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考试必读书目考查(1) (2009-07-13 06:49:25) 转载 标签: 分类: ??? 1.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一书的相关内容,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谈谈“新课程新在哪里”。 ??? 与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相比较,新课程“新”在哪里?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最为迫切需要了解的。作者在分析有关正在进行实验的教材的基础上,归纳成以下几点:(1)新课程注意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总量上进行了精简,克服了以往深、重、难的弊病;(2)新课程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努力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克服了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和“偏”的弊病;(3)新课程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加强了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富有时代感;(4)新课程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专题学习也受到重视,从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克服了以往以知识为中心的倾向;(5)新课程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6)新课程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的选择性,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充分的空间;(7)新课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克服了以往以书本为中心的倾向等等。这既是作者给读者勾勒出的一幅关于新课程的具体的和清晰明了的图景,也是作者对新课程的深刻认识和情有独钟之处。不过,作者在肯定之余,依然保持实事求是的头脑,指出一次课程改革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必须根据现阶段的特殊要求(必要性)和实际情况(可行性),在众多问题中择其要者加以重点解决。而且有些问题,如教材编制中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之间的矛盾,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是课程编制者们关注的焦点和谈论的永恒话题。 ???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文件共分九部分20条,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表述。请就“课程结构”相关内容谈谈这种设计的科学性和进步性。 ??? 3.《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一书在多篇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核心主题是什么?请结合书中有关篇目加以适当阐述。 ???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一本随笔集,正如作者肖川自己所说的,随笔就在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他的随笔折射着一种灵性,时刻有灵感的火花在闪烁.的确,读肖川的随笔是一种享受,一种教育的享受. 面对新课程日趋深入的今天,肖川博士比绝大多数人都思考得深,思考得早,无论是《教育给了我们什么》,还是《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或者是《完美的教学》等,都渗透着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念. 他说的高考制度,是"全面的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说得真是精彩极了,"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败者的场所,进而导致厌学和恐学,导致内心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我们不得不也思考,教育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教育呢我曾看到自己小学时威风凛凛,才华出众的班长,经过无数次教育地"洗礼",高中过后,简直判若两人,人不但变得傻呆呆,连基本的人际交往也不会,面对昔日的老同学居然一句话也不会说.难道这就是教育给我们的吗这不得不让我们去《审视教育目标》,肖川博士又很好的告诉我们"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的人."他希望我们的教学是一种《完美的教学》,并且阐述了新课改下的学习方式,在我们学习新课程的同时,完全有必要好好的研读一番,因为"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肖川博士直达理性和内在的教育表达,让我佩服不已,有时我在想是什么让肖川博士有那么多教育和写作的灵感呢我想一个不善于思考,一个不懂得吸收,一个漠视生命,一个不懂得生活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的.此时的我只想更好地,更多地去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让这一把激情之火同时也能点燃我! ??? 4.《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为我们描绘了无数美好的教育蓝图,其笔下“理想的教师”有哪些鲜明特质? ??? 读了《新教育之梦》,对教育有了更深一步的思考,更进一步的了解。 ??? 该书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内容—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方面来写的,以朴实,通俗的语言剖析总结了现行教育中存在的盲点和缺点,以典型的事例提炼论证了中外教育名家的理会精华。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提出了理想的教育追求和目标。 ??? 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对照这里提出的要求,我身为一名教师,觉得离理想的教师距离很大。其中有很多要学习的东西。这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已。遇到挫折不气馁,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要完全做到书中的这一点,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会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缩小其间的差距。 ??? 作者对理想教育的热切呼唤不是单纯建立在对美好教育憧憬的描述上,而是深深地建立在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剖析与批判基础上。如作者在“理想的教师”中批判道:“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我觉得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教育的重要前提就是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会把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孩子和幼教事业。 ??? 对作者所憧憬的“新教育梦”何时才能变为现实,我不敢言乐观;但全书洋溢的那种理想主义的澎湃激情,实在是感染了我。品读《新教育之梦》也是一种痛苦与孤独,因为对理想的,快乐的教育多了份思考,多了一份牵挂.???????????????????????????????????????? 王红波 ??? 5.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一口气给教师提出100条建议,请在以下五条“建议”中任选一条,简述该“建议”的具体内容,并作适当评论。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③“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④“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⑤“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 ??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 寒假里,我主要阅读的书籍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教师职称考试必读书目考查(2) (2009-07-13 06:54:34) 转载 标签: 分类: ??? 6.《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所说的“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具体是指哪些教学行为?请就其中一条,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加以阐述。加里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包括七个方面的要素:1、有效的班级管理;2、良好的课堂氛围;3、教师的任务取向;4、学生的积极参与;5、学生成绩与成就;6、多样的教学方法;7、有效的教学表达。 ??? 1、教师要实现有效的班级管理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班级(课堂)规则的制订。一开始就要立规,使每一个学生明确上课要注意的事项。课堂规则不要太多,4—8条为宜,少了不全面,多了则变得繁复而没有约束力。其次,教师要形成自己一贯的教学风格。这里他用了FLOW一次,流畅,怎么样使课堂流畅?当教师形成自己稳定的风格且学生适应后,课堂教学的每一步骤学生自然就会知道,形成自觉习惯,这样保障了课堂教学不被打断而流畅。第三,对问题行为低调处理。问题的行为干扰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如果抓住不放,其实就是在扩大这个非主题,不仅
教师职称考试必读书目考查.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