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识别掺假食品的一般知识 食品掺假是指向食品中非法掺入外观、物理性状或形态相似的非同种类物质的行为,掺入的假物质基本在外观上难以鉴别。如小麦粉中掺入滑石粉,味精中掺入食盐,油条中掺入洗衣粉,食醋中掺入游离矿酸等。 什么是食品掺假? 食品掺假是指向食品中非法掺入外观、物理性状或形态相似的非同种类物质的行为,掺入的假物质基本在外观上难以鉴别。如小麦粉中掺入滑石粉,味精中掺入食盐,油条中掺入洗衣粉,食醋中掺入游离矿酸等。 食品掺假的方式有哪几种? 食品掺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掺兑 主要是在食品中掺入一定数量的外观类似的物质取代原食品成分的做法,一般大都是指液体(流体)食品的掺兑。例如:香油掺米汤、食醋掺游离矿酸、啤酒和白酒兑水、牛乳兑水等。 (2)混入 在固体食品中掺入一定数量外观类似的非同种物质,或虽种类相同但掺入食品质量低劣的物质称作混入。例如:面粉中混入石粉、藕粉中混入薯粉、味精中混入食盐、糯米粉中混入大米粉等。 (3)抽取 从食品中提取出部分营养成分后仍冒充成分完整,在市场进行销售的做法称为抽取。例如:小麦粉提取出面筋后,其余物质还充当小麦粉销售或掺入正常小麦粉中出售;从牛乳中提取出脂肪后,剩余部分制成乳粉,仍以全脂乳粉在市场出售。 (4)假冒 采取好的、漂亮的精制包装或夸大的标签说明与内装食品的种类、品质、营养成分名不副实的做法称作假冒。例如:假乳粉、假藕粉、假香油、假麦乳精、假糯米粉等。 (5)粉饰 以色素(或颜料)、香料及其他严禁使用的添加剂对质量低劣的或所含营养成分低的食品进行调味、调色处理后,充当正常食品出售,以此来掩盖低劣的产品质量的做法称为粉饰。例如:糕点加非食用色素、糖精等;将过期霉变的糕点下脚料粉碎后制作饼馅;将酸败的挂面断头、下脚料浸泡、粉碎后,与原料混合,再次制作成挂面出售等。 食品掺伪有何规律性特点? 从食品掺伪的方式不难观察其共性,即掺伪行为规律性的特点。其规律性包括: (1)利用市场价格差是掺伪的基本规律性特点。因为掺伪用物质价格低廉、容易获得,掺入价格高的食品中,使食品的净含量增加,从而达到获利目的。例如将价格低廉的水掺入价格高的白酒、啤酒、奶中;将沙石掺入米中;将价格便宜的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等掺入到价格较高的藕粉中。 (2)将食品进行伪装、粉饰是食品掺伪的第二规律性特点。把劣质食品通过包装、加工粉饰后进行销售。例如夸大某种食品的功效,用精美包装出售劣质食品,标明今年生产的月饼却使用已过期、变质的去年的月饼馅,经包装、加工后出售。 (3)食品的保质期一般很短,非法延长食品保质期是掺伪的第三规律性特点。例如国家已经规定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最高使用限量。使用非食品防腐剂或超出食品添加剂最高限量都可以延长食品保质期,对人体造成较大损害。 第二部分 粮食和豆类食品的掺假识别方法 面粉并不是越白越好,当我们购买的面粉白得过分时,很可能是因为添加了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醛。过氧化苯甲醛会使皮肤、黏膜产生炎症,长期食用过氧化苯甲醛超标的面粉会对人体肝脏、脑神经产生严重损害。 面粉是否越白越好? 面粉并不是越白越好,当我们购买的面粉白得过分时,很可能是因为添加了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醛。过氧化苯甲醛会使皮肤、黏膜产生炎症,长期食用过氧化苯甲醛超标的面粉会对人体肝脏、脑神经产生严重损害。 鲜亮大米一定是优质大米吗? 当我们购买的大米鲜亮无比时,很可能大米是用矿物油“抛光”的,使陈米焕发“青春”,冒充名牌。