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
教学内容:群体改良的意义和作用;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方法;雄性不育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杂种群体改良的其他途径。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群体改良的意义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重点讲授群体轮回改良在作物品种改良中的作用及群体改良的方法。
1 群体改良(Population Improvement):通过对被改良的群体进行周期性选择、重组来逐渐提高群体中有利基因和基因组合的频率,以改进群体表现的方法。
2 群体改良的原始材料
(1)自由授粉品种、综合品种、地方品种及多个自交系的混合体。
(2)自交作物
3 群体改良的作用
(1)创造新的种质资源
(2)选育优良的综合品种
(3)改良外来种质的适应性
二 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法
1 轮回选择的意义
轮回选择:从某一群体选择理想个体,进行互交,实现基因和性状的重组,从而形成一个新群体的方法。
方法步骤:
(1)产生杂种后代,形成一个基础群体。
(2)从基础群体中选择具有目标性状的单株。
(3)当选的优良单株自由授粉,混收形成新群体。
轮回选择的要求:
(1)使原始群体得到改良,其平均表现和其中最优良个体的表现,都超过原始群体。
(2)改良群体的遗传变异不降低。
2 轮回选择的作用
(1)提高群体中数量性状有利基因频率
(2)打破不利的基因连锁,增加有利基因重组的机会。
(3)群体不断改良并保持较高的遗传变异水平,增强适应性。
(4)把短期、中期、长期的育种目标结合起来。
3 基础群体的选育
(1)亲本性状的表现和亲本间的亲缘关系
(2)组成基础群体的亲本数目
(3)互交的世代数
4 群体中个体的鉴定
表现型鉴定:根据单株后代表现鉴定。
基因型鉴定:测交。
5 轮回选择的方法
(1)群体内改良的轮回选择
a 表现型轮回选择
b 半同胞轮回选择(half-sib recurrent selection)
c 全同胞轮回选择(fullsib recurrent selection)
d 双列选择交配体系
(2)群体间改良的轮回选择法
三 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1 隐性雄性不育性在小麦、大麦等作物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2 显性雄性不育性在小麦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四 杂种群体改良的其他途径
1 复合杂种群体的形成
(1)复合杂种群体的意义
复合杂种群体:由4个以上亲本杂交而形成的杂种群体。
(2)形成杂种群体的方法:回交法
2 异花授粉作物综合品种育种法
(1)综合品种:根据配合力测定选出相当数量的基因型,在隔离条件下经过几轮随机交配繁殖所形成的群体品种。
(2)综合品种群体的育种方法
(3)歧化选择
将分离群体正态分布中的两极端个体选出,进行两极端样本间个体的随机交配,形成新的群体。
群体改良及轮回选择.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