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土壤物理性质 第一节 土壤质地 第二节 土壤结构性 第三节 土壤水 第四节 土壤空气 第五节 土壤热量状况 第六节 土壤的力学性质与耕性 第一节 土壤质地 第一节 土壤质地 第一节 土壤质地 第一节 土壤质地 第一节 土壤质 凝聚作用 当胶体溶液的性质发生变化时,土壤胶体酵素凝聚在一起的作用。为胶粒的进一步团聚提供有利条件。 无机物质的粘结作用 主要粘结物 土壤粘粒; 阳离子(Fe2+,Ca2+,Al3+); Fe2O3、Al2O3、CaCO3 ; 有机物质的胶结作用及复合作用*** 二、土壤孔(隙)性 三、土壤结构性 土壤中单粒、复粒和结构体的数量、类型、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一)土壤结构性与土壤肥力 土壤水分和空气共存于土壤孔隙之中,二者相互矛盾,彼此消长 土壤孔性通过影响水分状况间接影响土壤热量状况 土壤孔性通过影响水分、通气和热量状况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对土壤养分状况产生间接影响 合理耕作,增施有机肥 加强水分管理,科学灌溉 扩种绿肥,合理轮作 施用碱性物料和土壤结构改良剂 团粒结构 近似于圆球状小团聚体,内部疏松多孔 团 粒 : 10-0.25mm,最理想的土壤团粒结构为2-3mm 微团粒 : < 0.25 mm,是团粒结构形成的基础 特点: 多形成于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表层,以根系附近分布较多。 结构内部,毛管孔隙丰富,蓄水保肥能力强,结构体之间,通气透水能力强。 有一定的结构形态和大小 有多级孔隙 有一定的水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 有抵抗微生物分解破碎的能力 ***良好团粒结构具备的条件: (三)团粒结构的形成*** “多级团聚说”—团粒结构的形成是在腐殖质(或其他有机胶体)参与下发生的多级团聚过程,这是团粒结构不同于其他结构体,稳定性强且内部具备多级孔隙的本质所在,同时,团粒结构形成也存在着与其他结构体相同的切割造型过程。 多级粘结团聚过程 切割造型过程 单个土粒 团聚体 微团粒 复粒 1、多级粘结团聚过程 团粒结构形成机制 无机物质的粘结作用 凝聚作用 有机物质的胶结作用及复合作用 生物作用 土粒 土 粒 土 粒 Ca2+ 腐 殖 质 土粒 土 粒 土 粒 Fe2+ 腐 殖 质 Fe3+ Al3+ 粘粒 砂粒 砂粒 粉粒 粉 粒 腐殖质 生物作用 掘土时,破碎大的团聚体成小土团; 运动时,挤压小土团成大的团聚体; 蚯蚓的粪便本身就具备团粒结构 耕作措施 团粒结构形成机制 冻融交替 胶结作用 胶体的凝聚作用 水膜的粘结作用 干湿交替 生物作用 1、切割造型过程 (1)生物作用 根系的穿插作用: 使大土团破碎成小土团 根系的挤压作用: 使小土团组合为大土团 频繁反复的穿插和挤压,易形成团粒结构。 (2)土壤干湿交替作用 湿润土块在干燥过程中由于胶体失水而收缩 干燥土块因吸水而膨胀 使土体出现裂缝而碎,促进各种结构体的形成。 (3)冻融交替作用 团聚体内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使团聚体破碎;冰溶化后,则释放破碎后的小土团。 所以,冻融交替作用有助于核状、粒状结构的形成,若有机质丰富,有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 (4)人类的耕作作用 合理的耕作,可破碎土壤中不良的团聚体,结合施用有机肥,可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生产中要掌握好耕作的次数和时期 (一)土壤密度、容重 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容积)的质量(实用上多以重量代替,克/厘米3) D M Vs D: 土壤密度 M: 固体土粒的质量 Vs: 固体土粒的容积 密度值的大小,是土壤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和密度的综合反映。 常用土壤密度值:2.65克/厘米3 土壤容重*** 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单位g/cm3或t/m3 Db M V0 Db: 土壤容重 M: 固体土粒的质量 V0: 自然土体的容积 土壤密度和容重的用处*** : 固相率 =(固相容积/土体容积)×100% =(M/D)/(M/Db) = Db/D = 容重/密度 液相率(土壤容积含水率)= 土壤质量含水率×Db 土壤质量含水率 =(土壤水质量/干土质量)×100% 气相率 = 空气容积/土体容积 = 孔隙度 - 液相率 孔隙度 = 1-固相率 = 1 - Db/D = 液相率 + 气相率 单位面积土壤干重(土方量,t/m3) = 面积(m2)×厚度(m)×Db 小 孔 隙 大 孔 隙 (二)土壤孔性和孔隙类型 1、概念 土壤孔性:土壤中孔隙的总量及大小孔隙分布。 当量孔径:与一定的土壤水能量值相当的均匀圆孔的直径 2、土壤孔隙类型 通气孔隙 毛管孔隙 非活性孔隙 非活性孔隙* 当量孔径< 0.002 mm的孔隙,根毛和微生物不能进入此孔隙。 毛管孔隙* 当量孔径为0.02~0.002 mm的孔隙, 植物细根、原生动物和真菌不能进入毛管孔隙中,但根毛和细菌可在其中生活。 通气孔隙* 当量孔径 0.02 mm的孔隙, 其中 0.2 mm的粗孔植物的细根可伸入其中;0.02∽0.2 mm的中孔是原生动物、真菌和根毛的栖身地。 适宜的孔隙状况 耕层土壤(0?15cm)的总孔隙度为50?60%,其中通气孔隙度为15?20%,底层土壤(15?30cm)分别为50%(总)和10%(气)。 (三)土壤孔性衡量指标 土壤孔隙度(孔度)***: 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土壤容积土体中土壤孔隙所占的百分数。 即 P Db D 1 土壤孔隙总量衡量指标 多数作物一般要求土壤孔隙度在50~55%左右 过小:土壤紧实,通气透水困难,根系生长困难 需中耕松土; 过大:土壤过于疏松,漏水漏肥,易产生“吊根” 现象需培土镇压。 土壤孔隙比***: 土壤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P 1-P 土壤孔隙大小分配衡量指标 非活性孔隙度(%)=(非活性孔隙容积/土壤容积)*100 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容积/土壤容积)*100 通气孔隙度(%)=(通气孔隙容积/土壤容积)*100 (四)土壤孔性的影响因素 土壤质地 砂质土:以粒径较大的砂粒为主,数量少,孔径较大, 以通气孔隙为主,孔隙度为33%-45% 粘质土:以粘粒和粉粒为主,数量多,孔径小且均匀, 以非活性孔隙和毛管孔隙为主,孔隙度为 45%-60% 壤质土:土粒小大及比例适中,孔隙孔径大小既有通气 孔隙又有毛管孔隙,孔隙度为45%-52% 疏松排列 紧密排列 47.46% 24.51% 孔隙度 土粒排列和团聚方式 土壤有机质 有机质可以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所以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其孔隙度均较高。 人
第05章 土壤物理性质(质地和结构).ppt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