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教育资源 > 小学初中 > 小学
北师大版语文十册第三单元教案.doc
运行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教育语言:简体中文
教育类型:国产软件 - 小学初中 - 小学
授权方式:共享版
教育大小:97.0 K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2-03-19 08:54:01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教育真真棒!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此教育真差劲!就请您
      0%(0)

北师大版语文十册第三单元教案.doc介绍

本教案由清纯衣身女装友情提供http://qmax.book118.com/
清纯衣身主要经营 外套 毛衣 打底裤 大衣 毛衣 卫衣 连衣裙等韩版时尚女装
第三单元 角度
【单元教学要求】
会读写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新词,读准除生字外,一些易读错字的读音。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读懂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单元教学重点】
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语言、体会文章的阅读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课文意思,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牛和鹅》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中一处破折号的作用;体会作者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好处;学习准确使用动词使文章更生动;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
2、悟出这样的道理:“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从中受到教育,指导今后的行为。
【教学重点】
继续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特别是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理解语言、体会文章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由读文——理解课文——领悟到“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这个道理的过程。
【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作者是以孩子的眼光写了他小时侯的事,便于学生与作者心灵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因为“我”看问题的角度变了,与牛和鹅的接触的情形前后比较变化明显,学生易于理解。从本文获得的启示学生可能分析不透,需要教师点拨,让同学间互相交流启发的基础上完成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一组漫画]
图1:一个人物背影全身照片,这个人留长发,体型消瘦,旁边一个女孩怯生生地问:“阿姨,几点了?”
图2:被称做阿姨的人,一转头,小女孩怔住了,原来这个人是个叔叔。
提问:看过这组漫画你想到什么?
师从同学们谈的看法中提炼出这一条:“不能带着固有的思想看待事和物。”
2.[出示一张牛的图片、一张鹅的图片]提问:你对它们的印象分别是怎样的?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牛和鹅》,“我”与牛和鹅发生了什么呢?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有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3.试用一段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升华主题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文1-4自然段
 1、请同学们练读课文1-4自然段。
  谈谈读了课文后的体会。点拨:牛比鹅大,为什么我们欺牛怕鹅?
 2、过渡:“我们”尤其是“我”怕鹅,可就偏偏遭遇了鹅的袭击。
(1)指名读课文5-7自然段,找出读后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并结合句子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提问,在学生畅谈中点拨重点:
出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我的心理很害怕,怕他们看见了会追过来。”“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从中能体会出我非常怕鹅,一点也不敢反抗。
出示“鹅听见了,……好象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找出动词,体会到在我们眼里“鹅”不怕人,“鹅”大胆地想来袭击我们,我们很怕鹅。“好象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一句照应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练读。
出示“这时,……拉住我不放。”找出象声词,体会到在我眼中,老雄鹅很可怕。练读。
过渡:如果是你亲眼看到这紧张的时刻,你会怎样做?
3.师述:金奎叔来解救我了。
(1)师生配合读8-11自然段,师“金奎叔是个结实的汉子……他飞快地走了过来,……  鹅……,可是……  老雄鹅……”
(2)提问:在金奎叔的制压下,鹅怎样了?
分角色读金奎叔与我的对话。请同学们点评他们的朗读,理解金奎叔的话。
4.学习课文12-13自然段
(1)师提问“我”从金奎叔的话中,悟到什么?“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从“实在”你体会到什么?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生活实际你得到什么启迪?
(2)这件事以后我怎样对待牛和鹅了?为什么我与牛和鹅的接触中前后情形大不相同?由此,你得到什么启迪?
回顾课文,总结升华。
师述: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从事实出发;同时,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大不相同。
三、板书 
                           牛和鹅
(我)→不怕)(金奎叔)
【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碗(      ) 塘(     ) 贴(      ) 屁(       )
婉(      ) 搪(     ) 贴(      ) 屉(       )
二、开始的时候,“我们”对牛、对鹅有两种不同的态度,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
1、看到牛,我们可以         它的背,          它的肚子,用树枝去        它的屁股,用破碗片去         它的皮,还敢      它的角,        到它的背上去。
2、看到鹅,则       着墙壁      地走,心里      。鹅朝我们走来,便急急      ,吓得腿也        了,甚至害怕被            。
三、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意思表达的更具体、更生动。
1、我们(      )地看着(       )的国旗(      )上升。
2、(       )北京市是(      )城市。
3、(       )公园里开满了(      )花。
四、扩展训练
1、文章中对鹅和人形象的刻画和描写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2、作者认识前后有没有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和启发?
【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在学习、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哲理诗在遣词造句谋篇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跳跃性,教学时引导学生多读,在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理解诗中的哲理。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学习两首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
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
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
2、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 ,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习《登飞来峰》
1、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
2、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 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
北师大版语文十册第三单元教案.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即日起,本站所有电子书免费、无限量下载下载,去掉了每日50个下载的限制
* 本站尽量竭尽努力将电子书《北师大版语文十册第三单元教案.doc》提供的版本是完整的,全集下载
* 本站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本类热门下载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