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复习资料和经典实用面试题汇总 教 育 学 考 试 大 纲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现代教育学》是教育理论体系中紧蜜结合现实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作为培养人的这种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艺术性等特点。本课程是教师从业的一门必修基础公共课程。学习本课程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认识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明确办学育人的社会主义方向,使教师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本课程以贯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为出发点,精心筛选了课程内容。其内容包括:教育基本规律;教育目的;教师与学生;学校教育制度;学校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课外校外教育工作;学校管理工作;基础教育改革;教育科研;教育现代化等十三个方面。 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自学或社会助学,使学员熟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中小学的办学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和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研究、指导中小学教育工作和教育改革的能力,从而增强教育教学的目的性。 第二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考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落实,现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进而提出具体要求。 一、关于考试要求的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考纲在列出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使自学应考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更有目的地自学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在考核要求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要求。其中“应用”层次,还可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个层次。三个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是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其中“简单应用”是指在领会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一、二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是指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复杂的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自学教材 教育学考试推荐使用的教材是:2001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晏清才主编。本教材是专为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编写的教材。不仅全面地论述了现有教育学教材中所载的教育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等内容,同时还较全面地反映了现阶段教育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 三、自学方法指导 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自学应试者应首先系统地学习各篇章,识记基本概念和名词,深入理解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熟练掌握基本方法;其次,要把握住各篇章的联系;再次,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重点,深入学习重点章节。 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自学者应能通过自学,将所学教育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自已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对社会助学者的要求 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考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认真钻研指定的教材,明确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识记、领会同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面内容和考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社会助学课时建议为24学时。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考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确定考试范围和考试要求,不得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核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15%,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5%,综合应用占20%。 3.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考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度和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4.本课程考试试卷一般采用的题型有: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等七种类型。 六、题 型 举 例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番号填在括号里) 1.最早阐述教育的目的、制度、内容、方法、师生关系的教育专著是( ) ① 《大教学论》 ② 《学记》 ③《教育论》 ④ 《爱弥儿》 2.( )期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期。 ①婴幼期目 ②童年 ③少年 ④青年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取二至四个正确答案,并将番号填在括号里) 1.《学记》中载述的( )观点,仍为今天的教育所借鉴。 ① “教学相长” ② “尊师重教” ③“因材施教” ④“普及教育” 2.产生学校的必备条件有:( )。 ①一定的经济基础 ②一定的政治基础 ③一定的法律基础 ④一定的文化基础 (三)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1.贯穿于《大教学论》全部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 )原则。 2.人生阶段一般分为婴儿期、幼儿期、( )期、( )期、( )期、成人期和老年期。 (四)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表示,并填在括号里) 1.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教育规律( ) 2.生产力的发展,体脑分工的出现,客观上成了产生学校的直接动因( )。 (五)简答题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2.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六)论述题 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七)案例分析题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绪 论 Ⅰ、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绪论的学习,着重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教育学与教育科学;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 Ⅱ、课程内容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者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但是,研究现象不是教育学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教育本质。 (二)教育学的研究范围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经历了三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也被认为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所著《论演说家的教育》。 2.教育学的形成阶段: 教育学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体系,标志着教育学的正式诞生。教育学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写的《大教学论》。 3.科学教育学阶段: 二、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2.有助于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 3.有助于科学育人,提高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1.不能自圆其说,要夯实基础。 2.不能脱离现实性,要把握动态性。 3.不能脱离实践性,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Ⅲ、考核知识点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Ⅳ、考核要求 1.识记: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及代表人物。 2.领会: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主要教育思想。 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你对学习教育学的认识。 第一章 教育基本规律 Ⅰ、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掌握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基本特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人生阶段与教育,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教育举措,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等内容。 Ⅱ、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与教育 一、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 (一)、原始社会与原始形态的教育 1.教育的起源 生物本能起源说 心理模仿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来自前苏联的教育学著作。持劳动起源说者看到了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一种行为,认为教育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 近些年我国的研究者对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2.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征 整体的原始性;形态的融合性;内容的同一性。 (二)古代社会与古代学校教育 1.学校的出现 奴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和经典实用面试题汇总.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