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论文: 初探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是指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这是课堂有效与否的唯一指标。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达成最有效的教学?下面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活用数学教材,让教学资源更有效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教师要学会“跳出教材教教材”,结合数学内容的特点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并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其实就是用数学知识解决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时,我曾引入两条网上新闻:1.2007年中石化共进口原油1.56亿吨,比去年同期上涨7.8%;2.据最新数据显示,东风悦达起亚11月单月销量高达28,067台,同比增长实现195%。问:“从这二则新闻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些新闻中还含有一些隐性的信息,你们能不能用百分数的知识将它们找出来?只列式不计算,小组合作完成。”学生汇报出不同的算式,通过分析知道哪些算式是正确的,表示什么意思。 二、合理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一个商店运进4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教学时先以故事导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小熊商店开张了,小猴子开着汽车来送货。它送来了4个箱子,每箱热水瓶12个,每个卖6元。这时小熊问小猴:“你带来的热水瓶一共可以卖多少钱?”小猴子犯了愁,忽然,从天而降了一位智慧爷爷说:“不要急,小猴子你能回答出下面的问题,就可以算出来了。”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就是求4箱可以卖多少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了新知的教学。 三、精心设计有效教学活动,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参与中体验,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我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或图片,下一节课进行交流展示,这样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前准备当中。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展示,并组织讨论、探究,抽象出角的特征,然后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表象的建立。 四、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建构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例如,教学“认识小数”这一单元后,我安排了一节复习课。当复习到小数的读法时,一位学生问:“为什么小数点后面要分开读?如16.48,为什么不读成十六点四十八?”学生的问题出乎我的意料,我决定把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说为什么呢?”学生们低头沉思,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手了。“小数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为了区别整数和小数部分,所以小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必须分开读。”一位学生解释道。“因为小数部分的末尾加上0,大小都一样,如果按照整数读法就读不清楚了。比如,16.48如果可以读做十六点四十八,那么16.480就读作十六点四百八十,四十八怎么跟四百八十一样?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一位一位分开读。”“我发现从意义上来说这种读法也是不妥的。”还有一位学生说,“如16.16,整数部分的16表示一个十和六个一,小数部分并不表示一个十和六个一,而是十分之一和百分之六。”……经过学生的互动讨论,我也有了正确的解释,并及时进行了小结,这时学生一个个恍然大悟。当面对课堂中动态生成的问题时,只要教师善于抓住和利用好学生生成的资源,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论文:初探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