值得注意的是,用于工业产品的白蜡油和矿物油,根本不能用于食品,一旦食用,轻则影响人的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健康,重则危及人的生命。 掺矿物油的“毒大米”如何鉴别?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是:用少量热水浸泡这种大米时,手捻之有油腻感,严重者水面可浮有油斑。另外是仔细看,因上油抛光米颜色通常是不均匀的,仔细观察会发现米粒有一点浅黄。而也有一些陈化大米经过上油抛光处理后可达到真假难辨的效果,须借助化学手段予以鉴别。经过“易容改装”流入市场的低档变质大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常外包装上都不会写明厂址及生产日期,价格也会比正常大米低一些,消费者在选购时要注意。 豆腐质量如何鉴定? (1)眼睛观察法豆腐内无水纹、无杂质、晶白细嫩的为优质;内有水纹、有气泡、有细微颗粒、颜色微黄的为劣质豆腐。 (2)缝衣针鉴别法手握1枚缝衣针,在离豆腐30厘米高处松手,让针自由下落,针能插入豆腐的则为优质豆腐。 如何鉴别用化肥浸泡的豆芽? 近年来,有些卖豆芽的商贩为了催芽速生,缩短豆芽的生长期,并使其粗壮,往往在生产加工豆芽的过程中,在豆芽中施放化肥,如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等。浸泡豆芽的化肥,都是含铵类化合物,它们在细菌的作用下,可以转变成亚硝胺,而亚硝胺是一种致癌物质。因此,用化肥催生豆芽是不科学的,应该予以禁止。 自然培育的豆芽,芽身挺直,芽根不软,组织结构脆嫩,有光泽且白嫩,稍细,无烂根、烂尖等现象。用化肥浸泡的豆芽色泽灰白,芽杆粗壮,根短、无根或少根,豆粒发蓝;如将豆芽折断,则断面有水分冒出,有的还残留有化肥的气味,如带有氨臊味。这种豆芽是不能食用的。 第三部分 食用油脂的掺假识别方法 用干燥洁净的小管,插取少许食用植物油脂,涂在易燃烧的纸片上,点燃,燃烧时产生油星四溅现象,并发出“叭叭”的爆炸声,说明水分含量高。 如何知道食用植物油含水分? 用干燥洁净的小管,插取少许食用植物油脂,涂在易燃烧的纸片上,点燃,燃烧时产生油星四溅现象,并发出“叭叭”的爆炸声,说明水分含量高。 也可用钢勺取油少许,在炉火上加热,温度在150~160℃,如出现大量泡沫,又发出“吱吱”响声和油从锅内往外四溅的现象,说明水分含量高;加热后拨去油沫,观察油的颜色,若油色变深,有沉淀,说明杂质较多。 另外,植物油的水分含量如在0.4%以上,则浑浊不清,透明度差。可将食用植物油装入1个透明玻璃瓶内,观察其透明度。 怎样知道香油掺假? 纯香油呈淡红色或红中带黄,小磨香油颜色稍深,为棕红色透明油状液体。如果香油中掺入了其他食用植物油脂,则色泽发生变化。掺入菜子油呈深黄色;掺入棉子油呈黑红色;掺入精炼棉子油呈黄色。如香油中掺入米汤(上清液)类物质,则浑浊模糊不清并有沉淀物,且容易变质。 在阳光下看纯香油,清晰透明。掺入1.5%的凉水,在光照下呈不透明液体状;掺入3.5%的凉水,香油会自动分层,容易沉淀变质;掺入猪油,加热后会发白;掺入菜子油,则颜色发青;掺入棉子油,加热时会粘锅;掺入米汤,会变浑浊,有沉淀。 用筷子蘸1滴香油,轻轻滴在平静的水面上(可用碗、盘或小盆盛清水)。纯香油会呈现出无色透明的、薄薄的大油花,并有浓重的香油味,而掺假的香油会出现较厚的小油花,油花持续时间短,香油香味淡薄,并伴有其他油脂的异味。 还可将香油试样瓶放在-10℃冰箱内冷冻观察。纯香油在此温度下仍为液体,掺假的香油在此温度下开始凝固。 也可将香油试样少许倒入试管中,用力振荡后观察。纯正香油振荡后不起泡或只起少量泡沫,而且很快消失。 掺入花生油振荡后泡沫多,消失慢,泡沫呈白色;掺入精炼棉子油振荡后泡沫多,不易消失,
识别掺假食品的一般知识.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