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幻灯03 Aagricultural plant pathology 第一章 水稻病害 RICE DISEASES 本章学习重点: 1. 水稻病害的种类和危害; 2. 稻瘟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3. 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4. 稻白叶枯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 5 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 条纹叶枯病近几年在我省稻区暴发,损失较大。 第一节 稻瘟病 RICE BLAST 一 .症状 Symptom : 二 .病原物( Pathogen): 1 病原学名和分类地位: 有性态为灰色大角间座壳 Magnaporthe grisea ,属子囊菌亚门大角间座壳属。 无性态为稻梨孢 Pyricularia oryzae, 属半知菌亚门梨孢霉属。 三 侵染循环 Diseases cycle 四 流行因素(Epidemiology) 品种抗病性 气象因子 栽培条件 地理条件 品种的抗病机制 一般株型紧凑,叶片水滴易滚落,可相对降低病菌的附着量,减少侵染机会。 寄主表皮细胞的硅质化和细胞的膨压程度与抗侵入、抗扩展的能力呈正相关。 另外,过敏性坏死反应是抗扩展的一种机制。 六 防治方法 (Control) 防治策略是: 种植高产抗病品种为基础,减少菌源为前提,加强保健栽培为关键,药剂防治为辅助。 第二节 稻纹枯病 Rice sheath blight 水稻纹枯病属世界性病害。我国发生普遍。发病后叶片枯死,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减轻,秕谷增多,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达50%以上。目前已成为我国水稻的发生面积最大的病害。 一 症状 Symptoms: 危害时期 危害部位 症状类型 症状特点 病征 二 病原菌 Pathogen 1 学名及分类: — 有性态为佐佐木薄膜革菌 Pellicularia sasakii, 属担子菌亚门薄膜革菌属。 — 无性态为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 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 三 侵染循环 Diseases cycle 四 流行条件 Epidemiology 纹枯病发生与什么因素有关?在什么条件下容易流行? 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受菌核基数、气象条件、稻田生态、种植密度、水稻抗病性特别是水肥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五 防治方法 Control 如何来防治水稻纹枯病? 防治纹枯病的策略是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施用化学农药和生防制剂。 三 侵染循环 Diseases cycle 2 侵入与发病(infection): 病菌从叶片的水孔和伤口、茎基和根部的伤口以及芽鞘或叶鞘基部的变态气孔侵入。病菌从叶片的水孔侵入到达维管束或直接从叶片伤口进入维管束后,在导管内大量增殖,一般引起典型症状。病菌从茎基或根部的伤口侵入后,通过在维管束中增殖再扩展到其他部位,引起系统性侵染,使稻株出现凋萎型症状。有时秧苗虽被感染但不显症,成为带菌秧苗。移栽后,条件适宜时即可成为大田的发病中心。 四 流行条件 Epidemiology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此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气候因素、栽培条件与耕作措施等。 五 防治方法 Control 防治策略是在控制菌源的前提下,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秧苗防治为关键,狠抓肥、水管理,辅以药剂防治。 4.药剂防治 目前常用的杀菌剂有: 20%叶青双(噻枯唑)、20%龙克菌(叶青双铜络合物)、25%叶枯灵及10%叶枯净(5-氧吩嗪)等; 中生菌素: 秧田期可用中生菌素浸种(用量100mg/kg),大田期可用中生菌素喷雾(用量15mg/kg)。 2. 传播: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都可借气流传播,侵害花器和幼颖。在北方稻区一年只发生一次,在南方稻区则以早稻上的厚垣孢子为再次侵染源侵染晚稻,或早抽穗的水稻上的厚垣孢子可能成为迟抽穗水稻的侵染源。 3. 侵染:病菌在孕穗期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则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和果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增殖,并形成孢子座。病粒则在水稻扬花末期至灌浆初期出现。 四 流行条件 Epidemiology 品种抗性: 不同水稻品种间的抗性存在较明显差异。 ——矮秆、叶片宽、角度小、枝梗数多的密穗型品种较感病,反之则较抗病。如水晶稻、原丰早、珍汕97,威优29较抗病,而桂朝2号、津优83-176、丰良黏1号高度感病。 ——抗病性表现为一般早熟 中熟 晚熟,糯稻 籼稻 粳稻。 2 栽培管理: —— 肥料过多,特别是花期、穗期追肥过多的田块发病较重; —— 高密度和多栽苗的田块发病重于低密度和少栽苗的田块。 五 防治方法 Control 防治策略以抗病育种为主,化学防治为辅,注意适期用药,合理调节农业栽培措施。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如种植辽盐2号、双糯4号、威优29、减少桂朝2号、香粳4号、辽粳5号等。 2.加强栽培管理 注意晒田,发病田块收割后要深翻; 选用不带病种子,建立无病留种田,播种前及时清除病残体; 合理使用氮、磷、钾肥,施足基肥、巧施穗肥、施适量硅肥; 合理密植,适时移栽,勤灌浅灌。 4.药剂防治 有效药剂有:井岗霉素、18%纹曲清(井岗霉素+烯唑醇)、50%稻后安、络氨铜、可杀得、多菌铜等, 在破口抽穗前5~7d喷雾,但应注意在穗期用药对稻穗的安全性。 水稻白叶枯病菌 1.病原菌放大 2.示导管中的病原菌 2病原形态与生理性状: 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不形成芽胞和荚膜,但在菌体表面有一层胶质分泌物。革兰氏染色阴性。 生长最适温度26~30℃。致死温度在无胶膜保护下为53℃,10min;在有胶膜保护下为57℃,10min。 3 寄主范围 (host range): 病菌主要侵染水稻,可侵染杂草,但杂草上发病不普遍。人工接种时还能侵染雀稗、马唐、狗尾草、芦苇等禾本科杂草。 4 病原菌生理分化(physi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 白叶枯菌不同菌株间致病力存在差异。我国的菌株分为7个致病型。 越冬 传播 侵入 再侵染 1 越冬(over-winter ) : 病菌主要潜伏于稻种表面、胚和胚乳表面随病稻种越冬或随病稻草、稻桩越冬,作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 病菌也能在马唐等多种杂草和茭白及紫云英上越冬; 此外,病田长出的再生稻和落粒自生稻病株,也可成为初侵染源。带菌稻种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也是新病区的主要初侵染源。老病区则以病稻草为主要侵染源。 3 传播spreading :病菌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播。遗留在田间、沟旁病稻草上的病菌,遇到雨水,容易冲到秧田和本田侵染秧苗引起发病。病菌在病株的维管束中大量繁殖后,从叶面或水孔大量溢出菌脓,
水稻病害 .jsp.ppt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