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害虫防治技术 扬州大学园艺与植保学院 祝树德 菜青虫测报技术 越冬蛹发育进度法:成虫羽化高峰预测第一代2龄幼虫高峰 目测成虫法:成虫高峰期预测下一代2龄幼虫高峰期 选地:667m2 甘蓝菜或青菜地 时间:每天上午9:30,每3-5分钟观察 一次成虫数,连续3次 测报:统计每天成虫平均数,以成虫高峰日预 测下一代2龄幼虫高峰期 小菜蛾测报技术 越冬蛹发育进度法:预测第一代2龄幼虫高峰期 成虫高峰期预测下一代2龄幼虫高峰 灯光诱测法 性信息素诱测法 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or)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白菜褐夜蛾,玉米叶夜蛾等。 (一)、分布与为害 1.分布广:从S40°至N57°全国分布。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起上升为蔬菜的最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连年暴发成灾。99年特大暴发,苏北徐州、盐城、淮阴等。 2.为害: 幼虫啃食叶片; 钻蛀果实,如青椒、番茄、棉铃等; 为害块根。 3.寄主:多食性害虫 蔬菜: 十字花科蔬菜(甜菜、甘蓝、白菜),豆科蔬菜(大豆、绿豆),茄科(番 茄,茄子)等; 葱蒜类 经济作物:棉花、玉米、牧草等 (二)、发生规律 1.世代与越冬: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4~5代(山东、江苏、北京一年5代) 。 热带、亚热带终年繁殖,无越冬现象。江苏、山东、陕西、山西等地,以蛹在土内越冬。 2.为害与消长时间: 全年主要发生在5-9月。 春季发生迟,5月始见,7、8月开始暴 发,秋季重于春秋。 第一代幼,5月中上旬 第二代、第三代6~8月,8~9月重点为害蔬菜第四代:9月上中旬,主要为害蔬菜 第五代:10~11月 3.主要习性 成虫: 趋性:趋光性强。 产卵习性:多产于叶背或正面,单层或双层块产,卵块盖淡黄色鳞片。100~600粒/♀,最多1700粒。 活动性:昼伏夜出,白天在土块、杂草丛中,枯枝落叶中;活动:夜间20~23时最盛,交尾、产卵 幼虫: 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吐丝结网,啃食叶肉,留表皮。 3龄后幼虫分散,4龄食量暴增。 幼虫有轻蛀性(蛀果为害),假死性,白天可潜伏土中,植物基部。 酷暑天幼虫喜栖于作物的顶部,造成嫩头枯萎,还可潜入根部为害,造成白菜、萝卜缺苗。 4.影响种群消长的因子: 气候因子:夏天高温干旱有利其发生。 虫源:越冬 迁飞 食料 天敌 抗药性 (三)、性信息素测报技术 通过几年的大量试验表明:甜菜夜蛾性信息素对甜菜夜蛾诱集量大,效果好,高峰期明显。7~10月甜菜夜蛾常出现4~5个高峰,可利用成虫高峰预测1龄高峰。 水盆诱捕器不同药剂对诱蛾的影响 (四)、防治措施 1.翻土灭蛹:晚秋或冬季翻土消灭越冬蛹。 2.人工捕捉:人工摘卵块和初孵幼虫的叶片。 3.清洁田园:铲除杂草、中耕松土、减少土中的幼虫成活。 4.化学防治:防治适期3龄幼虫前。 多种药剂产生了抗性,目前抗性治理的理想药剂: 5%的抑太保乳油2000x; 5%卞死克乳油2000~3000x; 5%锐劲特悬浮剂:3000x; 75%拉维因可湿粉1000~1500x; 脱皮激素类的物“米满”1000~2000x。 (一)、分布与为害 1 分布:国外主要在欧洲、亚洲的日本、印度等国发生较重。国内分布很广,各地普遍发生,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及长江以南地区发生为重,是江、浙一带豆科蔬菜的主要害虫,尤以豇豆受害最重 。 2 为害: (1)寄主植物主要是豆科:豇豆、菜豆、扁豆、还有豌豆和绿豆等。 (2)以幼虫蛀食豆类作物的果荚和种子、花器,也可蛀食茎杆、枝梢。早期造成落花、落荚;后期果荚种子被食,蛀孔处有腐烂状的绿色粪便; (3)还能吐丝缀叶、缀荚为害。 (二)、形态特征 成虫: (1)中等大小蛾类,体长10~13mm,体灰褐色。 (2)前翅暗褐色,前缘较淡。自外缘向内有大、中、小不等的三个白色透明斑,中室端站的为带状斑,中室内及下各一个白色小斑。 (3)后翅外缘黄褐色,余其为白色半透明。 (4)雄虫尾部有灰褐色毛丛,挤压后可见一对抱握器,雌虫腹末较肥。圆筒形。 卵 (1)扁平,椭圆形 (2)淡黄经色,孵化前桔红色,卵壳具4~6花纹。 幼虫 (1)老熟幼虫黄绿色,略带粉红,长18mm, (2)中后胸背板各具黑褐色毛片6个(前4,后2)。前排具毛两根,后期排毛片无毛。腹部各节6个毛片,各生一根刚毛。 (3)腹足趾沟双序缺环。 蛹 (1)黄绿色至黄褐色,长约13mm。 (2)蛹外披白色薄丝茧。 (3)蛹腹末臀棘8根。 (三)、发生规律 1.生活史 越冬:北部以蛹在土内越冬,本地未见越冬虫态,该虫具迁 飞性。 世代:长江中下游地区4~5代/年,南可达9代/年。 发生期:越冬代5中下见成虫。 第一代:卵5下~6下,幼虫6上~7上。 第二代:卵5下~6下,幼虫7上~8上,开始世代重迭。 第三代:卵5下~6下,幼虫7下~8下,开始世代重迭。 第四代:卵5下~6下,幼虫8中~8中下, 第五代:不完整,9下~10下。 以第二、第三代发生最重,为害中熟豇豆。 2.主要习性 成虫: 趋性: 有趋光性,但不强,能作短距离飞翔 活动性: (1)昼伏夜出,羽化不分昼夜,夜间为主 (2)成虫补充营养习性,晚上交尾产卵 产卵习性: 散产于花蕾、花瓣、包叶或花托上,少数产 有豆荚及茎上,80~400粒/♀。 幼虫: (1)初孵幼虫喜蛀花蕾,从花瓣咬小孔钻入花器,取食雌雄蕊,光食卵壳。 (2)3龄后吐丝下垂蛀入豆荚为害,荚内蛀道3~5cm,每荚1头,也有2~3头。 (3)幼虫具背光性,昼伏夜出,白天潜入花器,豆荚傍爬出虫道活动后又返回原蛀孔内。也可为害叶片,叶柄。有虫有残性。 (4)老熟幼虫脱荚于土表化蛹:浅土层内或支架上化蛹,蛹室中结茧化蛹。 3.发生的因子 (1)温湿度: 豇豆螟为喜温湿性害虫。偏高温度有利其发生, 25~31℃。高湿有利其卵孵化,RH80%以上有利。 (2)食料: a 初孵幼虫与寄主在花盛期发生重。 b 品种、花序较长,籽小荚短,光滑少毛,品种抗性 强,反之易感。 (3)天敌: a 捕食性天敌小花蝽、步甲、草蛉、瓢虫、蜘蛛等。 b 幼虫寄生性天敌:变蛾茧蜂、黄眶离缘姬蜂、寄生蝇。 (四)、防治技术 防治策略:治花与治荚相结合,治植株花与落地花相结合,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重点治花,花荚盛期。 化防指标:花害率20%,百花有虫10头,荚害率5%时防治
蔬菜害虫防治技术(135P).ppt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