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有害生物控制 温俊宝 资源与环境学院森林保护学科 第7章 食叶害虫 第1节 概论 食叶害虫是针、阔叶树最常见和最重要害虫类群之一 鳞翅目(枯叶蛾、毒蛾、尺蛾等十余个科) 膜翅目(叶蜂、切叶蜂、切叶蚁—后两类极少) 鞘翅目(叶甲、象甲、金龟子) 直翅目(蝗虫类) 竹节虫目(竹节虫) 双翅目(潜叶蝇) 一些种类能使林木遭受重大损害,甚至是毁灭性的灾害,如松毛虫、舞毒蛾等。 征状和危害 食叶害虫危害的征状常较易于发现和识别 如整个叶片被食尽、留下残叶、叶柄或叶脉等,严重受害时整株光秃; 潜叶种类使被害叶显现各种潜痕、污斑或枯黄, 一些种类卷叶、缀叶或褶叶危害,使树叶形成各种形式的卷曲或缀合,叶一般不枯黄; 袋蛾、鞘蛾等则终生负载所营造的各种形式的袋囊; 天幕毛虫等则结成大的丝幕更惹人注目; 被害树地面往往满布残叶、虫粪,树间挂有虫茧、丝迹等也属常见的现象。 食叶害虫危害指标 林木受害,与树木种类、树龄、立地、生长状态、受害季节与次数,以及气象条件、次期害虫及病害侵染等有关。 一般情况下失叶达30%对树木并不产生大的不利影响。 中等程度甚至严重失叶(50%~70%以上)连续2年或多年,径生长将减少70%~100%;如某害虫随即消退,在消退后的第二年树木会恢复到失叶前的水平。 严重失叶(75%以上)连续2年,可能使树木增加对次期害虫或病害的敏感性,甚至引起死亡。 食叶害虫危害指标 生长在贫瘠立地的树木,虫害影响更为严重,异常气象条件如干旱或水涝等,都会增加因失叶带来的不利影响。 阔叶树由于能较多地供应所积累的养料,或生长第2茬叶子,其耐害性较针叶树强,因而失叶时间是关键。 在展叶的早期及中期受害,要比晚期严重; 同一年份,由于两种害虫在早期和晚期严重地危害,可能使树木死亡。 绿针叶树如云杉属、铁杉在仲夏以前针叶被食光会导致树木死亡;仲夏以后,因为下一年的叶芽已全部形成,即使当年针叶被食尽也不会死亡,但如果连续2年严重受害则难免死亡; 落叶松等落叶针叶树则有较大的耐害性。 初期性害虫与次期性害虫 食叶害虫往往危害健康木,树木严重受害后,由于生理衰退,易引起小蠹、天牛、树蜂等一些以衰弱木为攻击对象的钻蛀性害虫及病菌的侵染而导致死亡,因此食叶害虫常被称作“初期性害虫”, 后一类群则被称为“次期性害虫”。 食叶害虫特点 食叶害虫分布广, 大多数营裸露生活方式, 幼虫有迁移能力, 成虫飞行能力强, 繁殖率大, 成虫期多数不需补充营养, 其危害能引起树木枯死或生长衰弱,造成次期性蛀干害虫(小蠹虫、天牛等)寄居的有利条件。 食叶害虫发生的阶段性 食叶害虫在两次猖獗之间,经常处于很低的种群数量水平,在达到猖獗阶段以前,种群出现几年不明显的增殖,而当猖獗阶段,在1年内害虫幼虫的种群可能增加5~20倍或更多,这一阶段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延续1~7年,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食叶害虫的种类,以及害虫、天敌、寄主和物理环境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当条件不利于高存活率而致害虫种群水平迅速下降时,衰退阶段就会到来,通常将上述过程归纳为4个阶段。 阶段性 初始阶段 是害虫种群处于增殖最有利的状态的初始期。食料充足(质和量),物理环境因素适宜,天敌跟随现象尚不明显,具备了充分发挥其增殖潜能的良好基础。但种群仍处于潜在的增殖初期,林木受害不明显,只有专门的调查观察才能发现这种迹象。 增殖阶段 是种群达到猖獗数量的前期。继上述有利的条件,种群数量显著增多,且继续上升,林木已显现被害征兆(但仍易被忽视)且有局部严重受害现象,害虫已开始向四周扩散,受害面积扩大,天敌也相应增多。 阶段性 猖獗阶段 可以看成一灾变过程,害虫的增殖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种群数量达到爆发增长的程度,迅速扩散蔓延,使林木遭受十分严重的损害,往往是大面积林地片叶无存、状似被火焚烧。相继出现的是食料缺乏,幼虫被迫迁移造成大量死亡;或提前成熟致生殖力大为减退(雌性比减少、产卵量锐减、后代存活率降低等);天敌显著增多,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衰退阶段 是上一阶段的必然结果。