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 第 五 册 课题一: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例2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的数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两种读法读一个乘法算式。 3.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6捆小棒(每捆10根),以及例2的图;学生准备6捆小棒(每棒10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教师每题读一遍,学生写得数,集体订正。) 6×4 9×3 5×3 9×7 7×3 8×5 7×5 4×8 6×8 2×9 2.指名回答问题。 (1)6个十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 12个十是多少? (2)8个百是多少? 10个百是多少? 12个百是多少? 3.先读数,再回答问题。 (1)4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十? (2)80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百? (3)120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百? 二、新课 1.教学例1。 先让学生摆小棒,每堆摆2捆(每捆10根),摆3堆。在学生摆的同时,教师也在黑板上摆出来。然后提问: “每堆有多少根小棒?” “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加法和乘法) “用加法怎样计算?”(20+20+20=60) “用乘法怎样计算?”(20×3)“你能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吗?”(每堆有20根小棒,一共有3堆,也就是3个20,列成乘法算式就是20×3。) “20×3得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想:每捆是10根,3个2捆是6捆,也就是3个20是60,所以20×3=60。 教师可以结合叙述,在算式下面对照写出想的过程,如: 接着请两个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然后教学乘法的另一种读法。 教师告诉学生乘法的读法除了已经学过的一种外,还有一种,即20×3还可以读作“3乘20”。 齐读两遍。 2.做第1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教师先出示题目让叙述用两种读法读出3个乘法算式。可以先让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做示范,然后把每个算式齐读两遍。接着再让学生口算这3道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20×4,订正时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然后再分别做200×4和2000×3。做200×4时,可提醒学生:你能不能按照刚才学的方法想出怎样算?如果学生有困难,还可以启发他们想:200是几个百?2个百乘以4是几个百?必要时在200下面注明“2个百”。使学生明确:2个百乘以4是8个百,也就是800,所以200×4=800。 最后让学生做2000×3。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2题,让学生一栏一栏地做。在学生独立做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并及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订正时,指名说一说左边两栏的计算过程。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让学生在读乘法算式时用新学的读法读。 3.教学例2。 教师分步出示例2的图。先出第一组图。问:“这幅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带着学生数出是300个。再出第二组图。问:“这组里面有多少个小正方体?”(300个)“现在有几个300了?”(2个300)类似地,出示第三、第四组图。最后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出乘法算式?”(300×4)“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读?”(4乘300)“你能根据前面的计算方法,想出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吗?”可以让学生讨论。 可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计算的思考过程再整理一下。 3.做第2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请几个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第2题,让学生一栏一栏地做,然后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教师简要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一位数乘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的口算方法。在计算时,我们一般把几十、几十、几千分别看成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然后用一位数去乘。 三、巩固练习 1.第2页“做一做”第3题。 教师说明题意,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第2页“做一做”第4题。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前面的计算,你发现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在计算上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仔细观察算式中被乘数、乘数、积在数的组成和写法上的共同点。“利用这些特点怎样使计算简便?”使学生直观看到:这样都是可以看作将被乘数的最高位上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然后看被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结果后面补上相同个数的0。对学生的语言叙述不必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基本正确地表达其思想即可。 四、小结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如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的另一种读法。) “计算时我们应该怎样想?”“有什么简便算法?” 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五、作业 练习一的第1、2题。 课题:一位数乘两位数、乘几百几十(不进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页的例3、例4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例3的正方体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回答下列问题。 (1)12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3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120里面有几个百和几个十? (4)240里面有几个十? (5)120里面有几个十? 在指名时,可有意识地让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 2.口算下面各题。 10×5+6= 20×3+9= 300×2+60= 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先出示12个正方体(或图),把其中的10个连在一起,剩下的2个正方体与10个正方体中间稍空开些,让学生看清是多少个。(教师边出示正方体,边提醒学生注意有多少个正方体。)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再摆出(或贴出)第2行。同时问:“又摆了几个正方体?”“摆了几行?”最后摆出第3行,并问:“每行有多少个正方体?”“一共摆了几行?”“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正方体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12×3”后,教师在图下面板书:12×3。然后,问学生是怎样想的,并让学生用两种读法读一读算式。 接着问:“你们会计算12×3吗?”并说明:这就是今天要学的新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想一想12×3应该得多少。如果有学生用加法算出得数,应肯定结果的正确,并让学生继续想用乘法解决办法。 启发学生看出左边是3个10,就是30;右边是3个2,就是6;30加6得36。对照图,使学生看到:12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所以3个12就是3个10和3个2的和。3个10就是10×3=30,3个2就是3×2=6,它们的和是30+6=36。教师边讲解边在图上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如: 2.做例3后面的“做一做”。 “要求4个12是多少,该怎样想?” “1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4个12可以看作几个十和几个2的和?” “那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2×4得多少?” 再让学生独立解答23×2和32×3。做题前提醒学生按照新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如果一时想不清楚,可以分步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巡视的掌握情况。订正时,针对班里巡视的具体情况,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3.教学例4。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概括总结。使学生明确:120是1个百和2个十组成的,所以3个120就是3个百和3个20的和;计算时先要用3个别乘100和20,再把乘得的两个积相加。 如果有的学生想出把120看作12个十,先用12×3,再在乘得的积后面补0,应给予鼓励。 4.做例4后面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个别辅导。订正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教师启发学生想:“你还能想出别的算法吗?”“把120还可以看作什么?”(12个十)“12个十和4相乘得多少?”(48个十)“48个十是多少?”(480)对于能想出别的算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然后让学生说一说140×2和230×3用别的算法怎样算。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个别辅导。订正时,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要特别注意学生出现的错误,可以让错误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错了,以提醒其他同学。 2.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为什么要用乘法算。 四、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样的乘法?” “在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今天学的乘法与上节课学的有什么不同?” 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必要求过高,只要表达的意思基本正确即可。 五 、作业 练习一第5题。 2.笔算乘法 课题一:一位数乘二、三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的例1和例2,第6页上的“做一做”,第7页例2下面的“做一做”,练习二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笔算的算理和乘的顺序,以及积的写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笔算算理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计算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看卡片口算。 3×2 2×4 20×4 13×3 300×2 20×4 6+30 23×2 2.板演(与口算同步)。 4 3 7 × 2 × 5 × 6 二、导入新课,出示例1 问:12×3,积是多少?口算时怎样想? 板书:(根据学生的口答进行。) 10×
小学数学第05册教案(人教版).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