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 2008-5-20 浏览量:131 引 言 众所周知,“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瓶颈。在很大程度上,贫困源于没有权利,源于主流社会设计制度缺乏合理性。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而造成农民问题的根源则是农民缺失经济组织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的联合组织,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提升了农民的经济地位, 依法赋予其独立、自主的经济权利,为农民这一弱势群体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制度分析,将对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通过研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可以帮助我们站在一个较高较前瞻的视野,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农村经营体制,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立法背景和立法价值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成为独立的财产主体和市场主体,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体制的缺陷逐渐暴露。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发展情况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家庭承包经营难以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将众多农户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与国内、国际大市场有效对接,成为我国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广大农民群众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提高了农民和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但农产品“卖难”问题日益突出,农民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愿望显著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蓬勃发展,呈现出几个特征:活动领域更加宽泛,创办形式多种多样,组织内部联系更加紧密。 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从1918年中国第一个合作社北京大学消费合作社出现以来,我国合作社经历了80多年的历程,依据资料统计表明,目前我国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总数量已经超过15万个,给农业和农村经济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法律制度规范,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存在差异,实践中各种问题也开始暴露,迫切需要通过国家立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1)农民合作社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没有一部法律、行政法规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身份。《民法通则》有关法人的规定中,并没有合作社或者合作经济组织的条款;《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也没有相应的条款;《农业法》虽然规定“国家鼓励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要求依法登记,但是依什么法进行登记并不明确,实践中各种登记混乱和不登记的现象,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2)组织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还不够规范,制度还不够完善,不能真正实行民主管理,不利于保护农民成员的合法权益。 (3)思想认识不到位 不管是基层的农民、专业大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还是涉农的部门和组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还不一致,对其性质及其作用认识不清楚。 (4)扶持政策难以落实 一方面扶持力度太小,由于农民自身积累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普遍面临资金不足的困难,且目前国家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总量还偏少。另一方面,现有一些扶持政策没有明确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列为扶持对象,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上无法享受或参与相应项目的申报实施。[1]4 3.农民专业合作社立法的政策条件 党和国家自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发展伊始,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为其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又多次提出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并明确要求抓紧进行立法。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都明确提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这既是对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也是立足于我国实际作出的战略抉择。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立法价值 2006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 在全球结社革命话语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价值集中表现为:顺应了国际立法趋势,填补了立法空白,确立了农业和农村领域中又一新型市场主体地位,立法是改变农民弱势地位的法律上的确认。[2] 实践表明,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合作社,有利于解决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迈进中三个深层次矛盾:一是千家万户与千变万化市场的矛盾。农户与合作社签订产销合同,农民按合同生产,合作社按合同收购,有效的解决了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二是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与扩大经营规模的矛盾。农民借助合作社的配套服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获得规模效益。专业合作社可以突破社区界限,把从事同类生产的农户联结起来,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或产业群,为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开辟了新的途径。三是农民小规模经营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矛盾。在合作社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化经营,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现代设备,加快现代要素进入农业再生产的过程。通过专业合作和产业化经营,一条龙地实现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成功之路。[1]6 二、世界各国合作社的制度演变和先进经验 合作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25年,当时的空想主义者欧文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购置三万英亩土地,建起了一个有一千多人参加的合作社,实践自己的社会主义构想。到1844年,第一个具备国际公认的现代合作社基本原则的“罗虚戴尔公平先锋社”正式诞生。 [3]1 (一)合作社的基本制度 传统合作社严格遵守“罗虚代尔原则”的制度内核:顾客与社员同一性,为成员服务的组织目标,绝对平等的一人一票制,公共积累不可分割,按惠顾返还。然而,经典的合作社原则已经发生了动摇,合作社的内核变少了,各国合作社法对合作社章程的内容更多地暂付阙如,更多的空间留给合作社的社员们去讨论决定。[4]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第31次代表大会将合作社原则确定为7项,即自愿和开放的社员原则;社员民主管理原则;社员经济参与原则;自主和自立原则;教育培训和信息原则;合作社间的合作原则和关心社区原则。 (二)世界各国合作社的制度演变趋势 在现实方面,以往的各种传统合作社原则,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环境。例如,资本报酬有限原则使农民不愿意向合作社投资,导致了合作社资金来源的困难。又如,一人一票和一致性原
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