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专业技术 > 农业科学 > 农业知识
三大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ppt
运行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技术语言:简体中文
技术类型:国产软件 - 农业科学 - 农业知识
授权方式:共享版
技术大小:10.7 M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9-12-27 21:19:51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技术真真棒!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此技术真差劲!就请您
      0%(0)

三大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ppt介绍

二化螟成虫图 二  化 螟 卵 块 二化螟蛀茎幼虫 二化螟虫态图 二化螟根茬越冬幼虫 二化螟蛹 二  化  螟  蛹 一、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苗瘟 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瘟 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  1、慢性型病斑 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型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 2、急性型病斑 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3、白点型病斑 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 4、褐点型病斑 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        急性病斑      慢性病斑     白点病斑    褐点病斑 节瘟 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  穗颈瘟 初形成褐色小点,扩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 谷粒瘟 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叶枕、节瘟症状图 苗 瘟 症 状 图 穗颈瘟症状图 穗颈、谷粒瘟症状图 叶 瘟 症 状 图 一 叶 瘟 症 状 图 二 传播途径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   发病条件  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 1、最适温度26-28℃。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 2、 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3、品种抗性因地区、季节、种植年限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 4、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 5、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 发病原因    1、菌源量大    2、适温多雨,特别7月28日和8月2日两场雾    3、插秧密度大    4、种植品种单一,抗病能力下降    5、肥料施用不当    6、重治轻防  防治措施   1、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抗病品种   2、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源。   3、按水稻需肥规律,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后期做到干湿交替,促进稻叶老熟,增强抗病力。   4、种子处理。用56℃温汤浸种5分钟。用抗菌剂浸种。     5、药剂防治     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早抓叶瘟,狠治穗瘟。发病初期喷洒20%三环唑100克/亩;75%丰登20克/亩;25%使百克45克/亩;40%富士一号100克/亩。。    叶温要连防2-3次,穗瘟要着重在抽穗期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孕穗期(破肚期)和齐穗期是防治适期。 玉米丝黑穗病(雌穗)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雌穗) 玉米丝黑穗病 3、发病条件     品种:发病率高低主要与品种抗病性有关,要选用抗病品种。今年发病重也主要因为杂交种不抗病。    菌源:越冬菌源越多,发病重,要采用轮作、拔除田间病苗与病株、黑穗散粉前采下黑穗烧掉等措施。土温25℃左右,土壤含水量20%左右有利于病菌侵染,一般春季少雨干旱年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播期过早、过深利于发病。种子质量不好,生活力低,会延长出苗时间,可增加侵染。因此,应购买优质良种,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注意保墒。  发生趋势    大豆重茬地发病率3%~30%,个别地块发病率达50%。 发病品种    垦建23、垦建10号、绥农14、垦农37、垦农14等。   发生症状     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期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表皮撕裂状。湿度大时在菌丝处形成黑色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充塞其中。干燥条件下茎皮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严重的全株枯死,颗粒不收。豆荚染病 现水浸状不规则病斑,荚内、外均可形成较茎内菌核稍小的菌核,多不能结实。(见图)                        大豆菌核病症状图                                                   (1)病苗                      大豆菌核病症状图                                                            (2)病株     大豆菌核病症状图          (3)病株内产生菌核                    大豆菌核病症状图                                    (4)菌核萌发出子囊盘                         大豆菌核病症状图                                                     (5)病株症状                     大豆菌核病症状图                              (6)病株内髓部产生的菌核 传播途径 1、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内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弹射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初侵染。 2、再侵染则通过病健部接触菌丝传播蔓延,条件适宜时,特别是大气和田间湿度高,菌丝迅速增殖,2-3天后健株即发病。 3、菌核在田间土壤深度3cm以上能正常萌发,3cm以下不能萌发,在1-3cm深度范围内,随着深度的增加菌核萌发的数量递减。子囊盘柄较细弱,形成的子囊盘也较小。菌核从萌发到弹射子囊孢子需要较高的土壤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  发病条件      1、要求适宜的土壤持水量为27%至饱和水     2、发生流行的适温为15-30℃、相对湿度85%以上。     3、菌源量大一般为连作地或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的地块发病重。  栽培条件    1、茬口条件  重茬大豆与小杂豆连作的地块菌核病发病率在20%以上,高达50%;迎茬大豆(与玉米连作)发病率10%,最高20%。    2、耕作对菌核病的影响     秋翻整地对大豆菌核病有明显控制。秋翻与玉米连作的地块发病率仅为5%,比未进行进行秋翻重茬地块发病率减少15%。    及时中耕培土,进行三铲三趟的地块发病较轻,因为中耕培土也能破坏和阻止子囊的形成。	 3、地势对菌核病的影响   低洼积水地块发病率30%,岗地排水良好的地块发病率10%。另外种植过密的地块发病率比正常密度地块高10
三大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ppt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上一技术:软糖生产技术.doc
·下一技术:三农.doc

下载说明

* 即日起,本站所有电子书免费、无限量下载下载,去掉了每日50个下载的限制
* 本站尽量竭尽努力将电子书《三大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ppt》提供的版本是完整的,全集下载
* 本站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