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社会科学 > 经典社科 > 心理学
青少年网络心理.ppt
运行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社科语言:简体中文
社科类型:国产软件 - 经典社科 - 心理学
授权方式:共享版
社科大小:1.46 M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9-12-27 19:14:20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社科真真棒!就请您
      100%(1)
  • 差的评价 此社科真差劲!就请您
      0%(0)

青少年网络心理.ppt介绍

青少年网络心理.ppt
青少年网络心理 一、网络特点 二、青少年网络心理 三、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四、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 (一)网络成瘾的概念、诊断及特点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与治疗 引言: 案例1: “ 周末,读大学的 GG 回来,给偶带了很多好东西,都系偶非常稀饭的。就酱紫,偶就答应陪他去逛街吃 KPM 。 ” 女儿日记:“没想到偶最好的朋友竟欺骗偶, TMD ,7456,偶恨不得一脚 TST 。 ” 引言: 案例2: “ 熊猫烧香”电脑病毒的制作者李俊:“ 武汉男生”病毒 、“武汉男生 2005” 病毒、 “QQ 尾巴”病毒等 北京一少年为偷钱上网,将奶奶砍死爷爷砍成重伤 15 岁重庆中学生李骁受邀参观美国微软公司总部 引言: 案例3: “ 网络寡妇 ” 的出现 网络诈骗等 网民(互联网网民)定义: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6周岁以上中国公民。2007 年1月 23 日, CNNIC 发布第 1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中国内地网民达 1.37 亿,宽带用户达 1.04 亿人。另外手机上网人数已经达到 1700 万人。 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网络? 一、网络特点 (一)网络采用的是不同于传统媒体的链接方式。 (二)网络的匿名性 (Anonymous) 。 (三)网络的互动性和即时性 (四)网络内容及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 总:网络的“去抑制性 ” :指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基于个体的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而形成的行为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或不复存在,从而人们的网上行为表现出一种解除抑制的特点。“ 一台电脑, 一根电话线, 一个 ISP 的帐号,和一些简单的网络工具, 人就变得那样的朦胧美丽而不可捉摸。 网络开启了人类交流的另一条通道, 让人从感情的井底之蛙变成可以四处象闲云野 鹤般地游荡, 在这里比现实中更容易找到心有灵犀的感觉。 ”“在这里,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此为“身份丧失 ”平等感,在网上你的社会地位没有任何作用。 自由感,你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 身份虚幻感,编造假的自我,尝试不同生活 。 评价:宣泄被压抑的情绪,获得一定的心理治疗效果 ;起到“角色扮演”的作用 。使人丧失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 ;进行性骚扰等 ; 二、青少年网络行为特点 中学生: 调查的人中,上网查资料的为 10% ,发邮件的占 40% ,打游戏、聊天的占了 42% 。其它情况占了 8% 。由此看出,中学生上网还是以打游戏、聊天、发邮件为主。 每周上网超过 10 小时的占 75%} 40% 的同学每天上网超过2小时,上网感到疲劳的人数达到 18% 。 在问及上网的原因时, 40% 是感到学习压力过大,通过上网来放松自己, 20% 人是为了拓展视野,增长知识, 30% 是迷恋游戏或聊天, 10% 是其他原因上网。 年龄特点: (1)上网内容的年龄特点: 网络使用总体呈增加状态 ;电子信箱、上传下载、网上寻呼机、 BBS 、网上支付等功能的使用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而聊天室的使用随着年级的上升显著减少;网络多媒体娱乐的使用趋势是先增长后降低。 接触网络时间的增长,网络的使用越来越成熟,倾向于更多地使用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功能。 年龄特点: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获取信息的使用动机和娱乐的动机呈增长趋势,保持联络的动机则有所减少。 网络人际互动特征没有显著差异 。 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通过网络与熟人的联系有所减少,与陌生人的联系有所增加。 三、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积极影响: (一)扩大了人际交往圈子,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为个体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良好途径 (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专业心理援助 (四)提高自信心、激发想象力、创造性,有利于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一)扩大了人际交往圈子,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不同学派的心理学者在心理疾病的原因与心理治疗技术的研究中,都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地位与作用。 2 、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扩大范围、平等交流 3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与网络人际关系 科恩“青少年在心理发展方面最重要的是对友伴亲密程度的增强,友伴交往的选择性和稳定性也同时有了飞跃性的增长。 ” (二)为个体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良好途径 心理咨询与资料治疗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受到压抑的心理症结提供宣泄和释放的渠道。 “ 发泄网 ”“ 发泄游戏 ”“ 发泄球 ”“ 发泄吧”等 青少年情绪特点:倾向体验有两极性且不稳定,“成人感”让他们“深沉”。 “ 朋辈心理咨询 ”“ 同辈教育 ”“ 心理支持”等 (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专业心理援助 1、网站: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http://max.book118.com) 、华东师大心理学 (http://max.book118.com.cn) 等。 国内网络心理医院站点或主页,如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医科大学第六医院 ,http://max.book118.com) 、中德心理医院 (http://zhomax.book118.com) 等。 国内以心理学为主题的个人主页 2 、对青少年的影响 (四)提高自信心,激发想象力、创造性,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青少年认为制约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缺乏机遇( 30.49 %)。—— 期望与现实的冲突 网络游戏、网页、博客等 网络中成功的相对性与可能性吸引着尚未成功的青少年 三、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消极影响 (一)网络引发的各种心理障碍 1 、网络成瘾 2 、人际关系障碍 3 、人格障碍 4 、性心理障碍 (二)自我认同失败 (三)情感问题 (四)安全焦虑 (一)网络引发的各种心理障碍1、网络成瘾症 典型症状:整天挂在网上,通宵达旦,导致体能下降、生物钟紊乱、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低落、思维模糊、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等不良生理和心理反应,严重者甚至“走火入魔 ”, 出现体能衰竭或精神异常。 2、人际关系障碍 “ 国际互联网会不会制造一个充满孤独者的世界?”(斯坦福大学,偌曼尼教授) (1)网络孤独症 沉溺于网络,脱离现实,寡言少语,社交面狭窄,人际关系冷漠。 (2)人际信任危机 (3)各种交际冲突 3、人格障碍 攻击型人格障碍、退缩型人格障碍、双重人格障碍或多重人格障碍等 (1)双重或多重人格:是指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两种或多重人格 , 在不同时间与地点交替出现。 当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或角色转换过频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2)攻击型人格障碍 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 。 分被动与主动攻击型人格。 情绪急躁易怒 ;性格表现出向外攻击、鲁莽和盲动性;行动反复无常 ;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的倾向 ;心理发育不健全和不成熟 ;冲动的动机形成无常。(反社会人格) 网络匿名性;网络暴力游戏 (3)“数字化”人格障碍 缄默、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暴力、谎言、缺乏责任心和敲诈等心理 4、性心理障碍 性心理障碍分为三类: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与性发育和性取向有关的心理及行为障碍。其中大多数是指各种性变态。 青少年处于性意识从萌芽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对性的理解模糊,自制力缺乏,加上我国当前性知识和性教育渠道不通畅,致使很多青少年沉迷于黄色网站。 (二)自我认同失败 自我认同 (Self-identity): 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 网民的自我系统中至少存在三种自我,即“主观自我”(自我评价中的我)、“网上的我”、“网下的我”。这三个“我”相互交织,相互冲突。 (三)情感问题 网恋、失恋、多角恋等 “ 见光死”现象 网络情感犯罪 (四)安全问题 电子邮件随时可能被人轻而易举地偷看到 , 连电脑上的全部信息都可能被浏览或破坏。 利用善良人们的信任,利用网络交际去物色和接近目标,继而实施生活中的欺诈与暴力犯罪。 四、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 1999 年美国心理学年会报告指出,上网人群中网络成瘾的比例约为 6% 。 一项对广州市5所大学 1568 名上网学生的调查发现 ,6.34% 的学生患有网络成瘾症。北京大学心理系钱铭怡教授对北京 12 所高校的约 500 名本科生进行抽查,发现有 6.4% 的被试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而民盟北京市委 2000 年提交的一份名为5电子网络游戏与未成年人教育的报告中称北京市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高达 14.8 %。 1、年龄: 国外网络问题人群集中在 20 至 30 岁之间,而中国则集中在 15 至 20 岁之间。 2 、成瘾类型: 国外过度使用网络的主要问题在于信息下载、网络通信、网上聊天、网络购物、网络赌博、网上色情信息等多个领域。而中国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网络游戏上,超过了其他问题的总和。 四、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 (一)网络成瘾术语的使用 网络成瘾的概念、特点及诊断 (二)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风险因素分析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与治疗 (一)网络成瘾术语的使用 1、网络成瘾的概念 (1) Goldberg 在 1994 年的一个学术会议上首先提出互联网成瘾障碍(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 IAD ), 1998 年 Goldberg 提出了 IAD 的科学概念,主要是作为应对机制的行为成瘾,认为它是缓解压力的方式。 (2) Kimberly Young 提出“问题互联网使用(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PIU )”,认为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上一社科:青少年偏差行为.ppt
·下一社科:青少年行为偏差.ppt

下载说明

* 即日起,本站所有电子书免费、无限量下载下载,去掉了每日50个下载的限制
* 本站尽量竭尽努力将电子书《青少年网络心理.ppt》提供的版本是完整的,全集下载
* 本站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相关下载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