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医学 > 医药 > 医药doc
中西医结合皮肤科笔记.doc
运行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医学语言:简体中文
医学类型:国产软件 - 医药 - 医药doc
授权方式:共享版
医学大小:249 K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9-12-27 20:17:51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医学真真棒!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此医学真差劲!就请您
      0%(0)

中西医结合皮肤科笔记.doc介绍

2007年七年制皮肤病及性病脂溢性皮炎
(Dermatitis Seborrheica)
 [ 概述]
 脂溢性皮炎是发生在脂溢部位的慢性、亚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好发于头、面部,可向下蔓延至其他脂溢部位。其特点是皮肤油腻、瘙痒,起白屑。成年人和新生儿多见。
 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记载的“面游风”、“白屑风”相类似。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面游风记载:“此证生于面上,初发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次后极痒,抓破,热湿盛者津黄水,风燥而者津血,痛楚难堪”。又如白屑风记载:“此证初生发内,延及面目耳项燥痒,日久飞起白屑,脱去又生”[ 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有人认为与遗传有关,家族中常有同患此病者;性激素平衡失调,尤其是雄性激素增高,致使皮脂腺分泌增多。在此基础上,可能使存在于皮肤上的正常菌群大量繁殖侵犯皮肤或使一些微生物如痤疮棒状杆菌,分解出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所致。另外,精神因素、饮食习惯、维生素B族缺乏、及嗜酒等也对本病的发生起一定的作用。中医认为本病因平素血燥之体,复感风热外袭,郁久化燥,肌肤失养,以致皮肤粗糙干燥;或过食肥甘、辛辣、酒类,脾胃运化失常,致内蕴湿热,再复感风邪,湿热蕴阻肌肤,湿热上蒸而成本病;或热郁日久,致阴血暗伤,血虚阴伤,肌腠失其温煦,则生风化燥所成肤燥脱皮之证。[ 临床表现] 
好发部位主要在皮脂溢出较多、多毛、多汗的部位,往往限局或开始于头皮,症状加重时向面部、耳后、腋窝、上胸背,肩胛部,以至脐窝、耻骨部及腹股沟等部位发展。初起,常表现为毛囊周围红色小丘疹。渐互相融合成大小不等的黄红色鳞屑性斑片或痂皮,边界清楚。头部:为散在性、大小不等、颜色鲜红或黄红色的鳞屑斑,重者为油腻性鳞屑性地图状斑,可伴有渗出和厚痂,瘙痒剧烈,更甚者全头部覆有油腻性厚痂,并有臭味。可蔓延至前额、耳后及鼻唇沟和鼻翼部位。躯干部位的皮损多为钱币大小圆形或椭圆形或不整形的黄红色或褐红色油腻性斑片,境界清楚。数目不一,邻近皮损可相互融合。经过中可中心向愈,形成环状或多环状损害。多见于腋窝边缘、阴股部、阴囊等部位。皮损蔓延可侵犯全身,甚至可发展为红皮病,全身弥漫潮红,富于鳞屑。本病经过慢性,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患病时久者,可呈现慢性皮炎样改变,皮肤浸润肥厚。头皮的损害常可引起脱发(脂溢性脱发)。好发于成年人和新生儿。成年人脂溢性皮炎为慢性过程;新性儿脂溢性皮炎常发生在出生后第一个月,头皮局部或全部覆有油腻的灰黄色或黄褐色厚薄不等的痂皮或鳞屑。一般患儿于3-4周内痊愈。[ 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本病好发部位,及皮损特点:带油腻性脱屑的黄红色斑片,可以结成厚薄不一的痂皮。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皮损由头部开始,渐向下蔓延,经过慢性等可以诊断。应与以下疾病鉴别:1、玫瑰糠疹:主要发生于躯干及四肢近端,多先有一个园形或椭圆形的母斑,有细薄鳞屑,之后陆续出现同类斑片,皮损长轴与皮纹一致。
 2、银屑病:尤其是是头部银屑病。其皮损为浸润性斑片,附有多层白色鳞屑,斑片处毛发呈束状。
 3、痤疮:无油腻性鳞屑及结痂。
 4、湿疹:有一定好发部位,也油腻性鳞屑。境界不明,皮损多形性,瘙痒剧烈。
 5、体癣:损害中心向愈,周边炎症明显,无油腻性鳞屑。 [ 中医辩证]
 肺胃热盛证:平素为血燥之人,食入辛辣厚味、油腻、酒类,致脾胃运化失常,内蕴积热,复感风热之邪,使之血热风燥,肤失濡养而成本病。
 脾虚湿困证:素体湿盛之人,多食肥甘,致脾失健运,湿邪困脾,湿邪内蕴,发于肌肤则成本病。
 血虚风燥证:热邪久郁,伤及阴血,或素体阴虚血亏,肤腠失温煦,则愈生风化燥,风为阳邪,郁而化火,更伤阴血,二者互为因果,则本病难愈。 [ 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抑脂、消炎、止痒。
 1、西药治疗
 内用药:口服维生素B6、B2及复合维生素B;瘙痒显著者可与止痒剂;
 抗生素:炎症较重时或有明显渗出时或有继发感染时可选用抗生素,如红霉素或四环素等;
