓储、交付、
使用等均要作出保证。
五.制程管制方法:
制程管制:在制程过程中,利用工程知识与统计方法,将制造条件包括材料、机械、人员、方法、充份标准化,并控制其变动在管制状态下,使产品品质符合规格要求,如制程有异常现象时,则找出异常的原因,并加以消除预防其再度发生的连续工作。
六.执行方法: (1)机械设定情况: (a)刀具、模具、工具按其样式规格加以分类,由技术人员负责管制。 (b)机械保养由特定人员做定期检查维护,操作人员做日常保养维护。 (2)首件检查: 每次更换刀具、模具、机件、第一次上工或偶发性异常。 方法:按检验标准,由技术人员或作业人员调机后第一件产品自行检视后,会知品质
人员确认,合乎标准方可生产。 (3)制程中自主检验: 按各机件之部位做随机化之检验,即抽样检查。 方法:按检验标准,由作业员自行检视。 (4)巡回检验: 由品管员按检验标准来决定检验数量,如发现异常时采全检方式往前推进,至检验到
合乎标准之机件为止。 (5)试验室检验: 每天新产品试用或品质重大异常时才能行此项。 (6)稽核: 由高阶层之各主管负责,进行复检工作。 (7)异常原因追查与改善行动: 异常时由品管员填具品质异常联络单,说明异常原因、地点、时间、机械及机种名称,
呈报主管、品管部分析原因并填具改善对策后交给现场单位参考,由现场单位主管拟
订改善措施后再交品管单位查核,以便复核追踪。
七.品管管制的具体管理方法(三项原则): (1)预防原则:(品质设计、IQC、PQC、OQC) 产品在“制程中”发现品质不良,才来加以检验,此时已慢了一大步,且浪费了工时、
原料及延误交货期,众所周知“品质是制造出来的,不是检查出来的”,且品质在“设
计”时即已决定了,因此对于产品的设计、原物料、零件等进料与制程皆需事先预防
并采取适当技施。 (2)异常原则: 产品的“品质变异”,只要在容许的管制界限内,则可继续生产,如有不正常的情形发
生或品质变异太大时,则生产制程要采取必要的对策,以减少损失。
(3)科学方法原则:
使用品质管制的方法,如品质管制图、直方图、柏拉图、特性要因分析图等,都需要大量的数据,因此收集充分的资料、客观的判断、采取正确的行动,是科学方法的一种原则。
科学方法简单介绍(QC7大手法)
(1) 柏拉图(重点之掌握)
(2)查检表(作业确认、问题掌握)
(3)直方图(变异之掌握)
(4)散布图(掌握分布状况)
(5)层别法(资料之分类)
(6)鱼骨图(原因、结果之系统化)
(7)管制图(工程之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使用较多的为柏拉图、查检表、鱼骨图、管制图。
4M1E简单介绍及关键要素
1.说明:4M指:MAN(人)、MACHINE(机器)、MATERIAL(材料)、METHOD(法) ,
1E指:ENVIROMENT(环境)
2.关键要素:
人: (1)是否遵守标准? (6)是否具有经验?
(2)作业效率是否良好? (7)配置是否适当?
(3)是否具有问题意识? (8)有无改善意愿?
(4)是否具有旺盛之责任感? (9)人际关系是否良好?
(5)是否具有技术? (10)健康状况是否良好?
机: (1)是否能负荷生产能力? (6)是否有精度不足之现象?
(2)是否具备充分制程能力? (7)是否会发生异常?
(3)加油是否适切? (8)配置是否适当?
(4)有无充分确实的点检? (9)数量是否过多或不足之现象?
(5)是否常发生故障停止? (10)整理与整顿是否做好?
料: (1)数量有无发生错误? (6)有无浪费之现象?
(2)等级有无发生错误? (7)处理情形是否良好?
(3)厂牌有无发生错误? (8)配置情况是否良好?
(4)有无混入异质材料? (9)品质水准是否良好?
(5)在库量是否适切? (10)异常品管制是否恰当?
法:
品质概念.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