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新西兰畜牧业之比较 新西兰是南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小岛国,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尽管国家小、人口少,但新西兰的畜牧业生产属于世界先进水平,每年有大量的羊、羊毛、羊肉、牛、牛肉、牛奶及奶制品出口到美洲、欧洲以及以及亚洲的中国、日本等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畜牧业高度繁荣发达是不是一定会造成草场退化,并进一步影响到环境呢?新西兰用事实告诉我们,不会。只要在发展畜牧业的时候讲究科学发展,避免杀鸡取卵式的恶性开发,就可以做到畜牧业和环境保护并行不悖。如今新西兰到处都是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洁净,临海沿岸海水清澈,号称世界上环境保护最好的国家之一,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新西兰的畜牧业现状 2002年,新西兰农业用地15640348公顷(折合15.6万平方公里),其中畜牧业和耕作业用地占全国农业用地的76%,大约12万平方公里。畜牧业用地和耕地又可以细分为畜牧业用地11529112公顷(11.5万平方公里),耕地759440公顷 2002年新西兰畜牧业牲畜存栏数量大致如下:奶牛5161589头,肉牛4494678头,奶牛和肉牛合计9656267头;绵羊39545609只,山羊153084只,绵羊和山羊合计39698693只;鹿1643938头,马75856匹,另有猪等非食草性动物,数量不多,这里忽略不计。(一点感慨:统计资料非常详细,牲畜数量精确到个位数,不但有牲畜总量,而且把牲畜按照年龄、性别等标准细分为若干小项,每项都有详细的数字。) 中国的畜牧业现状大致如下 中国的草原面积40000万公顷(400万平方公里),其中可供利用的草原面积31333万公顷(313.3万平方公里)。2002年牲畜存栏数量为:羊31655.2万只,其中山羊17275.9万只,绵羊14379.3万只;牛13084.8万头,马808.8万匹,驴849.9万头,骡419.4万头。(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2002年统计年鉴, 内蒙古在中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中属于畜牧业最发达的省(区)之一,内蒙古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原总面积达8666.7万公顷(86.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草原总面积21. 7%,可利用草场面积达6800万公顷(68万平方公里)(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站,。2002年内蒙古牲畜存栏情况为:牛327.3万头,马79.7万匹,驴77.7万头,骡51万头,羊3951.7万只(其中山羊1545.8万只,绵羊2405.9万只)(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和新西兰的畜牧业简单对比 为了简化对比,我们把马以及中国牧民饲养的驴、骡都算做牛,把新西兰的鹿算做羊,则2002年中国用313万平方公里的草原面积,饲养了31655.2万只羊和15162.9万头牛(含马、骡、驴)。新西兰用11.5万平方公里的牧场,饲养了4134.3万只羊(含鹿)和973.2万头牛(含马)。中国的草场面积是新西兰的27倍,在牲畜存栏数量上,羊的数量只有新西兰的7.7倍,牛的数量只有15.6倍。如果按照1头牛=5只羊的比率换算,新西兰11.5万平方公里的牧场面积折合17250万亩,饲养的牛、羊折合9000.3万只羊,则平均每亩草地养0.52只羊,或者说每只羊占用了1.9亩草地。中国的牧场面积313万平方公里折合469500万亩,饲养的牛、羊折合107469.7万羊只,则每亩草地饲养了0.23只羊,或者说每只羊占用了4.37亩草地,承载量或者资源利用率不到新西兰的一半,由此可以看出两者在生产效率、自然资源利用方面的差距。 我们再拿内蒙古的数据和新西兰做个简单对比。内蒙古可利用草场面积68万平方公里,是新西兰的5.9倍,而在牲畜存栏数量方面,羊的数量为3951.7万只,和新西兰的4134.3万只大致相等,少了大约180万只;牛的存栏量只有535.7万头(含马、骡、驴),和新西兰的973.2万头相比,只有新西兰的55%。按照1头牛=5只羊的比率换算,内蒙古牧场面积68万平方公里折合102000万亩,饲养的牛、羊折合6630.2万只羊,则每亩草地饲养了0.065只羊,或者说每只羊占用了15.38亩草地。和新西兰每亩0.52只羊或者每只羊占用1.9亩相比,两者在生产效率、自然资源利用的差距更加明显,内蒙古草原的单位面积承载量大约只有新西兰的八分之一。 科学技术和产权制度是畜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键所在 中国草场的承载量比新西兰低了许多,但草场退化程度却极其严重。新西兰的草场承载量比中国高了许多,但环境保护的非常完好。是什么原因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呢? 究其原因,并不是用游牧或者定牧就可以简单解释。科学的畜牧业生产技术和清晰的草场产权关系,是新西兰畜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也是畜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并行不悖的原因。 新西兰的草场都被分割成了一个个牧场,属于农场主的私有资产,畜牧业的生产方式早已经放弃了游牧作业,牧民定居在牧场,但这种定居并不意味着“定牧”。牧民在牧场上每隔一段距离打下一个木桩,然后用铁丝把木桩串连起来,筑成篱笆或栅栏,把一块大的牧场分割成若干块封闭的小块草地。一块小草地承载牛、羊若干天后,牧民就把牛、羊赶到另外一块,让放牧过的草地休养生息,类似于农民的“轮耕”或者渔民的“休渔”。笔者在新西兰的牧场亲眼看到牧民们骑着四轮越野摩托车带着牧犬到牧场,停下车,打开栅栏的门,吹一声口哨,牧犬从车上跳了下来,咆哮着冲进圈着牛羊的小块封闭草地,把里面的牛羊赶出,并按照主人的指令,把牛羊赶进另外一小块封闭草地。牛羊更换场地完毕后,牧民把栅栏门关好,跨上摩托车,点火发动,吹口哨催牧犬上车,然后骑着车带着狗扬长而去。过若干天以后,再次带着牧犬回来,重复前几天的工作,驱赶牛羊再次更换场地。 除了这种一目了然的更换场地的生产作业方式以外,农场主们每年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维护牧场,包括兴修水利设施、培育牧草、改良草种、优化土壤、施肥、除虫等。当牧场出现牧草产量下降或者严重退化等非常情况时,牧民会象农民种庄稼一样,把牧场彻底犁一遍,耙平,种上草籽,施肥,细心管理,过一段时间牧草象庄稼一样长了起来。这种人工种植草地的牧草产量自然高过天然草地的产量,因此牧民在提高单位面积牲畜承载数量的同时,不会对草地造成破坏。 从新西兰的养殖业生产方式可以看出,清晰的产权关系对保护草地非常重要。如果草地的产权关系不清晰,谁都想在上面放羊,赚得钱属于自己,草地退化了和自己没有直接关系,那么牧民自然是放得牛羊越多越好,其结果必然破坏了草场,造成草场承载量下降的严峻局面。当草地产权清晰,属于牧民自己的私有财产时,牧民就会改变自己的生产作业方式。如果单位草地上的牛羊太多,超过了一个合理的数字,草地退化,吃亏的是自己,牧民自然会减少牛羊数量。当单位草地上的牛羊不足时,草地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时,牧民就会增加牛羊数量,或者收割牧草出售。 当草地产权清晰时,为了能在有限的草地上获得尽可能多收益,牧民会积极投入资金,改善牧草的品质,种植优质、高产的草种,提高单位面积的牧草产量,从而提高单位草地的牛羊承载数量。同时牧民也会培育、饲养合适的牛羊品种,科学饲养,提高单位牲畜的肉、毛、奶等产品的产量。通过这些途径提高经济收益,而不是依靠简单的提高牛羊数量的方式。事实上
中国与新西兰畜牧业之比较.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