由于种群数量得到调整,天敌也随之它迁,或伴随衰退的害虫种群而数量大减,预示一次大发生过程的基本结束。 周期性 上述阶段性发生过程,往往“重复”出现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 这种周期性出现的间隔期及每一“重复”持续的时间,因虫种及当时的有关环境因素而异,据报道初始阶段往往历时1年;增殖阶段1~3年;猖獗阶段1~2年;衰退阶段1~2年。 每一大发生过程,通常1年1代的其持续期约7年;2年1代的可长达14年;而1年2代则约为3年半。 上述持续的时间并非适用于所有的食叶害虫,且并不是可以依此推算的通用模式,因为害虫种群数量的增殖和衰退,往往会随时间的推移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而出现较大的变化,上述现象的出现,表明是有规律可循的,并可借以预测其发展趋势的可能性。 防治的适宜阶段 由于食叶害虫的突发性很强,一旦虫灾已经形成,再采取应急的防治措施,即使局面得到控制,往往也会因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及对生态条件的不良影响,同时已大量伴随增殖或集聚的天敌被杀死而强烈削弱其调节作用。 因此研究了解害虫种群动态,将害虫种群控制在初始的低水平阶段(初始阶段、增殖阶段),以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控潜能,使害虫种群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 那种以歼灭大量害虫种群作为解除灾害的所谓救急措施,不能认为是害虫综合防治的规范性方法。 第2节 松毛虫类(鳞翅目:枯叶蛾科) 松毛虫是我国针叶树最主要的食叶害虫 历史最早记载见明嘉靖9年(1530)在浙江及万历17年(1599)江苏常熟县志关于松毛虫成灾纪实。 50年代以前,松毛虫猖獗成灾,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从50年代初期即开始对这类害虫进行了较有计划的调查研究,并积极开展防治活动。 但由于纯松林(包括落叶松)的面积甚广,成灾的松毛虫种类多,加之松林的经营管理、防治策略及措施等方面仍存在问题,以及地形复杂,不时出现的有利于松毛虫猖獗的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松毛虫的猖獗成灾仍然此起彼伏,每年约以3000~4000万亩松林受害的规模,造成巨大损失。 陈昌洁主编 1990 松毛虫综合管理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一、主要种类及其地理分布与寄主 中国松毛虫种类最多,广义的有7属82种(亚种)。典型的松毛虫属Dendrolimus Germer仅包括27种,其中危害最烈的6种。 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aperans (Butler) 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北部部分地区。主要危害落叶松,还取食红松、云杉、黑松、樟子松及油松。 赤松毛虫D. spectabilis Butler 分布于辽宁、河北、北京、山东及江苏等省市,主要危害赤松,并危害油松及日本黑松。 一、主要种类及其地理分布与寄主 油松毛虫D.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 除了北京、河北、辽宁等地,查明还分布于内蒙古、甘肃、陕西、山东、山西、河南、湖北、贵州及四川省,主要危害油松,还危害马尾松、黑松、华山松及白皮松。 马尾松毛虫D. punctatus (Walker) 危害最严重。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马尾松分布区,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及四川等省,主要危害马尾松,此外还有湿地松、加勒比松、火炬松及云南松等。 一、主要种类及其地理分布与寄主 云南松毛虫D. hou
森林有害生物控制.ppt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