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项代码:2008GB23600449 单位名称(公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单位法人代码: 43709623-6 项目执行期:自 2008 年 5 月 1 日 至 2010 年 6 月 1 日 项目支持方式: 项目经费 项目支持金额: 70.0万元 单位法定代表人: 孙武学 电 话: 029-87082809 编 写 人: 王 辉 电 话 : 13709129008 通讯地址: 陕西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学院 邮政编码: 712100 传 真: 029-87082854 编写日期: 2011 年 01 月 15 日 监理单位: 教 育 部 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二OO年 4.1.3 核心品种生产适应性试验 在国家品种审定意见中,划定西农9718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的中高产水肥地种植。在陕西省品种审定意见中,划定陕农138适宜关中灌区及同类型生态区中高产水肥地种植。为了进一步明确西农9718和陕农138在关中灌区生产上的生产适应性和生产上的利用价值,在本项目实施前的2007年,从关中灌区西部到东部,分别在宝鸡(岐山县、扶风县)、咸阳(兴平、三原)、西安(户县、长安)、渭南(富平、临渭、蒲城)和杨凌区等四市一区的10个县区安排了西农9718的生产适应性试验。西农9718在四市一区的产量结果分别为亩产468.5公斤、482.0公斤、468.0公斤、486.0公斤和488.5公斤,分别较对照品种增产4.8%、4.8%、5.2%、4.9%和4.4%。2008年在宝鸡(岐山、陈仓)、咸阳(兴平、三原)、西安(长安)、渭南(富平、临渭、华阴)和杨凌区等四市一区的9个县区安排了陕农138的生产适应性试验。产量结果分别为亩产501公斤、480公斤、492公斤、487公斤和482公斤,分别较对照品种增产4.8%、5.0%、5.2%、4.8%和4.6%。两品种的共同特点是丰产性好、品质优良(优质强筋)、早熟性突出、抗倒伏能力强、综合抗病性好、对关中灌区中高产肥水地有良好的生产适应性。通过生产适应性试验,明确了两个品种在关中灌区生产上具有很高的生产利用价值,为本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应用基础。 为了扩大西农9718和陕农138在生产上的利用范围,在河南、安徽、江苏等黄淮南片麦区及湖北北部等麦区建立了15个小麦新品种展示园,对西农9718和陕农138进行了品种展示。河南、安徽、江苏等黄淮南片麦区是西农9718品种审定划定的适宜推广区域,湖北省通过引种试验和品种展示,已对西农9718进行了品种审定。因此黄淮南片麦区及湖北北部麦区是西农9718成果转化的省外辐射基地。 4.1.4 核心品种保优调优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肥料在粮食生产中有重要的显著增产作用。不同施肥水平、不同养分结构、不同施肥方式等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等作用十分显著。肥料配置、施肥量和施肥时期对小麦产量、子粒蛋白质含量、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转化品种之一西农9718是针对关中灌区优质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优质小麦品种丰产性较差,品质性状不稳定和抗倒伏性、抗病性及抗逆能力等抗性较差或抗性不全面等问题而选育出的在关中麦区能安全越冬、成熟早、抗倒伏能力强、综合抗性好、品质达国家优质强筋小麦品质标准、产量水平达千斤以上的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为了充分发挥西农9718优质高产的生产作用,以西农9718为材料,在不同磷肥和钾肥水平下对氮肥进行不同比例的基追肥试验,旨在了解不同磷肥和钾肥水平下,不同氮肥基追比对该品种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为该品种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4.1.4.1 西农9718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 (1)氮肥不同基追比对西农9718群体动态结构的影响 表1显示了不同处理对西农9718群体动态结构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在施氮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追肥比例有利于分蘖的形成,同时能够促进分蘖成穗,高肥水平下,减少基肥用量,增加拔节期施肥、孕穗期施肥有利于拔节期、孕穗期群体的形成,较氮肥全部作基肥的处理,拔节期、孕穗期的群体显著提高;随着氮肥总量的增加,从冬蘖的形成到分蘖成穗的群体水平有显著提高。总体上看,西农9718在高肥条件下,各个时期的的群体都显著的高于低肥水平;且增加追肥比例,对增加群体穗数有显著的效应。因此,在西农9718高产栽培中,高水肥地应适当减少播种量,中水肥地应适当增加播种量,无论是高肥还是低肥,氮肥基肥和追肥并用有利于增加群体穗数。 表1 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西农9718群体性状的影响 处理编号 氮肥基追比例 冬蘖 (万/hm2) 拔节期总茎数(万/hm2) 孕穗期总茎数(万/hm2) 成穗数 (万/hm2) 1 低肥 N12(7:3) 774.5 1324.4 998.6 586.6 2 N12(6:4) 771.6 1383.8 925.5 593.5 3 N12(5:3:2) 750.1 1258.4 983.0 578.5 7(ck1) N12(10:0) 786.4 1282.7 888.7 518.8 4 高 肥 N18(7:3) 859.1 1751.5 1024.7 673.5 5 N18(6:4) 823.9 1737.8 1010.6 662.7 6 N18(5:3:2) 799.8 1650.8 1005.9 638.6 8(ck2) N18(10:0) 837.0 1622.2 975.6 580.2 (2)氮肥不同处理对西农971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表2给出了氮肥不同基追比例、不同时期施肥对西农971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氮肥不同基追比对西农9718产量有显著影响。在氮肥施肥总量不变得情况下,氮肥二次分施(基肥、拔节)比仅作基肥一次施用增产10.39%,氮肥三次分施(基肥、拔节肥、孕穗肥)比仅作基肥增产14.18%,即氮肥后移有显著的增产作用,特别是氮肥在5:3:2的基追比条件下,西农9718有更高的产量水平。就产量构成因素而言,氮肥基追比例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氮肥三次分施穗粒数和千粒重相对较高),而对群体穗数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大,即适当的氮肥基追比通过提高分蘖成穗率对增加群体穗数有相对较大的影响作用。 表2 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西农971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处理编号 氮肥基追比例 穗粒数(个) 成穗数(万/hm2) 千粒重(g) 产量(kg/hm2) 1 低肥 N12(7:3) 26.4 586.6 46.2 7154.6 2 N12(6:4) 26.5 593.5 46.3 7281.9 3 N12(5:3:2) 27.4 578.5 47.1 7465.8 7(ck1) N12(10:0) 27.
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