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200问 1、玉米在整个生育期中都受到哪些有害生物危害? 答: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内可受到多种有害生物危害,主要包括:病害、虫害、草害和鼠害等。是造成玉米减产、品质下降的重要因素。 2、玉米在苗期都有哪些病害? 答:有侵染性病害:细菌性茎腐病、丝黑穗、瘤黑粉、侵染性苗病、矮花叶病等。非侵染性病害:遗传性条纹症、生长点被害症、生理性干旱及日灼、盐(碱)害、肥害、缺素症、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药害。 3、玉米成株期都有那些病害? 答:有多种叶斑病(大斑、小斑、园斑、灰斑、弯孢菌叶斑、炭疽、锈病、矮花叶、细菌性枯萎病)、丝黑穗、瘤黑粉、纹枯、全蚀、褐斑、茎腐、穗腐等病害。 4、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症状? 答:茎腐病主要为害玉米中部茎秆和叶鞘。玉米10片叶前后时,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叶鞘上病斑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干燥条件下扩展缓慢,但病部也易折断,造成不能抽穗或结实。 5、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在农田里是怎样传播的? 答:病菌可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从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玉米60cm高时组织柔嫩易发病,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此外害虫携带病菌同时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如玉米螟等虫口数量大则发病重。高温高湿利于发病;均温30℃左右,相对湿度高于70%即可发病;均温34℃,相对湿度80%扩展迅速。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伤口多发病重。轮作,高畦栽培,排水良好及氮、磷、钾肥比例适当地块植株健壮,发病率低。 6、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防治措施是什么? 答:防治措施有;⑴实行轮作,尽可能避免连作。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将病残株妥善处理,减少菌源。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高畦栽培,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2)及时治虫防病 苗期开始注意防治玉米螟等害虫。(3)田间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携出田外沤肥或集中烧毁。(4)发病后马上喷洒5%菌毒清水剂或农用硫酸链霉素防效较好。 7、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原因是什么? 答:玉米丝黑穗病是以土壤传播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病原菌为丝轴团散黑粉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3年。土壤带菌和混有病残组织的粪肥是其主要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虽可传病,但侵染率极低,它是远距离传播的侵染源。玉米丝黑穗病发病轻重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和土壤中菌源数量以及播种和出苗期环境因素的影响。近几年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多年重茬连作,盲目引种一些晚熟高感品种使土壤中病原菌的累积量越来越高,气候条件变化异常以及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 8、玉米品种与丝黑穗病的发生有关系吗? 答:不同玉米品种间的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程度差别很大,近几年在黑龙江、吉林两省发病率在10%以上的品种多为辽宁、山东省等黄淮海地区培育的品种。在该地区平原地带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较轻,所选育的品种缺乏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鉴定。 9、气候条件对丝黑穗病的发生有什么影响? 答:早春高温,土壤墒情好。农民抢墒播种。但播种后遇到持续低温,在土壤湿度适宜条件下,土壤温度是决定出苗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低温条件延长了种子萌发到出苗的时间,就会加大了丝黑穗病菌的侵染机率,丝黑穗病菌侵染的最适时期是从种子萌发开始到一叶期,也就是种子萌发到出苗期。。 10、玉米丝黑穗病的综合防治? 答:以抗病品种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农业保健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①选育种植抗病品种 从长远的目标,可持续控制的观点出发,防治丝黑穗病的基础工作应是选育抗病品种。严把品种审定关,杜绝高感品种在市场的流通。②加强农业保健栽培措施减少菌源,适时播种、避开低温、减少病菌的侵染机率。在病害形成黑粉瘤未破裂时,及时摘除瘤体并携至田外深埋,减少病菌在田间的扩散和在土壤中的存留。③化学防治使用种衣剂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最直接、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市场上种衣剂的品种很多。针对玉米病虫害不同的防治对象有一元和多元复配制剂,因此在使用上要有选择性。根据大量的试验研究证明,含有烯唑醇、戊唑醇和三唑醇成分的种衣剂对丝黑穗病的防治有明显效果。防效高达87%一96%。但烯唑醇药剂在低温条件下,播种深度超过3cm时易产生药害。地中茎生长受到抑制,种芽拱不出土、弯曲,在地下展开子叶。因此在使用含有烯唑醇成分的种衣剂时,要适时晚播避开低温,同时播种深度不能超过3cm。目前戊唑醇在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种衣剂中使用最普遍。总之,利用抗病品种,有选择性的使用种衣剂和提高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危害。 11、玉米瘤黑粉病发生原因是什么? 答:头年玉米收获后,病原菌冬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越冬,冬春干燥冬孢子不易萌发,也不易失去活力而死亡。夏季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越冬的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随风雨传播,落到玉米幼嫩组织,在有水滴的情况下很快萌发侵入玉米幼嫩组织的表皮内产生病瘤,所以前旱后湿以及高温的气候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冬春及初夏干旱少雨有利于黑粉病病菌冬孢子存活,并且不利于玉米的正常生长;后期降水偏多,为黑粉病病菌孢子的萌发、侵染创造了有利条件。 12、玉米瘤黑粉病怎么防治? 答:(1)轮作倒茬 玉米瘤黑粉病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所以进行大面积的轮作倒茬是防治该病的首要措施,尤其是重病区至少要实行3—4年的轮作倒茬。(2)选种抗病品种。(3)消灭病菌来源 越冬期间注意铲除病株,及时销毁并应在春播前处理完毕;秸秆用作肥料时要充分腐熟;田间遗留的病残组织应及时深埋。(4)种子处理 可以使用0.2%硫酸铅或三效灵克菌丹等拌种,以消灭种子所带来病菌,同时还可以促进幼苗生产。(5)加强田管理 及时灌水,合理追肥,合理密植,增加光照,增强玉米抗逆性。 13、玉米大斑病是什么症状? 答:此病主要为害叶片,在玉米生长后期,特别是抽穗以后,病害逐渐严重。病斑初为灰绿色,沿叶脉迅速扩展,最后形成大型的梭状病斑,一般长5~8厘米,宽1.2~1.5厘米,最大的可长达15厘米,宽3厘米以上,黄褐色或灰色,边缘颜色较深。严重时,病斑连片,使叶片枯死。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害一般自下而上地发展,亦可侵染叶鞘和苞叶。 14、玉米小斑病是什么症状? 答:玉米小斑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部出现病斑,但严重时苞片、果穗及籽粒也能受侵害。小斑病病斑较大斑病为小,它的病斑大小与色泽随品种抗病性状而有差异。感病品种叶部病斑因受叶脉限制,表现为病斑椭圆形或长圆形,黄褐色,边缘为深褐色。抗病的品种病斑表现为黄褐色坏死小点,边缘为黄绿死晕圈,病斑并不扩大。在高温等有利于发病的条件下,感病品种病斑周围能出现浸润区,使病叶枯死。后期病斑上能出现露状物。 15、玉米大、小斑病苗期会发生吗? 答:玉米大小斑病在玉米整个生长过程中都可危害玉米,但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 16、预防玉米大、小斑病在选种上应该注意什么? 答:玉米感病自交系和感病品种的应用,是近年该病流行的主导因
玉米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200问.txt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