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专业技术 > 农业科学 > 农业知识
林毅夫教授经济思想述评.doc
运行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技术语言:简体中文
技术类型:国产软件 - 农业科学 - 农业知识
授权方式:共享版
技术大小:114 K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9-12-27 21:25:06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技术真真棒!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此技术真差劲!就请您
      0%(0)

林毅夫教授经济思想述评.doc介绍

林毅夫教授经济思想述评

一、前  言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发展成为举国上下压倒一切的任务。顺应这种新的社会潮流,经济学很快在诸多社会科学中脱颖而出,成为令人景仰的显学。经济学的繁荣带来了经济学家社会地位的提高,有需求就有供给,经济学家队伍也跟着壮大起来。在众多经济学家当中,有一个十分光彩夺目的年轻学者,他就是林毅夫教授。
在中国大陆的经济学家队伍中,林毅夫教授在许多方面都是十分独特的,无论治学还是个人经历都是如此。这不仅因为他来自台湾,更重要的是他占去了中国经济学界太多的第一。他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是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教授的关门弟子。他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在国际最权威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也是到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一位,是目前在国际经济学界受到瞩目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运用规范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也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学者之一。从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看,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经济学家恐无一人能望其项背。
对于这样一位卓有成就的经济学家,一般人都会以为他一定是自幼就对经济学十分感兴趣的有心人,并很早就投入到经济学学习和研究中去了。然而,林毅夫教授进入经济学殿堂不但是很偶然的机缘,而且为时已经比较晚了,直到1979年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攻读硕士学位才算是开始了系统学习经济学的历程,那时他已经27岁,1982年才出国到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攻读博士学位。林毅夫教授当初到北京大学读书,目的并不是为了将来从事经济学研究,而主要是因为初到大陆,需要加深对大陆社会的了解。198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教授和盖尔(D(约翰逊教授应复旦大学的邀请访问复旦大学,回国前顺道到北京大学发表演讲。由于林毅夫教授英语出色,被北大校方指定担任翻译工作,他的信心和才气赢得了舒尔茨教授和盖尔(D(约翰逊教授的信任,他们回国后写信给北大经济学系和林毅夫教授本人,邀请他到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并亲自担任他的导师。到芝加哥大学以后,林毅夫教授才真正开始以经济学研究为自己追求的事业。
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是全美大学最好的经济系,云集了一大批大师级经济学家,素以学风严谨、淘汰率高著称。当时林毅夫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国内经济学教育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到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学习,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面对这种巨大挑战,林毅夫付出了超人的努力,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去,几年间他几乎没有休息日。他的勤奋努力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学习成绩优异,以四年的时间在同时入学的同学中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而一般人拿到博士学位需要五到七年的时间。他的毕业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被舒尔茨教授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他后来为国际学术界所广为称道的学术见解正是萌芽于这一时期。
对于一个在经济学研究上取得了杰出成就的学者而言,这未免有些传奇。然而,林毅夫教授从不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他始终坚持,如果说自己取得了一些学术成就,那只不过是因为他付出了比许多人都要多的努力和心血。事实正是如此。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林毅夫教授最大的特点就是“忙”,人们看到他时总是在工作。他曾经教育自己的学生:“军人的理想是马革裹尸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累死在书桌上”。在他看来,唯有勤奋、敬业才是成功的捷径。具体到经济学研究,他曾经总结道:经济学是社会科学,所以治学者首先要深入真实社会现象,其次要有严格系统的学科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对社会经济问题产生较好的悟性,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悟性”固然重要,但是悟性说到底来源于勤奋钻研。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只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能驱使一个人不断地刻苦前进。

二、对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自生能力的独创性研究

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中国的发展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发展努力成功后对世界的贡献之大也同样可想而知。但是,面对中国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已有的经济理论显得苍白无力,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甚至断言,谁能正确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谁就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如何正确理解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如何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对经济学家既是个巨大挑战,又是个难得的机遇。如果中国经济发展最后获得成功,那么世界上还没有哪个文明能够像中国这样经历由盛转衰,再由衰转盛的过程,堪称世界最大的经济奇迹。
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爱国心和事业心的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从步入经济学界开始,一步也没有离开过对这一历史性问题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他与蔡昉、李周两位学者合作,第一次对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历程中的许多基本问题做出了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进而对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和发展给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思路。在林毅夫教授的学术研究中,经济发展问题始终是重中之重。仔细考察他的理论体系可以发现,在对中国和东亚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中,他尤其重视对发展战略的研究,甚至成为贯穿其理论始终的核心。林毅夫教授在深入研究中国和其它国家,特别是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提倡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即成为90年代以来他的学术活动特色。虽然林毅夫教授研究领域广泛,学术成就卓著,但是,他本人一直认为这一理论体系是他已有的全部经济研究和经济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是他以一贯之的学术思想所在。

(一)自生能力和计划体制的内生性
林毅夫教授用一个开放、自由和竞争市场中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的预期利润率来定义自生能力(viability)一词。如果一个正常经营管理的企业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否则,这个企业就是没有自生能力的。很显然,如果一个正常经营管理的企业预期不能获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就没有人愿意投资,这样的企业除非政府提供支持,否则就不会存在。
在一个竞争的市场里,企业的经营管理将影响其盈利能力,然而,一个企业的预期获利能力也取决于其产业和技术选择。在一个自由、开放、竞争并只生产一种产品的市场经济中,给定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企业的自生能力取决于其技术选择,一个企业只有在生产中采用最低成本的技术时才是有自生能力的。 而在一个竞争性市场中,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价格决定于该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中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丰裕或稀缺程度。因此,在一个竞争性市场中,企业的自生能力取决于其技术选择是否位于经济的相对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低成本线上。企业自生能力的概念和经济的比较优势的概念密切相关,两者都是由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如果欠发达国家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差距,就必须首先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差距。
在任何经济中政府本身是最重要的制度(institution)。它的经济政策决定了国民经济中企业面对的宏观政策环境。为了解释欠发达国家在收敛方面的成功或失败,林毅夫教授分析了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并将它们概括为不同的发展战略:(i)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该战略试图鼓励企业在选择其产业和技术时,忽视现有的比较优势; (ii)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该战略尝试为企业按照
林毅夫教授经济思想述评.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即日起,本站所有电子书免费、无限量下载下载,去掉了每日50个下载的限制
* 本站尽量竭尽努力将电子书《林毅夫教授经济思想述评.doc》提供的版本是完整的,全集下载
* 本站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