 抗真菌药: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局部卵园形糠秕孢子菌的繁殖有前,可选用伊曲康唑及特比奈芬等。
 外用药:维生素B6霜、5%硫磺霜,抗生素制剂,雷锁辛制剂,鱼石脂,及激素制剂。 2、中医治疗
 肺胃热盛证:急性发病,皮损色红,并有渗出、糜烂、结痂,瘙痒。可伴有心烦、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脂溢性皮炎中本证占多数,治宜清热利湿,佐以凉血止痒,方用枇杷清肺饮,方见痤疮。
 脾虚湿困证:发病较缓,皮损淡红或黄,鳞屑油腻,可伴有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滑。发生于形体肥胖者,治宜健脾除湿,佐以清热止痒,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见痤疮。
 血虚风燥证:证见皮肤干燥,有糠秕状鳞屑,瘙痒,头发干燥无光,或伴有脱发。舌红,苔薄白,脉弦,干性脂溢性皮炎多属此证,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加减,方药:当归15g 白芍15g 生地15g 首乌15g 防风10g 川芎10g 丹皮10g 白蒺藜30g 白藓皮30g
 局部治疗:油腻性鳞屑可用透骨草60g 龙葵30g 煎水外治。
 单方成药:二妙丸、龙胆泻肝丸、栀子金花丸等。
寻常痤疮
(Acne Vulgaris)
 [概述]
 本病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颜面、胸背部,可形成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损害,常伴皮脂溢出。多发于青春期男女,大多于青春期过后自然痊愈或减轻。
 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记载的“肺风粉刺”相类似。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肺风粉刺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 [病因病理]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多数认为内分泌因素、皮脂的作用、毛囊内微生物是痤疮发病的主要因素。
 内分泌因素:本病在青春期以前很少发病,阉割者不发生痤疮,女性在月经前常有痤疮发作或加重。青春期雄激素水平升高,同时皮脂腺对雄激素的敏感性亦升高。因此,痤疮的形成与毛囊皮脂腺单位雄性激素受体水平升高或雄激素受体与雌激素受体之间的比例失调,或与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水平的雄激素敏感性升高有关。
 皮脂作用:皮脂腺的发育和皮脂的分泌虽然受雄激素的支配,但雄激素作用产生的皮脂为含鲨烯、蜡酯和甘油三酯的脂类混合物,并无游离脂肪酸,而表皮脂类却含有相对较多的游离脂肪酸,这些脂肪酸来自脂肪酶对皮脂中甘油三酯的水解作用。
 皮脂毛囊内微生物:皮脂毛囊中所存在的三组微生物(痤疮丙酸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卵圆形糠疹芽孢菌)能分解脂肪,其中以痤疮丙酸杆菌最为重要。它可产生酯酶、蛋白分解酶及透明脂酸酶等。脂酶能水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成为游离脂肪酸。
 游离脂肪酸可导致毛囊储留性角化过度,同时与两种酶一起能侵蚀和破坏壁,有致炎症作用,使毛囊壁损伤破裂。剥脱的角化细胞、皮脂和皮脂中的游离脂肪酸以及痤疮棒状杆菌等逸入真皮中,从而引起毛囊周围程度不等的深部炎症。
 有人认为人体对痤疮杆菌的免疫反应可导致痤疮的炎症反应。
 关于微量元素特别是锌缺乏也是本病发病原因之一。另外,痤疮的发生也与遗传、精神因素、环境因素、药品及化妆品等有关。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致肺胃内蕴湿热,复感风邪,风热上蒸头面而发病。 [临床表现]
 初起损害为与毛囊一致的大小不等的丘疹,挤压时可见有头部呈黑色而体部呈黄白色半透明的脂栓排出,称黑头粉刺。也有的皮疹毛囊开口不明显,不易挤出脂栓称为白头粉刺。皮疹顶端可出现脓疱,破溃后遗留色素沉着及可凹陷性小疤痕。严重者,除有黑头粉刺、丘疹、脓疱外,尚可有蚕豆至指甲大的炎性结节或囊肿。化脓后形成脓肿,破溃后常形成窦道和疤痕、好发于颜面、尤其是T字部位及胸背部多脂区,一般对称分布。本病多无自觉症状,炎症明显时可引起疼痛及触痛。多见于青壮年,青春期后大多能自然缓解或痊愈。临床上根据皮损的主要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丘疹性痤疮:以炎性丘疹为主。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即日起,本站所有电子书免费、无限量下载下载,去掉了每日50个下载的限制
* 本站尽量竭尽努力将电子书《中西医结合皮肤科笔记.doc》提供的版本是完整的,全集下载
* 本站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下载栏目导航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